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朱瑾  成春林 《江苏商论》2006,(3):142-144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说明了我国处于金融约束的金融制度环境中,论述了我国金融约束条件下金融开放的目标,并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探讨我国现阶段实施金融开放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开放金融条件下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宏观背景下,从分析开放金融条件下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动态变化入手,论证了推出股指期货交易对于我国金融开放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并着重分析了开放金融条件下我国股指期货交易可能面临的各项风险特征,相应地提出了几点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严婧 《商场现代化》2006,(26):339-340
本文简单介绍金融开放的表象、实质和影响,比较分析了金融开放的两大模式——欧美模式和亚洲模式的特征、运用实例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给出我国应该建立的金融开放模式。  相似文献   

4.
万方  刘松 《北方经贸》2003,(3):19-20
在分析《服务贸易总协定》对金融开放的原则性要求及我国的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保护我国的金融开放 ,以缓解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冲击 ,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5.
金融开放可以改变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并通过资源配置效应、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等达到推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但作为"双刃剑",金融开放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弊端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等金融开放活动日益频繁,正确的表征和测度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深入研究分析金融开放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相关性,对于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维持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金融开放进程中,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经济学进行分析。从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三个角度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金融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做出了分析,并分别从强化多层次的合作、注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以及提高风险控制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金融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数字科技产业发展与中国积极加入CPTPP、DEPA的趋势要求,以国际高标准规则和中国金融开放的问题为导向,厘清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的瓶颈和基于RTA规则的差距,从金融服务业务、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等领域分析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的运行机理和现实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的长中短期目标、实施路径、战略规划和方案设计。文章的研究为中国克服金融开放瓶颈,推进“金融深化”,建设金融强国,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自主性开放型金融理论知识体系提供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8.
银行业的开放对东道国的金融稳定具有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利于东道国的金融稳定,另一种观点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东道国金融稳定。本文在综述各种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在银行业开放条件下维持金融稳定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由贸易试验区(下文称"自贸区")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和重要试验平台,在深入探索金融开放中开展大量实践,同时也必将在本轮的深化金融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我国金融开放历程和自贸区开放"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对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做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冯连波 《商业时代》2007,(27):73-73,75
按照"入世"承诺,2006年年底中国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开放已经迫在眉睫。民间金融有其自身优势,开放我国民间金融市场利大于弊,民间金融存在的诸多弊端将随之得以消除或控制。  相似文献   

11.
陈鸿春 《现代商业》2022,(35):28-31
本文通过对对外开放的两个最核心方面——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两者各自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两者本身之间的联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读和梳理,将其简单归为三大类,我们发现:在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开放的度量方面,经济学者们致力于找出衡量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和金融开放水平的最优指标;而对于贸易开放、金融开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和完善的过程;在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方面,学者们更是推陈出新;同时,贸易开放与金融及开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动也是一个基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作为经济全球化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两大主要动力,常被放在和经济增长相关的层面加以研究,但二者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反倒被置于其后。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金融发展和贸易开放之间的关系,采用1994-2011年我国金融和贸易相关数据,通过协整回归方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金融发展和贸易开放做实证分析,最后得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济理论已经证明采取开放型经济的国家能够立足各国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开放经济的理论指导下,我国施行了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开放,尤其是金融领域的放开,给我国的金融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既然开放经济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那如何在开放经济中维护金融的稳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金融稳定的理论出发,首先在金融创新与货币国际化两方面分析了开放经济给金融带来的不稳定,其次又在金融行业内部与金融行业外部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金融不稳定的问题,这对于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金融业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可兑换四个维度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历史进展进行相关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金融开放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我国应当坚持金融双向开放原则、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建设、构建双支柱的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月  玉晓丽  张倩倩  安世强  李晋加 《商》2014,(2):241-241
资本账户开放是中国金融发展长期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将首先介绍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现状以及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再以G20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度为分析的基础,比较研究几个典型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政策与发展现状,最后通过借鉴国家资本开放的经验来提出推进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自贸试验区建设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的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指标设定与数据来源。其次,构建实证模型对我国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的制度创新效果进行评估。最后,文章提出正确认识建设自贸试验区的真实价值、立足国际化环境,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自贸试验区的内在动力,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开放的健康市场生态,破解不良“光环效应”、推动贸易开放的转型升级等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金融抑制问题,但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开放与贸易开放是必然的选择和趋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贸易与金融开放问题只是表象,本质是要提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亚投行实际上为发展中国家升级全球价值链提供了契机。本文从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表现,并从影响、机遇和挑战等几个方面对亚投行相关问题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银行业,由于激烈的同业竞争和金融科技类公司的发展,存款和理财产品利润率持续下降,银行发展面临压力越来越大。多家银行机构通过不断地向数字化转型、开放引流来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其中,开放银行作为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是我国银行业经营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必将引导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走向更稳定、更高质量的发展。通过紧密结合并运用几十年来金融科技和金融工程的实践成果,开放银行将在完善金融市场、促进非金融机构与银行的互联互通上发挥关键的作用。文章以国内开放银行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为背景,对开放银行的主要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开放银行存在的监管风险及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性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银行业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银行业开放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及社会稳定,如果处理不当,金融开放的压力完全有可能转换成金融安全的压力.影响一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国债规模与偿债能力、金融市场状况及来自外部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开放并不能直接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相反,通过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在降低银行不良资产、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等方面,还会减少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在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也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严圣阳 《现代商业》2014,(18):144-145
三元悖论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实施过程中也会不同程度地碰到这个问题。资本账户开放后对我国的经济均衡和金融稳定都会带来较大影响,我们尤其需要关注我国的债务杠杆、政策调控力等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