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肖平 《海南金融》2001,(10):39-40
作针对国务院对粮食购销政策调整契机,分析了当前粮食购销政策调整,对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和农发行收构资金封闭运行管理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积极可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将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农发行带来深刻影响。本文分析了合浦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现存问题,探讨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并提出农发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发行履行职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山西来说,占全省粮食购销三分之二以上的玉米退出保护价以后,共有五个市地、七十余个县市的粮食经营基本变为非政策性的粮油购销。收购政策的变化使粮食购销企业购销业务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给农发行信贷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对粮食购销企业以及农发行履行职能,特别是信贷管理带来了新的影响和要求,笔结合实际,就如何适应加入WTO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加强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努力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5.
粮食市场多元化给农发行收购资金管理增加了难度。粮食实现市场化后,凡经过资格认定的用粮单位,都可以直接收购,这从根本上打破长期以来粮食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粮食购销市场成分多元化。这样,一是农发行要给新人市用粮单位发放收购和储备贷款,原本人员就少、工作任务繁重的基层农发行的信贷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二是多渠道收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事关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正常年景,我国生产的粮食自给略有盈余,供求关系基本平衡.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粮食生产连年丰收,造成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受敞开收购的粮食质次价高,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粮价持续下跌等因素影响,致使粮食购得进而销不出,库存严重积压,严重地制约着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同时也给农发行实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不断增加了压力.当前研究抓好粮食促销、搞活粮食流通,减少库存积压、盘活存量资金不仅是粮食购销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也是农发行实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试就如何充分发挥农发行自身监管职能的优势,融监管于为企业经营服务之中,积极支持帮助粮食购销企业抓好粮食销售,搞活粮食流通,提几点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杨家生  刘振 《理财》2003,(2):39-39
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粮棉市场经营主体已由单一的、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粮、棉系统,向国有、集体、私营等多种经营主题转变。粮食购销企业赖以生存的各种费用补贴来源逐步减少,棉麻购销企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这也给农发行对收购资金的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一、农发行在收购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1.监管难度增大。主要表现为:一是监管与被监管的矛盾日益突出。检查发现个别企业不配合农发行监管,挖空心思逃避监督,以最大限度取得“可用资金”来摆脱目前的经营困境。二是企业经营困难与日常必要开支的矛盾。稽核…  相似文献   

8.
目前,投放粮食收购资金时,一般由粮食购销企业,根据3-5天的正常收购量编制用款计划,报农发行营业机构,农发行根据上报计划组织现金头寸,粮食购销企业依据计划到农发行取款;收购粮食时由粮食购销企业直接向农民付现.这种收购资金投放方式,在收购渠道单一的情况下,对防止粮食购销企业挤占挪用收购资金,造成收购时向农民"打白条"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这种粮食收购资金供应方式存在诸多弊端,表现在:  相似文献   

9.
王书  韩毓忠 《河北金融》2001,(12):28-29
随着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调整,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粮食品种,将成为粮食购销企业的主要业务。这不仅给粮食购销企业更新观念,转换经营机制,稳健经营带来机遇,而且也是农发行管理创新,改善金融服务,提高贷款风险管理质量的实践。本就杂粮区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粮食品种成为粮食购销企业主要业务,对农发行业务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略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夏粮收购,是全国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后农发行支持夏收的第一年。为做好夏粮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近日,分行营业部对辖属银川市粮食购销企业的夏粮收购情况进行了调查,就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和信贷风险防范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国华 《现代金融》2001,(11):21-21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进程的加,基层粮食收储企业的粮油收购资金来源逐渐由单一的农发行贷款向多元化筹资趋势过渡,主要形式为:一是收储企业内部职工自发集资,自主经营粮油购销业务。二是收储企业垫付少数自有资金,开办了“即购即销”粮食经营业务。三是收储企业单独或县(区)粮油购销总公司集中,向商业银行短期借贷,专门经营退出保护价粮食品种的购销。四是收储企业与用粮单位签约合作,由用粮单位提供资金,委托收储企业代收粮食。  相似文献   

12.
粮食财政补贴资金是粮食的购销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也是农发行收贷收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应从多方入手,加强管理,落实制度,实现粮食财政补贴资金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3.
农发行与粮食企业息息相关,企业的兴衰决定着农发行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粮食购销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其金融服务必须与之相适应,只有帮助企业壮大了实力,才能使农发行有更好的经营环境,更有利于农发行业务的发展。因粮食生产总量可能有所下降,这将直接影响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粮食足农发行收  相似文献   

14.
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购销主渠道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市场份额大幅度萎缩,农发行的信贷规模也随之下降。从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和农发行信贷支持原则可以看出,解决好粮棉销售问题既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点,又是得到农发行信贷支持的关键,而联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走购加销一体化之路,是解决粮食购销企业销售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粮食加工企业是否愿意与粮食购销企业建立一体化的伙伴关系,农发行如何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支持粮食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走购加销一体化之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三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某油脂有限公司、某饲料有限公司和某米业总厂进行了调查。我们的结论是:粮食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建立购加销一体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转为完全由市场定价,粮食收购主体由单一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产权主体并存,粮食补贴也由补贴流通环节转向直补粮农,这些新政策的出台、新情况的出现给农发行的信贷投放带来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开拓创新,抓住热点,努力拓展信贷业务,防范、控制、化解信贷风险,已成  相似文献   

16.
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中,如何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三老”问题,争取地方政府和各部门对农发行工作的支持,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从而保全银行信贷资产是当前农发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农发行泸州市分行在粮改中采取积极主动参与,“疏”而不“堵”,“严”而不“死”,“扶”而不“弃”的作法,妥善处理了粮改中的各种矛盾,实现了“企业减亏、财政减负、银行增效”的改革目标,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产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粱晓艳 《现代金融》2003,(12):41-41
江苏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后,粮食购销企业开始了全面市场化进程,农发行在今后的业务经营中将会遇到新的情况和新问题,政府、企业和农发行应共同协作,认真研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赵旺  张维 《山西金融》2003,(6):58-58,72
随着部分粮食购销市场的放开,国家的有关粮油管理政策作了大的调整,粮油企业的经营逐步按市场规则进行运作,农发行非保护价粮食贷款也应运而生,对于多年来一直靠国家政策和补贴的农发行来说,无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直接给农发行信贷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9.
孙健  张留志 《时代金融》2004,(11):25-25
<正>农发行自1994年成立至今已有10年,在贯彻落实国家粮棉购销政策,解决困扰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卖粮难"和"打白条"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尤其是今年《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粮食购销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农发行坚守解决"卖粮难"这一政策底线似乎出现了危机。  相似文献   

20.
宋侣明 《西南金融》2005,(11):57-58
一是执行国家政策与防范信贷风险之间难求平衡点的矛盾.目前,企业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风险承受能力很弱。农发行如果严格按照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发放贷款支持收购,那么将会有绝大部分的企业无法从农发行获得信贷支持。如果专门提供粮食收购资金的农发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而不向仍然发挥粮食购销主渠道的企业提供粮食收购资金,在企业又很难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的情况下,企业一方面就不收购粮食,这样势必会形成农民“卖粮难”问题;另一方面企业收购粮食而无款支付给售粮农民,就会造成打“白条”现象。“卖粮难”和打“白条”都会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甚至会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