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对历史的考察与分析,笔者认为国家财政基本涵盖三个方面,或者说存在三种类型,亦即经济性财政、公益性财政和行政性财政。将国家财政划分为经济、公益、行政三种类型的目的在于充分地认识国家财政的本质、特点和职能范围,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以不断提高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2.
逐步建立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贾康一、财政包干制已经过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城市改革方面,选取财政体制作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动作,从1980年起,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实行被称之为"分灶吃饭"的分...  相似文献   

3.
明确指导思想保证振兴国家财政战略的实现孙文学,陈淑魁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及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实施纲要.都明确将"振兴国家财政"列为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之一,并制定了振兴...  相似文献   

4.
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制定财政工作指导方针、原则、制度和措施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对财政分配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用以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健全和完善财政分配关系,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促进社会进步,加速经济发展。我国财政理论界各个流派对财政政策理论依据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财政结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洁 《经济论坛》2004,(18):119-119,126
日本财政无论是国债依存度、长期债务,还是财政赤字指标,目前都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坏的国家之一。这样的财政状况使日本国民对政府产生了强烈的改革现行财政制度和财政结构的愿望和要求。基于这种认识,小泉内阁在2001年6月推出了经济财政运营和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把财政结构改革作为总体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支柱,指出日本今后财政结构改革的总  相似文献   

6.
我国财政不是产生于夏代,而是产生于比夏代早的炎黄时期;财政产生的条件不应只以国家产生为依据,而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多种条件去考察;对财政本质的认识,不应沿用计划经济年代的观点,也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结论,而应从我国财政产生发展的历史和现有的国情出发,重新加以界定,以推动财政理论与制度的改革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7.
“九五”期间提高我国财政整体运行质量问题研究张荣生"八五"时期,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一方面,财政收入总量高速增长,财政收支结构变化较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财政的总体实力;另一方面,财政在收支结构、运行方式及财税管理等诸多方面暴露出了一些问...  相似文献   

8.
连之彦 《经济师》1996,(12):66-67
振兴财政加强宏观调控作用连之彦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要点之一。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财政"是发...  相似文献   

9.
在讨论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体制时,事权、财权与财力是三个最基本的概念,介目前对它们的认识存在不少混乱。因此,有必要对事权、财权和财力的涵义进行科学界定,并进上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揭示我国土地财政的量化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成因。目前我国省际间土地财政强度差别较大,且在2003-2007年间呈现先下降继而小幅上升的变化轨迹。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看,土地财政强度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支持土地财政动因的"GDP锦标赛说"而拒绝"财政压力说"。正是发展条件不同的各地区围绕GDP增长展开锦标赛,将土地作为招商引资筹码,以及推动城市扩张和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的载体,从而导致了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李森 《当代财经》2005,(2):51-56
传统财政本质理论尽管有值得借鉴之处,但存在明显缺陷。界定财政本质必须分析制约财政发展演变过程的内在矛盾,并说明财政的起源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财政的本质是协调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矛盾的手段或方式。如此界定财政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现振兴国家财政这一目标,必须深刻认识振兴国家财政的实质,正确判断我国财政能力的现状,从而寻求振兴我国财政的基本途径。本文认为振兴国家财政的实质是振兴国家与政府;国家财政能力的下降,导致财政支出满足不了正常的政府职能需要,政府不能提供足额的公共产品,则是政府的最大失职;集中财力不仅体现在增量上,还应在调整存量上下功夫;财力分散的背后是财权分散,因此必须标本兼治,集中财力与集中财权并重  相似文献   

13.
许晖  林源 《经济学家》2021,(12):22-30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财政定位的全新论断,开启了财政理论建设的新阶段.围绕这一重要阐述,学界展开了对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学科属性、财政活动主体等财政基础理论的探讨,提出应以中国财政改革实践经验为路径深化对财政本质及功能的认识,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体系.本文以"基础和支柱说"为基础,重点梳理了国家治理财政学、新市场财政学、公共风险财政论发展脉络,阐明了关于财政学科研究范畴及学科属性的重要观点,介绍了当前学界关于财政社会学和财政政治学的研究情况,并进行简要客观地评价.认为财政基础理论的探索还应继续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提升国际视野与理论深度,建立完备的理论框架,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土地财政"加剧了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房价的上涨。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财政收入呈下降趋势并最终导致地方财政支出加大。应通过设定价格上限政策、标尺竞争政策、特许投标政策、社会契约等路径选择,以走出地方财政困境。  相似文献   

15.
教育财政的第一、第二、第三级本质分别是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教育财政能力与教育财政方式的关系.教育财政能力体现教育财政分配中人与物的关系,反映生产力.教育财政方式体现教育财政分配中人与人的关系,反映生产关系.公共教育经费的适量筹集及其有效分配、教育财政分配公平和适应教育财政能力发展新要求而变革教育财政方式,是教育财政分配的四个永恒主题和基本规律.教育财政能力与教育财政方式的对立统一构成教育财政形态.教育财政能力与教育财政方式的矛盾运动推动教育财政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深入认识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有助于揭示和把握教育财政分配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财税改革: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李武好,王富旺,梁星一、正确认识导致我国当前财政困难的体制性原因这是思考振兴我国财政问题的理论出发点。从本质上来说,我国当前财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财政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不相适应而引起的。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是以政府发动的经...  相似文献   

17.
无论何种政体的国度,其政府也不是由单一的中央政府构成,那么,作为维持国家存在,保障政府行使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的国家财政,也并不只是由单一层次的中央财政构成、史实表明,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不同层次的地方财政,除了具备巩固和发展社会生产方式,保证和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能以外,还具有中央财政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但是,迄今为止,在财政理论界,对财政功能的认识,都是以单一政府为前提的,客观上缺乏一种以单一政府为前提的财政观所未有的新的分析角度,即基于国民经济分层次管理立场对地方财政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创新有三个重要元素,分别是中国传统理财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的“道”和西方财政理论的“术”。从历史理财智慧而言,中国古代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一系列理财思想,新时代对历史智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而言,马克思及其经典作家立足财政本质,形成了财政价值主体、内生动力以及社会形态等多种科学理论,新时代立足国情进行了中国化调适。西方财政理论基于“市场失灵”提出了多种学说,对当前我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重要启示,新时代立足本土进行了合理化借鉴。学界分别从西方财政理论本土适用讨论、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中国化探讨与历史经验现代化镜鉴展开了大量研究,但互为割裂。本文将三者进行了融合,或可从一个新的视角解构中国气派的财政理论与治理实践,并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供新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税制下地方财源建设体系的重构吴国生,徐春武,侯凤平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确定的分税制.本质上是对政治权力和利益格局的分割、重置和相对规范.其根本愿望在于通过制度的创新,塑造一种全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从而实现以中央财政为主的分级财政调控机制,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比较了社会共同需要论与西方公共财政论的同异,并结台财政理论界学者若干观点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谈及对财政学科建设的思考。本文认为,要在我国传统财政本质观上发展公共财政论,主要将面临价值理论差异上的重大理论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