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关系。理论方面,分别研究了电子货币的使用对现金漏损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定期存款比率的影响以及电子货币的使用如何通过这三者进而影响货币乘数。选取2002—2013年我国金融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货币替代率、定期存款比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货币乘数与现金漏损率逐年下降;通过单位根检验发现电子货币替代率与货币乘数是不平稳的,但一阶差分后平稳;通过协整检验发现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提出应逐步完善电子货币监管机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货币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电子货币发行与流通中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有关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电子货币法律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李志刚 《现代商业》2014,(18):163-164
随着经济和电子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子货币应运而生。电子货币的出现是信息革命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流通引起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有效降低了信息成本、保存成本、流通成本、标准化成本、使用成本和监管成本等,极大拓展了交易的时间和空间。电子货币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是电子货币的使用对货币政策、职能、地位及作用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电子货币发行市场化的特征打破了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局面,使中央银行独立性受到空前的挑战。本文从中央银行货币垄断发行权及其铸币税等角度,分析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同时,从货币内涵的改变出发,进一步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及供给的影响,最后通过完善电子货币的监管法律规范制度,来实现金融行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根力  陶勇  郑丹  丁震 《中国电子商务》2014,(5):227-228,230
电子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的电子货币发展至今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电子货币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如何?为了有效的促进电子货币的长足发展,本文通过严谨的态度对现存文献进行分析并利用数据分析法对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状况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得到我国电子货币的现存状态和未来快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观念化货币信息将会对传统通货取而代之。从电子货币的综合概述入手,对电子货币时代中央银行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电子货币的不断渗透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垄断权、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中央银行应该对现有的货币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电子货币的监管法律规范制度,加快支付转账网络系统建设和密切与各国银行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赵璇婕 《商》2013,(17):283-283
电子货币集便利、快捷于一身,随着最近几年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电子货币也随之有了普遍的应用,以至有专家预测电子货币终将代替传统货币。如今我国电子货币的市场仍处在初级阶段,本文就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电子货币在我国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伴随人类历史进步,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也了发生形态上的改变.至今已实现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演化.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子货币也将成为人类贷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在电子货币迅速发展扩张的背后,其发行和流通也带来了流动性、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风险以及一系列对货币市场、货币政策以及技术层面等极具挑战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电子货币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其与其他传统货币形式比较的分析,找出现今电子货币所存在和将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8.
作为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产物,电子贷币的诞生与发展动摇了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垄断地位,并对现代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探究电子货币监管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为我国电子货币监管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电子货币的风险管理及法律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货币业务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对其的研究和规范,电子货币具有与传统货币不同的特点,因此会带来特有的风险,本文以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有关电子货币的报告为主线,阐述了电子货币的风险、风险管理以及各国对电子货币法律监管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服务中风险不断强化,而我国在电子支付领域还存在监管的空白问题,本文从技术、业务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分析了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服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并从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的监管、监管机构、电子货币和法律问题等方面提出了监管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邓忠华  孙成良 《现代商业》2007,(18):191-191
电子货币作为支付系统的一次革命,是九十年代以后出现的新事物,电子货币的出现也产生了诸多法律问题,但目前调整电子货币的法律却几乎一片空白。本文首先阐释了电子货币的概念及分类,着重针对电子货币业务本身带来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货币形态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在发达国家热议的时间货币进行简单介绍;其次对电子货币进行重点分析。随着电子计算机运用于银行的业务经营,银行卡成为西方社会日益广泛运用的支付工具,有人认为,它们终将取代现钞,无现金社会即将到来。那么,电子货币时代真的会到来吗?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又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本文最后提出了关于我国电子货币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号下,我国电子货币呈现着飞速的发展态势,国内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自身的借记卡、信用卡等产品。电子货币是流动性中的组成部分,在未来将对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角度,来分析电子贷币对贷币政策的影响;总的来说,电子货币与基础货币之间是替代关系,电子货币的发展必然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而电子货币的发展却可以提高货币乘数。接着,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电子贷币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电子赁币却对货币乘数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电子货币作为支付系统的一次革命,是九十年代以后出现的新事物,电子 货币的出现也产生了诸多法律问题,但目前调整电子货币的法律却几乎一片空白.本文首先阐释了电子货币的概念及分类,着重针对电子货币业务本身带来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更加普及,电子货币也随人们越来越频繁的交易不断发展壮大,进而逐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缩短了交易成本。同时,电子货币的发展也为银行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挑战,使银行的相同业务客户占有率大幅下降,对银行本身的经营方式带来冲击,银行的传统结算职能也面临威胁。应对当前新形势,银行业应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国家要严格电子货币准入制度,设立专门电子监管机构,并完善电子货币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电子货币在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货币的日益成熟必将对个人以及社会造成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电子货币的层次构想,界定现在的电子货币只能算狭义电子货币.认为其本质只能是准货币.不可能替代传统货币.  相似文献   

17.
管敏 《商场现代化》2007,(12):148-149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金融的发展,利用电子货币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洗钱犯罪已经越发严重,加大了反洗钱工作的难度。本文分析了电子货币的特征及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对传统反洗钱的挑战,提出了在电子货币流通下反洗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为电子信息技术提升创造了有利契机,人们日常生活、各行各业企业单位都受到了电子信息技术或多或少的影响。电子货币作为网络技术的衍生产品更是对当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形成了强烈的影响,并且电子货币的形成于发展已经给商业银行金融理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通过研究分析网络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常规途径,探讨网络环境及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的影响,提出规范电子货币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9.
杨天为 《商》2015,(2):189-190
电子货币自上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就引起了广泛争论。电子货币以其低成本、便携性等特点著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加强了人们的使用意愿,因而在支付领域上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电子货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视角,主要包括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的影响,而从宏观因素层面,对微观主体,尤其是消费者的行为选择的研究很少。本文针对微观主体电子货币使用率不高的问题,立足微观视角,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法、经济博弈法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了商家和消费者的支付选择,并界定新型电子货币。通过本文论述,为新型电子货币的发展做铺垫性工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电子货币的应用越来越宽泛,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在电子货币实际性应用方面领域不断拓宽,成效不断显现,这意味着电子货币从理论探索到实际应用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电子货币能否取代传统纸币,却是当下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作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调研,对电子货币能否取代传统纸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发展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