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物价》2010,(6):21-22
阅读:《新京报》报道:继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下发后,北京市政府迅速制定并发布落实政策。北京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志表示,北京的落实政策比“国十条”更加严厉,把国务院留给地方政府的所有选择空间全部用足了。比如“国十条”中限制第三套房贷由地方决定,北京选择的是不再向第三套房贷款。  相似文献   

2.
《商界》2010,(7):20-20
房价降三成,难道就可得“广厦千万间”?调控房价时,我们就应当想到,房价降了后会怎样,并尽早拿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前,居高不下的房价,不仅给老百姓带来经济上的巨大压力,房地产的连锁反应也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面临不断攀升的房价,政府部门应该尽快推出房产税。房产税的实施要坚持稳健原则:一套房不征,二套房减征,三套房倍增;要采取全国统一步骤;房产税征收要由国家统筹制定。通过实行房产税,逼出存量部分,加大投机成本,从而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走势。  相似文献   

4.
盛夏  王擎  王慧 《财贸经济》2021,42(1):62-76
近年来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的快速上升引发了较大关注,高房价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家庭不同的购房动机是否起到了推动作用?研究这个问题对理解家庭杠杆形成机制以及实施精准的住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理论分析认为,若购房的投机性动机比较明显,那么房价升高就会使得非首套房家庭的杠杆增加程度超过首套房家庭.为此,我们采用2016年某国有银行70个大中城市全部居民住房按揭贷款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并通过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法分别从城市间和城市内两个维度对两类家庭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房价升高确实促使非首套房家庭的债务余额和杠杆率增加程度显著超过首套房家庭.本文研究进一步发现,在所购房产没有明显实质差别的情况下,房价升高促使非首套房家庭更倾向于极致利用房贷政策,这证明其更多地"加杠杆"行为背后存在明显的投机性.因此,为平抑家庭部门杠杆率的过快增长,在调控房价升高预期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对非首套房家庭购房的信贷约束,限制其过度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家庭住房自有率达90%,住房资产是中国家庭资产的主要形式,房价上涨,家庭财富增值,但住房资产对家庭消费的拉动作用非常小,只存在轻微的“资产效应”。住房资产有消费、投资、抵押等多重属性,住房资产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在无房、一套房与多套房家庭之间具有显著异质性。无房家庭“为购房而储蓄”抑制了消费;一套房家庭住房表现为消费属性,变现可能性低,表现为未兑现的财富,对消费的影响非常有限;多套房家庭住房投资属性强,其对消费影响显著高于一套房家庭。房价上涨并不能刺激我国消费,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是根本途径,在住房进入存量市场时代,应引导居民合理配置资产,稳定房地产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家庭需要,推动金融市场创新,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6.
微博     
《光彩》2011,(12):1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上周在上海饭店大堂偶遇周忻(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他说开发商降房价的三原则:1.一步降到位,万不可每次降一点,不断地降。现在降不到八折的楼盘我们都不接受代理。2.敲锣打鼓地降,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老业主砸售楼处。有一楼盘悄悄降20%别人都不知道,白降了。3.早降比晚降好,越晚降套得越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一位成功的硅谷企业家、投资家讲述  相似文献   

7.
叶檀 《商界》2008,(10)
潘石屹宣布,从9月1日起,SOHO中国旗下项目平均价格上调5%左右。此举遭到希望房价下跌的网民们的围剿。  相似文献   

8.
八、如何理解“不予征税收入”?财政补贴收入是“不予征税收入”吗?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提出了“不予征税收入”的概念,并将财政拨款列为不予征税收入的一种。一些能获得财政补贴收入的企业看到后认为这是个利好消息,获得财政补贴收入可以不纳税。财政补贴收入是“不予征税收入”吗?  相似文献   

9.
月度人物     
《现代商业》2011,(13):14
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榜理由限购令拷问房地产市场诚信上榜等级★★★★★(五颗星)简评近日,潘石屹同网友互动,就当前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房价上涨过快,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则是土地供应量太少以及货币政策太宽松。对于政府为限制房价实施的限价令、限购令,潘石屹表示,其作用仅是扬汤止沸,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房价会“拐”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3月开始,政府为了打击炒房,平抑房屋价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其中心目的是将房价控制在百姓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事与愿违,全国各地房价在一片"降"声中直线上升。岁末年初,各地房价在严厉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降"声一片,"拐"声四起,从影响房价持续上升的因素分析、论证看我国房价仍有走高之势。  相似文献   

11.
高壹 《商》2014,(43):274-274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房地产和房价发展过程,从产业链发展思维提出“三三要素法”判断房地产和房价的发展趋势。一线的房地产发展趋势仍是上升的,房价也会是居高不降的。由于二三线城市的产业链发展不成熟,房地产投资需谨慎,且房价不会飙升。  相似文献   

12.
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潘石屹的观点:房价不会降,因为开发商有钱;另一种是,炒房客将会去二三线城市。这两种观点是相关联的,都是为了维护高房价。可是,开发商真的有钱吗?而且,开发商的钱多得可以撑起中国的房价吗?不错,2009年,开发商享受了中国30年来房地产开发的最大暴利,上市公司的龙头老大万科总市值一度接近2000亿元。可是别忘记了,万科的总市值现在只有800万元,沪深两市  相似文献   

13.
态度     
“政府出台政策要小心,不要出反了。”——最近北京市出台相关规定,开发商如被查出有囤积房源,恶意哄抬房价等53种违规行为“至少一个月不能卖房”,但潘石屹马上指出,“囤房禁售”是在帮开发商囤房“餐饮与IT结合的划时代创新。”——华旗资讯最近推出了一款“吃饭能打折”的爱国者“贵宾王”MP3,广告词中如此宣称。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日前撰文指出.房地产市场的治理从来只是治标,却从未治本。她指出。小产权房禁令与第二套房房贷标准齐出意味房价不会急跌。两项政策一正一反,说明了房地产政策稳健为上的目标.同时也预示了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大涨大跌风险保持警惕。房地产价格大降的希望落空。  相似文献   

15.
1习近平召开会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要坚持优势互补,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安家点评:虽然没几句话,但是却引发了"新首都经济圈"的未来机遇大猜想。2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3月22日说,确保在6月起草完成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并上报国务院,年内出台实施。安家点评:不动产统一登记真能像潘石屹所言"一旦实施房价立马下降"?让它降还是不让它降呢?3保监会透露,已起草养老保险试点意见稿,并拟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个城市率先开展"以房养老"试点。安家点评:看上去是好事,如果将来有一天房价真跌了,保险机构该作何反应?  相似文献   

16.
钟林超 《华商》2012,(4):12-13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说:我以为合理的房价,应该是使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房价与投入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由此引出了房价“政策底”之说。有网友评论说,总理用了“远远”两个字意义重大,可见总理心里希望房价降幅不是降30%或40%。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子商务》2007,(10):104-105
(一)潘石屹:“SOHO的CI” 如果你是潘石屹的“粉丝”,或者至少你是潘石屹博客的经常阅读者,那么,你通常也不会介意了解更多关于SOHO中国公司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自2003年建设部出台的18号文件把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改成"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开始,保障性住房被商品房所取代——尽管它带有"保障性质",但毕竟落脚点在"商品住房"上,自此,拉开了我国房价上涨的大趋势。虽从2005年3月开始,政府为了打击炒房,平抑房屋价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但事与愿违,全国各地房价在一片"降"声中直线上升,时至2008年,各地房价在严厉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降"声一片,"拐"声四起,涨跌端倪未现之际,5.12汶川大地震突发,对我国房价上升趋势会发生那些影响?房价又将会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9.
资讯/声音     
《商界》2009,(12):25-25
“中国有一批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从来不盖房子的,就是倒土地的。”—潘石屹不久前炮轰部分地产商囤积倒卖土地,推高房价,潘石屹称,三分之一的开发商只是“地商”。“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唯一优势就是钱多。”—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徐翌成在北京一论坛上称,受益干充裕的流动性、较低的基准利率水平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房改新政”对商品房或市场房的调控目标,从以前的“抑制过快上涨”微调为“稳定房价”,并明确房价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谈到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时,特别提出要使房价“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