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服装"低碳化"是一个广泛的服装环保概念,泛指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在消耗全部服装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低的方法,其中包括选用总碳排放量低的服装,选用可循环利用材料制成的服装,及增加服装利用率减小服装消耗总量的方法等。早在多年前,低碳的口号就已在时尚界和服装界叫响。很多时装设计师在设计中越来越重视环保。低碳作为一种概念,引导着成衣设计和生产的新方向。但设计师和企业层面真正的低碳化行为并没有形成系统和循环链,直到2009年,服装低碳  相似文献   

2.
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30个省市的城镇碳排放,划分了高、中、低排放区域,分析城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城镇碳排放是中国碳排放的主体;中国城镇碳排放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2001年后表现尤为明显;中国城镇碳排放存在很强的区域差异,2008年高排放区域的八个省市城镇碳排放总量占全国城镇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3.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随之产生较多的环境问题,能源大量消耗导致碳排放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过度碳排放导致的环境恶化引起了高度重视,文章选用2003—2017年的中国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PCC清单编制法,从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现状、能源消费强度、行业碳排放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消耗总体趋势、消耗时段趋势、消耗结构趋势三个方面分析云南省物流业能源消耗情况,明确物流业碳排放测算方法,从总体变化趋势、分时段变化趋势、能源结构变化趋势和碳排放强度四个方面分析云南省物流业碳排放现状。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97-2011年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变化进行研究,分别测算了广东省整体和部门层面的进出口隐含碳排放。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大于进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差额1997年为0.20亿吨、2011年为0.36亿吨,说明广东省处于隐含碳的净出口状态;另外,隐含碳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服务业和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部门。广东省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减少高碳产品的出口,扩大"两高一资"产品的进口,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总量和覆盖范围是碳市场制度的基本要素。碳市场总量是指碳市场排放配额(许可)的总量。碳市场总量的设定确保了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是碳交易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前提。碳市场总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配额分配的合理性和配额的市场价格,如果碳市场总量设定较宽松,可能会导致碳市场配额分配过多,从而使配额价格过低。碳市场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7.
杨楠 《商场现代化》2005,(11):174-175
中国在世界上是最大的服装加工基地,服装生产总量大,但单件价值水平低。我国服装企业国际经营经验严重欠缺,世界性品牌为零,品牌对市场的号召和多地域伸展力不足,缺少国际化的内涵。当今是品牌经济时代,加入世贸后,服装行业的竞争不只是行业内竞争,还有来自行业外的竞争。我国服装产业欠缺的不是国家名牌,而是国际品牌。我们必须创造自己的拳头产品,打造国际品牌。  相似文献   

8.
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我国碳排放量需进行合理控制。基于总量控制的省域碳排放目标设定是我国碳减排的实现途径之一。本文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对省域碳排放总量设定的影响,首先,基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构建碳排放额度分配指标体系。其次,依据我国近年来碳排放强度、经济总量计算得出2030年全国碳配额总量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法与OWA法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总量进行设定。最后,基于我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30年各省份碳排放配额均相对提升,但提升幅度因经济、产业、能源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各省区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双碳”目标下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的配额分配方案;进行碳排放配额分配时,设定目标要预留空间。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自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模式受到广泛认同。城市的碳排放量占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是碳排放的主体,同时,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发展城市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总量也在不断的增长,本文旨是先探讨了中国出口贸易和隐含碳的基本概况,接着探讨了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总量的计算方法,最后探讨了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的发展结构。  相似文献   

11.
基于黑龙江省农业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农肥、农膜、柴油、农药这四类碳源,测算出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作用强度,其中农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农肥和柴油。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量可分为两个阶段:2010-2015年碳排呈上升趋势,2016-2020年逐年下降。同时研究分析影响黑龙江省农业活动碳排放的因素,为实现绿色低碳农业发展,黑龙江省政府应加强农业碳排放监管、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发展高科技创新人才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文章编制了城区家庭生活碳排放内容问卷,并对杭州城区600户家庭的碳排放状况展开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城区家庭在饮食内容上趋向低碳,而在服装、居家、出行3个维度中存在服装过度消费,家用电器能耗过且浪费,以及私家车油耗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占我国出口商品总量的30%左右.近年来,我国服装出口发展迅猛,但相应的我国纺织行业却陷入低谷,国产面料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使我国的出口服装特别是中高档服装生产面料自给率不高.以苏州地区出口服装为例,2002年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已占到出口服装总量的40%.据有关资料显示,国产面料自给率提高10%,可用国产面料16亿米,纺织行业可增加经济效益54亿,节约用汇10亿美元.因此,如何提高服装面料的国产率已成为制约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4.
冯晓玲  高佳薇  陈鹏 《商》2013,(9):243-243
近年来,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作为目前国际上碳排放总量和增量都最大的国家,中国碳排放的国际压力日益增大,而所处的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特征又使得碳减排相对困难,图和根据地区特征制定相应的减排政策是当前中国各地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1978-2007年年度数据,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行。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研究我国碳排放量和人口、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及碳强度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再用误差修正模型拟合碳排放与其之间的短期调整过程,测算出它们对碳排放总量的贡献份额。从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以及人口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4年中央改革办将"建立全国碳排放总量和分解落实机制,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建立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登记注册系统"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重点改革任务重点督办。一、必要性与紧迫性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已经成为建立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碳排放权交  相似文献   

17.
对鲁苏两省的碳排放进行比较分析,通过《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计算方法,重点比较山东省和江苏省2000-2008年碳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行业结构排放。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对碳排放有很大影响,并都占据产业很大份额,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能提高碳减排效果并对山东、江苏高排放现状提出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是服装区域产业的转出地,而江西省凭借优秀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服装区域产业的承接地。通过对产业经济梯度差异、市场规模差异、商务成本差异、产业政策的引导措施等服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上海经济梯度高于江西经济梯度;江西服装产业处于成长期;江西省劳动力充足,工资低,而且人们对服装需求总量不断增加,这些都促进上海服装产业的转移。加快服装产业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应利用自身优势快速的承接服装产业。  相似文献   

19.
高洁 《市场周刊》2012,(3):18-19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环保产业。在各行各业都在制定环保标准的现今.也应当建立文化产业GDP增长万元能耗的“碳排放”标准.积极发展低碳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环保。  相似文献   

20.
每年大量的"中国制造"不断出口到发达国家,这些出口产品背后的隐含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与已有文献主要利用美国、日本等国的数据间接获得中国碳排放率不同,本文通过直接计算中国2002、2005和2007年分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率,再以国内消费活动为标准利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中国2000-2009年的隐含碳排放量,分析贸易碳排放净差不断增加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国内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将比国际公布的数据有所减少.中国在2000-2009年间保持贸易碳排放顺差,出口的高增长快速拉动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各国应当共同改善现行的碳排放量测算体制,同时中国也要鼓励低碳产品和技术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