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玉罡  田岚 《财会月刊》2013,(3):I0013-I0013
一忌盲目赎回止亏。任何基金产品在管理和运作过程中,都难免出现净值波动。投资者要立足基金产品的基本面、投资风格与特点,把握其风险收益特征,做到从容持基。切忌见不得一点本金损失,盲目赎回止亏。若丝毫没有抗风险能力,还是远离基金为好。  相似文献   

2.
风险一:结构风险 一些产品是跨市场操作的,比如和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挂钩,或者是和黄金等商品价格挂钩。银行一般会预先设定一个价格波动区间,当实际价格落在这个区间内投资者才能获得收益。但多数投资者并不熟悉这些市场的走势,盲目购买就可能吃亏。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多层次性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资本市场多层次性的决定因素 (一)投资者需求的复杂性。资本市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投资者: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之分;有知情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之分;有风险偏好型、风险厌恶型和风险中性之分。笔者认为,投资者的异质性首先体现为风险偏好程度的不同,其次体现为信息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面对不断上涨的CPI和弱市,老百姓应该怎样投资7如果你不是巴菲特,你不妨选择高收益、低风险的长期投资一基金定投,投资者无须费心选择进场时机,长期坚持下来,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摊低成本,一旦市场走强可分享牛市的盛宴。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有个店面”。2006年深圳商铺的供应量将远远超过2005年,这既为精明的投资者带来了机会,同时使盲目的投资者面临巨大的风险。可喜的是目前相当多的商铺投资者,更关注商铺的长期收益和升值,而非短期的投资回报,投资客将目光从深圳关内转向更有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投资意识的提高,广大投资者积极参与股票投资,然而成功者甚少。许多投资者非但没有获利,反而遭到投资损失,有的甚至高位套牢,几年不能解套。这主要是许多新近进入股票投资领域的投资者没有掌握正确的投资操作策略,盲目投资而导致的结果。本文主要研究股票投资的操作策略,包括买卖股票的时机选择、选择股票的策略、分析主力机构的动向,从而选择好投资品种,并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正>困境并购作为一种特殊机遇投资,能够让收购方通过抄底危困企业完成外部扩张,以更低成本做大做强自身企业。近年来,特殊机遇投资作为一种新投资模式,日益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标的资产和投资时机的特殊性。具体而言,风险敞口往往会导致标的资产的价格大幅下调,一旦价格反应过度而低于其内在价值,投资者就能找到低价抄底这些问题资产的特殊投资时机。需要强调的是,开展特殊机遇投资一般要求问题资产的折价程度可以完全覆盖风险敞口,  相似文献   

8.
侯婧  朱莲美 《财会月刊》2022,(20):44-52
以2009~2019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异质性动机为视角,系统分析风险投资不同进入和退出时机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差异化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对于进入时机而言,早期进入的风险投资显著降低了被投资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后期进入的风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价崩盘风险,说明早期进入的风险投资的“增值”和“监管”动机更明显,而后期进入的风险投资的“逐名”动机更强;对于退出时机而言,孵化风险投资退出显著加剧了股价崩盘风险,战略风险投资退出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不显著。排除各种内生性问题的影响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内部人隐藏负面消息导致信息不对称,投资者过度反应引起股价泡沫对孵化风险投资加剧股价崩盘风险的解释力更强。  相似文献   

9.
政策鼓励和可交换债券的融资、减持功能是推动可交换债券在并购中得以应用的驱动因素。随着可交换债券与企业并购活动的结合日趋紧密,相应地衍生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风险:政策的拉动可能诱发管理层在并购交易过程中盲目发行可交换债券;信息披露不足容易影响投资者的价值判断;新晋股东通过发行可交换债券提前退出,会引发投资者对并购整合效果的质疑;同时“定向增发+可交换债券”的组合可能形成一定的套利空间。为了应对上述风险,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监管部门从顶层设计上限制潜在的套利空间,中介机构凭借其专业背景为可交换债券的发行发挥风险过滤功能,企业作为风险防范的主体需要在并购准备、交易和整合阶段合理评估自身实力,理性运用可交换债券  相似文献   

10.
要充分准备。不要盲目入市。国外的优秀交易员至少要培训7年,即便如此,他们在面对市场的波动时也常常表现出茫然与无奈。因此,有志进入外汇市场的投资者在决定投身于外汇交易市场之前,要仔细考虑并明确投资目标,充分了解自身的经验水平以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最好先做一段时间的模拟,通过银行等交易平台,熟悉交易规则。不宜盲目介入,不要在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以外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1.
李海林 《企业研究》2007,(11):64-65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任何投资都是为了获取最优的投资回报,然而,风险与投资共存。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产生于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分离,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与投资风险紧密相联,人的主观行为使投资者蒙受损失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主观行为,人是投资者还是被投资者的不同,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区分为投资者人为风险和被投资者人为风险两大类,并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与民企的固有特性,分别论述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这两类风险。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09—2014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以会计稳健性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考察了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信息披露质量和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股价崩盘风险显著负相关;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和稳定型机构投资者;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信息披露质量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上市公司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于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和防范股价崩盘风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企业经济》2017,(3):117-123
本文以2010-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与企业风险承担显著正相关,且非国有企业的提升效果优于国有企业;大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提升效果优于小机构投资者;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相对于后者,前者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机构投资者整体的"有效监督假说",并且说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提升作用,因机构投资者特征以及企业终极控制人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理性投资者总是选择多样化的资产来尽可能地规避风险,获取更大收益。然而,无论多么精美的模型都不能彻底消除风险。根据自己的风险态度,投资者必须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研究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有助于投资者识别和量化风险,进行理性投资;有助于监管机构完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质量;有利于控制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15.
自2006年9月民生银行发售我国首只人民币结构化理财产品以来,结构化产品已成为当前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主流。全面认识其风险并制定有效的投资策略对于对此类理财产品感兴趣的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第一,承担风险是理性看待市场环境的表现。不可能存在只涨不跌的股市,在持续高涨的经济发展中,投资者持有的基金出现一定程度的缩水,是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作过程中跨不过的坎,必须正视和面对。尤其是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更不是依靠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就可以完全避开的。这时,需要投资者冷静面对,而不是盲目转换和赎回。  相似文献   

17.
众筹业整体规模呈猛增之势,股权众筹更是成为融资方和投资者偏好的投融资方式,然而股权众筹融资企业往往为初创型企业,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同时现有风险模型较少涉及此类企业的信用风险分析,因此股权众筹融资企业存在逆向选择的可能性。文章运用Z评分模型分析了新三板和股权众筹平台餐饮行业、酒店行业、教育行业和零售行业的整体风险情况,并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两个平台上述行业风险是否存在较大偏差,最后对投资者在股权众筹平台的投资以及股权众筹平台对融资项目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运用聚类分析模型能帮助投资者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股票的总体特征,确定投资范围,并通过类的总体价格水平来预测股票价格的变动趋势,选择有利的投资时机。聚类分析建立的是一种长期投资的理念,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提倡运用这种理性的投资分析方法,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规范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正>一、引言机构投资者其本质是代表小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其主要手段是将那些比较分散的储蓄集中在起来进行管理,其主要目标是以可接受的风险形式,达到投资收益最大化。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数目越来越多。以美国为例,截至2009年底,美国证券市  相似文献   

20.
吴芳 《财会月刊》2011,(5):78-80
一、如何阅读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 1.风险因素与对策说明。介绍投资风险和股市风险,一般采用下列提示:"投资者在评价本发行人此次发售股票时,除招股说明书提供的其他资料外,应特别认真地考虑下述各项风险因素。"风险因素包括:①经营风险;②行业风险;③市场风险;④政策风险;⑤其他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