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粮食保护价政策内容核心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粮食保护价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双目标与双逻辑主线。由于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加上现实政治经济利益格局中各主体行为偏离了政策预期目标,使得实施保护价政策希望达到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减轻财政负担、稳定粮食市场价格这些政策目标实际上都没有很好地实现。在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后面,还有许多粮食问题的理念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2.
3.
4.
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关注农民收入的增长已成为多年来人们议论的焦点问题。建立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制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书  韩毓忠 《河北金融》2001,(12):28-29
随着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调整,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粮食品种,将成为粮食购销企业的主要业务。这不仅给粮食购销企业更新观念,转换经营机制,稳健经营带来机遇,而且也是农发行管理创新,改善金融服务,提高贷款风险管理质量的实践。本就杂粮区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粮食品种成为粮食购销企业主要业务,对农发行业务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略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童珂 《财政研究资料》2006,(10):23-27,31
当前,各地推进粮食直补改革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确定粮食直补范围。据不完全统计,以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为直补主体的比重约占2/3,以种粮农民或者农业税纳税主体为主要对象的比重约占1/3。粮食直补资金分配实行特惠制政策的地方要明显多于实行普惠制政策的地方。其次,确定粮食直补资金筹措规模。各地粮食直补资金主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划出了近40%的粮食风险基金全部用于种粮农民的直补收益。有些地方还将在两年左右把粮食直补资金占粮食风险基金的比重提高到45—50%。再次.确定粮食直补资金分配方式。省对市、市对县分配直补资金的依据是:(1)近三年或五年国有粮企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平均数。(2)应纳农业税额或粮食种植面积、粮食总产量、收购保护价粮数量各占一定比例。(3)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签订储备粮和军供粮订单数量。县对乡、  相似文献   

7.
8.
“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是1998年粮食改革时提出来的。应当肯定,政府出台这项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但是,由于这项政策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经营的原则,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无法兑现的政策,是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不仅没有起到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效果,反而加重了政府的工作压力和财政负担,降低了政府的威信。 一、国有粮企亏损大。造成国有粮食企业亏损的原因一是收购数  相似文献   

9.
10.
一、贯彻粮食保护价政策:农发行现阶段的基本职责和中心任务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支持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担负着重要的宏观调控和金融服务职能。特别在粮食问题上,由于其生产和消费特质,也因为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其中八亿农民的国家,粮食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乃至关系国家的稳定、安全和发展。因此,在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中,农发行必须认真贯彻粮食保护价收购的农业补贴政策,坚持保本微利的经营方针,承担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粮食购销市场已发生深刻变化,非保护价粮食占有市场的比例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粮改政策的调整,影响着农发行贷款总量、贷款结构、增量风险、存量风险以及信贷政策调整等,农发行信贷政策要随着粮改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妥善处理发挥职能作用与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改善金融服务,调整信贷政策和管理办法,实现信贷资金政策性、安全性、效益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14.
15.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购销企业进入了政策性保护价收购和经营性非保护价收购的双发运行阶段。粮食收购贷款的双轨运行将给农发行的粮食收购贷款带来一定风险,为此,必须从发挥双轨互动正效应上寻求防范风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运用计划手段,专司农业经济宏观调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发行的出现,曾经为农业经济的巩固和发展起到过无以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未来十年里,农发行将面临转变和完善职能的门槛.主要缘由是因为中国人世和国家产业政策重心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7.
18.
19.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转为完全由市场定价,粮食收购主体由单一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产权主体并存,粮食补贴也由补贴流通环节转向直补粮农,这些新政策的出台、新情况的出现给农发行的信贷投放带来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开拓创新,抓住热点,努力拓展信贷业务,防范、控制、化解信贷风险,已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