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硬性指标不得不晓之大众的情况下,毕竟还有更多的内容是消费者无法知晓的。在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面对自己完全不可能知情的商品面前,消费者则更是鱼肉一般,商家无疑是占上风的。如果他想忽悠消费者,那真是太容易了。 相似文献
2.
戴巍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5,(6):34-34
每一种商品都应该标有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并以此表明自已的“身份”。然而,消费者在购物场所购物时,常常被一些不明“身份”的商品所困扰,让人难识“庐山”真面目。有一种用塑料包装得很严实,售价不低的食品,包装袋上只有“金鸡片”三个字,别无其它文字说明。从外观看,似糖果,似蜜饯,似小糕点,又似巧克力。谁也猜不中“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打开一看,才知是一种儿童食用的膨化食品。还有一个形似“魔方”的电子产品。外观精致,设计颇具新意,装上干电池或接上电源插座,能收听到广播电台的节目,显示屏上能显示出时间,白色的… 相似文献
3.
4.
战略定位就是将企业的产品、形象、品牌等在预期消费者的头脑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它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选择,也就是说它指的是企业做事如何吸引人. 相似文献
5.
在将新产品推入市场之时以及后续拓展过程,许多营销人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市场营销的客体是产品,如果没有强大的财政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高比例的随机购买率,让超市经营者千方百计地将购物通道复杂化,以增加顾客在卖场的停留时间。这可苦了那些只想简单购买的消费者:无论多忙多急,他们也要体验购物绕圈的“待遇”和等待结算的“煎熬”。 相似文献
7.
适应性产品只有满足消费的需求才可能有销路。由于消费水平、习惯以及地理条件不同,人们对商品的要求各异。消费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企业必须做到产品适销对路。 相似文献
8.
品牌文化内涵国际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学者本村尚三郎指出:"企业不能像过去那样,光是生产东西,而是要出售生活的智慧和快乐."他又说:"现在是通过商品去出售智慧、快乐和乡土生活的时代了."文化是品牌的灵魂,中国品牌要走向全球,不仅要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等品牌的使用价值,更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品牌的文化价值.这种品牌文化必须是独特的,并被消费者认同、接受乃至向往.那么中国企业如何培养独特的国际品牌文化内涵呢? 相似文献
9.
三代人购物方式折射杭州30年商业变迁史票证、排队、限量供应……在老杭州人杜德明泛黄的日记里,各种商品票证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索引——买粮食凭票,买布凭票,买电视机也得凭票。当年的粮票犹如今日的限购令,人们即使有钱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购买商品。 相似文献
11.
网上购物,就是消费者通过Internet定购产品或服务并进行网上支付的行为。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日趋改善,网上购物正成为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但是,网上购物的风险一直是消费者担心的焦点问题,也是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能否对网络环境中消费者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将成为推动我国网络购物发展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购物不再仅仅满足对所需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对其在购物期间商场所提供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商品陈列、灯光照明、背景音乐等等。在商场里,利用声音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更加普遍了。本文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背景音乐为出发点进行浅析,来探索背景音乐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文路 《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06,(5):31-37
“品牌”一词近年来可谓风头正劲,不论是普通百姓购物消费,还是政府或企业勾画宏图,言之必谈“品牌”。然而真要把“品牌”二字说清,恐怕很多人只能讲个大概,究其深意却不甚了解。为此,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为您详细地介绍品牌知识。 相似文献
15.
为全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4,(5):16-16
购物发票是消费者的购物收据,也是发现商品存在问题后找商家理论的凭据。商家往往会利用购物发票做文章,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商家的“购物发票陷阱”,具体陷阱扫描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一、品牌本土化发展战略本土化,其实质是指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东道国市场相关环境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根据世界各国特定的经营环境,对公司拥有的有限资源在各国进行不同的优化配置,以获取最佳利益的战略。 相似文献
17.
18.
19.
龙真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9,(9):22-22
样式、质量、信誉,甚至服务都完全一样的两件商品,知名品牌却要让消费者多掏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时代注定是一个不能持久的时代。让我们一起为这样的品牌厂商的无利可图叫好! 相似文献
20.
貌似不相关的价格信息经常会对购物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不经意地改变消费者对他们想要购买的商品的意愿。在研究者看来,这种信息无论是偶然出现的还是商家刻意安排的,都会强化或弱化顾客购买目标商品的意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