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他近年来上百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有长期、深入的关注和研究。7月21日,借他在大连参加亚洲经济部长会议之机,《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牛文文与大前先生作了一次长达3小时的对话,主题是中日企业之间应如何互相参照、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戚娟娟 《中国企业家》2003,(9):44-44,54-56
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他近年来上百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有长期、深入的关注和研究。7月21日,借他在大连参加亚洲经济部长会议之机,《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牛文文与大前先生作了一次长达3小时的对话,主题是中日企业之间应如何互相参照、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房毅 《中国企业家》2004,(4):112-113
华强森博士是麦肯锡上海分公司的资深董事、大中华地区企业金融咨询业务的领导人。从1994年起常驻中国上海。他在198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一书中,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个十年,是少数预见中国经济改革对全球经济影响的专著之一。其近期以中文出版的《资本中国》,分析了中国几大支柱产业的重要趋势和潜在机遇,提出“在某些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中国已经不再是‘苏醒的巨人’,而是一个主要的参与者”。该书2003年4月在美国以英文版首次发行,引起海外企业界和投资界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丁任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现在的研究方向是经济理论与经济改革、区域经济。丁任重同志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承担了4项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5项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在《求是》、《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过多部专著如《经济区的理论与实践》、《西部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研究》,《西部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诞生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发生巨变的年代。它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产物,它及时地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改革,从而为我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标准化法》产生的背景《标准化法》是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个大背景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搞活企业,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声音     
《中国新时代》2012,(5):18-18
"中国将成为最后一个摆脱全球危机的主要经济体。" ——这是知名经济学家MichaelPettis在日前发送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对中国经济做出的预测。与一批投行经济学家周期性地唱多唱空中国经济不同,Michael近年长居中国,一直唱空中国经济。他与《经济学人》打了两个赌:他认为中国未来9年经济平均增速将低于3.5%;他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在2018年绝不会超过美国。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诞生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发生巨变的年代。它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产物,它及时地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改革,从而为我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标准化法》产生的背景《标准化法》是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个大背景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搞活企业,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中国越来越多的经济大省已富可敌国。《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显示,2008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在G20各国中  相似文献   

9.
读者信箱     
李子 《英才》2005,(10)
国家统计局发布、《英才》杂志社承办的 2004年度中国企业1000 大工业企业排名,影响广泛。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北京电视台、《中国经营报》、《21 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财经时报》, 加上各省市媒体如扬子晚报、辽沈晚报、齐鲁晚  相似文献   

10.
张卓元(1933-)是中国当代最有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和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财贸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所长,先后担任《财贸经济》、《经济管理》、《经济研究》主编,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7月被评为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著作奖,  相似文献   

11.
"熊猫拥抱者"史蒂芬·罗奇即将从他效力30年的摩根士丹利退休,不再担任亚洲区非执行董事长的职位。对于这家华尔街大投行而言,罗奇就是其开拓中国乃至业洲市场的一张名片。那个头发稀松,戴着一副标志性粗框眼镜,总是紧锁眉头在媒体上严肃阐释经济观点的老头,为许多西方人打开了一道了解中国经济的窗户。作为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过去数年中,罗奇一直以对全球经济持悲观态度而闻名,但始终对中国经济抱以乐观态度,多次预见了行业内的最新变化和发展趋势。他从1998年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与众不同》的文章,大胆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将借助亚洲金融危机崛起成为泛区域经济中一个新的潜在领袖。从此,他的职业也开始  相似文献   

12.
创新性成果与更高的起点──《中国经济大辞库(少数民族卷)》评介王燕祥中国经济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由陈虹、哈经雄主编的《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少数民族经济卷)》(以下简称为“《民族经济卷》”)一书。这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师正伟 《乡镇论坛》2010,(29):35-35
"杨建国的剧作《三人轿》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学奖一等奖。""不简单啊!这是他连续三届三次获此殊荣!""在2005年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评选中,他的小戏剧本《舅整外甥》《税费风波》分别夺得二、三等奖。在2007年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评选中,他又以小戏剧本《抬轿》荣获一等,  相似文献   

14.
人物     
《审计与理财》2012,(11):60
韩志国,经济学家、教授、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他在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发展、中国股市走出边缘化、国有股减持等问题上有诸多富有影响力的言论。韩志国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先后在国家计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社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从事研究工作与领导工作,现任多家投资公司与控股公司的董事长。  相似文献   

15.
周永亮 《经营者》2006,(14):84-85
周永亮:国富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富创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博士。200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咨询师”.是国际管理咨询协会(ICMCI)在中国首批认证管理咨询师曾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远集团、华立集团、德隆集团、湖北荆州市、襄樊市.浙江温州市等200多家各类组织提供咨询培训服务。主要著作:《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报告》《名牌竞争战略》《华立突破》《温州资本》《本土化执行力模式》《GF06:组织执行力6项实务》《海外华人成功启示录》《经营大失败》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张丽纯 《潮商》2013,(1):87-90
在中国电影史上,他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电影人,曾经担任《火烧红莲寺》第一至第四集、《挂名夫妻》、《掷果缘》、《难夫难妻》等影片的编剧;曾经导演过《姊妹花》、《白云塔》、《血泪碑》、《难夫难妻》等,还曾在电影《苦儿弱女》、《诱婚》、《掷果缘》中扮演角色。他编导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揭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胡一林  松涛 《英才》2009,(7):58-59
在金融风暴和日元升值双重危机下,松下、索尼、东芝等各大日系巨头无不深陷亏损泥潭,日立也难以独善其身。年过花甲的日本人大野信行,现在每天清晨要坚持学习两个小时的汉语,他的办公室、住处、甚至车里,有关中国经济方面的著作、报告和简报到处都是,其中《中国CEO》一书是他的最爱。  相似文献   

18.
《经营者》2007,(10):78-78
在1994年写出《大趋势》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时间)来中国了,这次他是为宣传他的新书《定见》(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而来。在他成功预言了网络的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之后,他又就将眼光放到了发展中的中国,他将中国称为世界改变的中心,并且他是经常访问中国的常客。从过去的授人以鱼,到现在授人以渔,新书《定见》总结了他过去几十年成功的宝典。在书中,他告诉人们十一个定见,力图“重启思维,定见未来”。“是的,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成功的原因。”他再次肯定。  相似文献   

19.
丁伟 《中国企业家》2007,(12):102-104
我的电影的主题都是关于中国的经济变化,和经济生活给人的影响的,我觉得这是这30年发生在中国最重要的事情戛纳电影节上,贾樟柯喝醉了。法国发行商做东,请他和其它国家的发行商吃饭。《三峡好人》在法国上映,有可能突破20万人次,比起《无间道》在法国的票房7.8万人次、《功夫》15万人次,那将是华语片继《花样年华》(17万  相似文献   

20.
谢泽锋  孟杰 《英才》2012,(5):88-90
他认为按家庭征收个税还面临诸多困难,他反对房产税,他认为分税制改革的实施办法需要改善。中国税收政策的变迁折射着经济层面的嬗变。随着制度的回潮,红利的消散,中国经济面临减速风险,税务改革的大幕再次拉开。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节点,《英才》记者就财税改革相关问题,对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