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慧 《新金融》1995,(7):18-19
西方国家根据商品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包括四项内容: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长期以来,对于我国实行怎样的货币政策目标,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曾经有“单一目标论”、“多重目标论”,甚至“通货膨胀论”之争。货币政策目标不明确,其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就会出现盲目甚至失误。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中央银行的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和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重点对中央银行是否应当直接以经济活动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兼顾金融稳定、关注汇率以及如何应对名义利率下限等四个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陈彩虹 《新金融》1990,(10):44-45
自从我国中央银行成立以来,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围绕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还是多重等问题有过较热烈的讨论。所谓单一的货币政策即指中央银行应当以稳定货币为唯一核心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如果美联储能够将通货膨胀率从2%提高至3%,不仅有利于扩大货币政策操作空间、降低国内经济波动,而且可以在就业和产出两个方面使美国经济获得一个短期的但实实在在的收益,且这种收益不会对经济造成多重冲击.建议美联储在下一次货币政策框架审查过程中将适度提高通货膨胀目标的建议纳入审查范围.  相似文献   

5.
1997年以后,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如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矛盾逐步显现.因此,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由以前的抑制总需求膨胀转为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供给结构.与之相适应,我国货币政策也由坚持适度从紧以治理通货膨胀转变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防范通货紧缩.尽管货币政策操作的这种调整在缓解外部冲击、促进内需增加等方面起到了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无论是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工具还是传导机制方面都遇到了众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货币政策受到多重目标约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削弱、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余地狭小等.因此,需要对货币政策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金融会计》2022,(5):4-6
<正>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多。在多重挑战下,货币政策如何助力稳增长?金融举措如何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金融市场如何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稳健货币政策提前布局、靠前发力问: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货币政策如何应对以助力稳增长?答:为应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7.
朱正元 《南方金融》2001,(5):48-50,47
纵观美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勾勒出这样一条线索,联储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从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出发,经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稳定利率的多重目标并存,然后又回归到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的辩证否定过程,这是由联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非相关性和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所决定的,研究这一问题对廓清我国货币政策目前取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远瑞 《甘肃金融》2001,(3):28-29,56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和核心问题 1995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严密、科学的法律条文规范了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就是"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法律规范的基本含义是: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以"稳定币值"为目标,这是货币政策所要追求和实现的基本目标;在坚持以"稳定币值"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把"促进经济增长"放在货币政策的视野以内,正确处理货币政策目标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只有追求和实现"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不是并列的,也不是有主有从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而是以"稳定币值"为单一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危机时刻往往是推动思想创新和理论发展的催化剂。近期,美国硅谷银行破产所触发的银行业危机再一次激起了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关注。货币政策如何在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以及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等多重目标中进行权衡,如何把握好流动性调节的重点和尺度,成为中央银行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性导致了单一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难以解决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我国长期以来以稳定物价为主要最终目标,把货币供应量M2为中间目标,以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已经难以解决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但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矛盾.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嗜待转变,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角度讨论了金融中介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政策利率将货币政策目标精准传递至实体经济的效率较低;外国货币政策对我国存在一定的溢出效应;汇率调整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存在时滞.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些优化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可行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森 《金融博览》2021,(1):12-13
回顾2020年,货币政策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落实"六稳""六保"、促进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等多重目标中相机抉择,灵活调整.展望2021年,货币政策将从"对冲疫情"的状态向稳健状态收敛,收敛过程中要兼顾连续性. 2020年货币政策回顾:在多目标中相机抉择 从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看,2020年货币政策调整可分为四个阶段. 2...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松成  刘斌 《银行家》2004,(1):72-74
在多重货币政策目标下,为了同时实现多个独立的政策目标,政府至少拥有与政策目标数相等的独立的政策工具。而现今,人民银行显然不可能拥有如此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这些目标,因而必须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目标的规定形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Logit、Probit法对中国的数据进行经验实证,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绩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认为,货币政策目标函数常常表现出非线性特征;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判断,中国货币政策较为有效.相比之下,调控m0更有利于稳定物价,调控利率促进经济增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是指一个国家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总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正> 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总是同一定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适应这一要求,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要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改革,逐步淡化计划机制,建立与完善市场机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目标模式,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金融会计》2014,(11):16-21
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的是在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去杠杆,优化结构,实现经济增长、币值稳定等多重目标。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经济的缩影。通过金融本身的变化,能否反映出货币政策实施效应?或者说,货币政策的实施,给商业银行财务收支产生什么影响?本文以荆门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以期找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规律,为金融机构如何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1994年至2007年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进行历史回顾和实证分析,认为:在此期间,我国货币政策追求的目标实际上是在稳定汇率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后货币政策应以创造稳定的低通胀环境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的目标,但同时也要防止汇率过度波动.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币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矛盾,一国货币政策很难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因此,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始终是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中争议最多的问题.新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在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选择,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20.
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定位和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杰 《新金融》2006,(9):20-23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作者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应防止三种后果,即防止泡沫经济、防止国际资本大进大出和防止金融机构先于实体经济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定位和政策选择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