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防范与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由于其方便、快捷、灵活,近几年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风险,如平台性质不清、监管缺位、涉嫌非法集资、资金安全缺乏保障等,严重影响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规范和引导,本文在对网络借贷性质和P2P网络借贷平台合法性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资金风险等,提出一系列监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P2P网络借贷的运营的模式,并且研究了整个借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此为基础从监管原则、监管模式以及监管内容三方面来对其平台进行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率的上升,P2P网络借贷作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民间借贷形式,国内网络借贷平台目前处于监管“真空”状态,“谁来管,如何管”一直是多方争论的焦点。在借鉴美、英等国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模式的同时,结合目前国内监管现状,对我国规范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对接过程催生了网络借贷平台融资(P2P,peer to peer lending),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在此就对P2P网络借贷的起源特点、国内的发展现状、相关的风险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一番分析,希望能为P2P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网络借贷平台在国内外快速兴起,P2P借贷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本文从P2P网络借贷的模式出发,分析P2P网络借贷风险,并结合国外P2P发展及监管模式,对我国如何加强P2P网络借贷监管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2005年,世界范围内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Zopa在英国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P2P网络借贷模式赢得了金融市场的广泛认可。本文通过对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市场需求分析以及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发现虽然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行存在金融监管不完善等问题,但是整体来讲,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未来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7.
李小开 《时代金融》2013,(12):219+231
P2P网络借贷是一种依托于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加快了金融监管改革的步伐,提出了改革顶层设计的新概念。本文从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现实背景出发,探讨我国网络借贷监管的顶层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P2P网络借贷的迅猛发展,但发展边界不明确以及监管的缺失,使得其发展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本文从当前的数据出发,研究中当前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对现状的分析给出相的对策。现在中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政府、机构及个人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从法律关系上看,P2P网络借贷平台本身的经营行为与P2P网络借贷行为的法律性质大不相同的两个法律行为。通过深入剖析各主要类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行为发现,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流向、单笔借款金额和对应出借人的数量,以及P2P网络借贷平台是否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借款人从事非法集资等,都会涉及触犯非法集资底线的问题。其中,对债权转让型P2P和保本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行为,不能直接等同于非法集资;但如果其经营模式选择不当,就会涉嫌非法集资或非法从事金融业务。为有效解决各类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法性问题,可以从改善资金托管方式、限制借款金额和出借人数量、强化债权转让管理、规范平台保证责任、赋予P2P网络借贷平台部分业务合法性等方面,加强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行为监管。  相似文献   

10.
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业态的重要形式,以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灵活性,低廉的操作成本,越来越得到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用户的青睐,其业务内容已经从早期的借贷信息发布和交易撮合向其它借贷和金融服务范畴发展,其服务形式、交易模式、风险控制方法也不断变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逐渐深入,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有利补充。本文通过对上海地区P2P网络借贷企业的调研,从P2P业务所面临的问题,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和积极因素,客户需求和政策影响等内容出发,对P2P平台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民间资本的日益活跃,P2P网络借贷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其隐藏的风险也逐渐显现。本文通过分析国内P2P网络借贷发展中暴露的风险,总结其监管的国际经验,并据此提出加强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外的监管体系中,信息披露是P2P网络借贷行业出借人利益保护的基本制度安排.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的根本价值在于保护出借人,亦能发挥P2P网贷平台优势,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国内P2P网贷行业信息披露方面的规范及草案可以分为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和平台自身的规定三个层次.要建立健全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制度,应平衡利益冲突,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增强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完善评价性信息的披露.  相似文献   

13.
P2P网络借贷,即通过网络进行借贷,意味着通过网络平台,借款者和放款者可以在线完成网络交易。所有的程序包括审核、会计、清算、申报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满足了人们获取资本的便捷要求。在这篇论文中,我们详尽地介绍P2P网络借贷的基础概念、发展状况和积极意义。在分析其业务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后,结合国外成熟体系和成功经验,提出改善P2P行业发展的建议,以便让该行业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梓淇 《云南金融》2012,(3Z):38-40
P2P网络借贷,即通过网络进行借贷,意味着通过网络平台,借款者和放款者可以在线完成网络交易。所有的程序包括审核、会计、清算、申报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满足了人们获取资本的便捷要求。在这篇论文中,我们详尽地介绍P2P网络借贷的基础概念、发展状况和积极意义。在分析其业务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后,结合国外成熟体系和成功经验,提出改善P2P行业发展的建议,以便让该行业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P2P网贷平台如何通过业务模式的改进来降低借贷行为内生的信用风险是本文关注的重点。P2P网贷平台业务有无担保以及担保机制不同,其内生风险机制也不同。我国P2P网贷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业务模式逐步融入了"中国元素"。扩大信用评估数据来源范围、寻求线上与线下模式的平衡、采用个人信用评级方式是P2P网贷平台发展的方向,为适应集约化趋势,未来还应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6.
目前,P2P这种个人对个人的借贷主要有单一线上模式、单一线下模式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它具有服务大众、融资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其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当前,应尽快明确P2P借贷监管主体,出台相关法律规范,建立完善信用征信体系,成立P2P自律协会,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从而引导P2P借贷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P2P是一种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跳过银行进行间接贷款融资以满足个人资金需求的新型金融模式,其弥补了传统金融无法达到的领域,给金融服务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前景。然而,随着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跑路、垫付、庞氏骗局等负面事件层出不穷,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行业整体形象,整个P2P行业的信用风险问题比较突出。在当前去担保背景下,如何做好风控,成为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生死攸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用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以此促进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P2P行业发展迅猛,但平台欺诈、倒闭事件也层出不穷。如何从鱼龙混杂的P2P平台中识别、规避问题平台,是政府监管和投资者决策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尝试对问题平台的基本特征进行初步概括,并从平台实力、标的特征、风控能力、治理水平等方面构建变量和模型,以提炼能够甄别问题平台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利率奇高是识别问题平台的最重要变量;同时,实力薄弱、标的类型单一、风控能力欠缺,亦是问题平台的前兆。这些风险因素不但能预测新平台出问题的概率,对资深平台是否会出问题也有良好识别能力。在控制上述变量的条件下,其他变量(如保障模式、资金托管等)不再有预测力。本文从"平台风险"的新视角出发,拓展了P2P领域的研究,并为政府监管和投资者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介绍了美英两国有关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概况及其特点,并结合国内P2P借贷发展实际,得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P2P借贷监管框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P2P网贷在经历了几年的井喷式发展了以后,现在进入了行业重组、洗牌的时期。在前期相对监管不利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P2P网贷公司出现了提现困难、跑路等严重危害互联网金融甚至整个金融行业稳定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我国P2P网贷发展现状,对P2P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阐述,并通过对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的研究与讨论,提出对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