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娜 《济南金融》2014,(9):32-37
本文以金融共生理论为切入点,首先对金融共生的基本要素及共生关系的判定标准进行了介绍,随后在Logisitic增长模型的框架下,分别选取P2P与银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代表,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共生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共生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金融共生理论为切入点,首先对金融共生的基本要素及共生关系的判定标准进行了介绍,随后在Logisitic增长模型的框架下,分别选取P2P与银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代表,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共生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共生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王瑜 《南方金融》2002,(12):29-30
加入WTO后中国的金融业面临全方位的挑战,金融监管尤其是银行监管将如何面对金融创新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以提高监管有效性。本文从风险监管的角度出发提出应对金融创新的策略,首先按照五个原则调整监理念和思路,其次应建立适应创新的监管框架和标准,改进传统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技术合量。最后提出同步推进相关改革营造适应金融创新的市场主体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2022年11月15日至16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各成员领导人在峰会上批准了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SFWG)提交的《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包括《G20转型金融框架》等重要内容。这是继2016年G20领导人在杭州峰会上就发展绿色金融达成共识后首次就发展转型金融形成国际共识。《G20转型金融框架》由五个支柱、22条高级别原则组成,包括对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界定标准、对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信息披露、转型金融工具、激励政策以及公正转型。该《框架》的出台对进一步普及转型金融概念,规范全球转型金融的发展方向,提升转型活动的可信度和透明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金融的探索起步阶段,借鉴《G20转型金融框架》,建议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转型金融框架和界定标准、规范信息披露机制、创新转型金融工具箱、研究出台相关激励配套政策以及注重公正转型,加强国际交流,以推动我国转型金融走在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5.
郭娜 《海南金融》2014,(9):8-13
在我国依然存在金融抑制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单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应景之作",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所需"。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新兴力量,如何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与传统金融业的和谐共生,达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帕累托改进",不仅对互联网金融自身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题中应有之意。本文以金融共生理论为切入点,首先对金融共生的基本要素及共生关系的判定标准进行了介绍,随后在Logisitic增长模型的框架下,分别选取P2P与银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代表,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共生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做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共生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毛泽强 《时代金融》2023,(3):36-38+60
<正>当前,随着金融产品的适当性责任从消费者身上转移到金融公司本身,传统的以信息披露为主的客户权益保护产品治理模式逐渐显现出诸多弊端,文章基于市场调研与监管实践经验,剖析了传统产品治理模式下金融产品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构建以金融消费质量为导向的新产品治理模式目标框架、内控措施与监管工具,致力于优化金融行业产品治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金融学、金融发展理论和制度经济学都研究了金融效率问题。我国一些学者设计了研究金融效率问题的理论框架,但它们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研究金融效率问题应该有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理论分析,区分了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包含金融稳定两种情况下的政策效力以及框架选择。在分析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不包含金融稳定目标时,借鉴Ball模型,构建了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反应之间的理论模型,模型表明: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的最优利率不仅取决于当期的产出与通胀缺口,同时还取决于资产价格变化及其随机扰动项,并就传统货币政策框架选择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新货币政策框架包含金融稳定目标时,通过对Agur(2009)、Ague and Demertzis(2010)模型框架的修正与扩展,详细分析金融稳定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规则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规则不考虑金融稳定目标,将导致最优利率出现系统性的低估,造成这种低估的原因或许在于未能长远考虑金融脆弱性所带来的通胀成本和潜在产出损失,造成货币政策决策的狭隘性与滞后性。因此考虑现实的金融脆弱性,现行的货币政策应该将金融稳定纳入其目标框架。相应政策启示是:建立科学的货币政策引导规则、加强社会沟通,发挥好市场预期引导作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搭配。  相似文献   

9.
苏雪琴 《金融纵横》2023,(10):87-95
自2002年实施金融教育综合项目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金融教育保持高度关注,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构建起以宏观布局、主体定位及效果评估为关键要素的金融教育框架。这一倡导框架推动了经合组织国家开展金融教育政策实践,已有多个国家在经合组织金融教育原则指导下将金融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搭建了具有针对性及实效性的金融教育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0.
薛楚江  潘博 《新金融》2023,(2):56-63
金融发展和金融科技状况是影响企业创新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选取国内306个城市904 443个企业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以信贷业务为主的传统金融发展与金融科技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分析了区域异质性和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传统金融发展和金融科技均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然而金融科技的发展挤出了传统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从区域视角看,我国中西部地区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的挤出效应要大于东部地区;从企业视角看,在国有企业中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的挤出效应要大于私营企业。因此,要持续推进传统金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和国有企业中推广金融科技,释放金融科技赋能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金融能力对保障家庭财务安全及增进其金融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研究关注金融素养,而金融能力是在金融素养基础上的理论拓展。金融能力强调从知识向行为的转化过程,并将外部金融环境纳入理论分析框架,极大地推进了居民金融行为与金融福祉的相关研究。已有研究围绕金融能力的概念模型、测度框架、影响因素,以及金融能力与家庭福利等问题展开。本文旨在系统梳理金融能力的研究成果,厘清从金融素养到金融能力的理论拓展逻辑,并结合我国国情与国内研究现状提出金融能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金融稳定统计的框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金融稳定统计是中央银行实施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重要基础工作。该文对国际货币基金的金融稳健指标体系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对我国金融稳定统计定义和框架以及金融稳定统计与相关金融统计的关系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程雪军 《中国外资》2013,(18):55-55
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是在互联网时代对传统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工具,使传统金融业参与度变得更高、成本更低、协作性更好、透明度更强、操作更方便。当前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金融运作平台、以众筹为代表的股权投资平台、以P2P(peer to peer)为代表的借贷平台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影子银行统计监测应以金融概览与金融业综合统计为基础框架,采用“顶层设计、多方联动、重点突破、信息共享”统计原则,形成与传统金融机构统计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协调的统计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5.
众多的经济研究正在着力论证:当代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标志着直接融资的壮大和间接融资的没落。本文的研究将提出一种相反的观点,表明近三十年来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更多体现为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据此,本文提出:(1)一种根据是否以可转让金融工具为载体将金融活动区分为市场金融与非市场金融的观点;(2)一种分析不同金融活动模式的新的理论框架,将一切金融活动区分为市场间接金融、市场直接金融、非市场间接金融及非市场直接金融等四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澄清当前金融理论领域中存在的许多含混及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宜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框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以通货膨胀率作为中介目标具有显著优势,本文认为我国应当构建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框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出台,是中国金融立法的重大突破和金融法制建设的里程碑。继《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之后,《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为核心,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法律体系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传统金融分析框架受制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缺陷,难以对现代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律及其风险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与分析。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分析框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契机,其应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提高金融风险分析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在方法论方面,从海量数据中“归纳”出整个金融网络的动态全貌,以更好地理解金融风险的形成和传播路径;在金融风险识别方面,前瞻性地捕捉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资金异动、特殊关联结构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在系统性风险防范方面,精准刻画金融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涌现”特征以及演进态势,以助力对重大风险源的及时识别、监测与处置。  相似文献   

19.
新金融效率观与金融效率实证评估框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金融深化论和金融约束论相比,赋予了全新的金融效率观。在揭示金融效率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金融效率的实证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20.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及借鉴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变量提出了挑战。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调整,放弃中介目标,直接钉住通货膨胀目标,由此产生了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目前尚具合理性,但应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有关做法,对现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