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学术界对于川端康成与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关系更多是从平行研究着手的,关注最多的就是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的比较研究了,之外还有川端与郁达夫、曹禺等等。而在探究川端康成与中国当代作家的关系时,研究者们(更多的也是作家本人)更注意从影响的角度来予以剖析或自述。比如王小鹰、余华、贾平凹、莫言等等都提到川端文学对他们创作的推动。这种研究状况的形成,与20世纪中国学界对川端作品的译介相关联,此中可见文学研究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以及未来研究领域的开拓。  相似文献   

2.
《大乘大义章》是研究罗什与慧远佛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和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著作。《大乘大义章》显示出罗什与慧远在佛学思想上的差别,同时也反映出中印佛教文化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预示着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晚年的王安石在历经了人生冷暖、宦海浮沉之后,由早年借重佛教“治世”转向运用佛教“治心”,表现出对佛教出世思想的关注。这种转变在他的词中表现十分明显。王氏晚年的词作从多维度阐释自己对佛教思想的独特理解,表达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的虔诚,字里行间往往流露出鲜明的“空”、“幻”色彩,并体现出作者怡情遣兴与自我慰藉的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与佛学的因缘很深,他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主要体现在般若空观思想和净土信仰思想以及顿悟说这三方面上。这些思想进而影响了其诗文的内容和结构。  相似文献   

5.
判教是促成太虚佛学思想现代化的重要学术方法。太虚在时空上判佛教为“三期三系”,在教法上判佛教为“三级三宗”,在机宜上判佛教为“三依三趣”,以“人生佛教”最为契合当代众生的根机。太虚判教建构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现代教理思想体系,充满了对时代精神的自觉,并为中国佛教的发展选择了一条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学界认为"梵我同一"的思想是印度婆罗门教正统的核心思想,上可追溯到梵书、奥义书时期.并认为印度大乘佛教的涅槃、佛性、如来藏等思想是受到婆罗门教的"梵我同一"的思想影响产生的.本文则认为"梵我同一"的思想从其产生起到吠檀多派中兴,期间的一千五百年都是处于"地下潜流"状态.这种思想并没有成为对当时婆罗门教及非正统派别产生过实际影响的哲学观点.真正处于"地上明流"状态的是被佛教、顺世论等非正统派别极力批判的与婆罗门教"三大纲领"相关的实体性的"我"和人格性造物主的"大梵天"的思想.因此后来吠檀多派所弘扬的"梵我同一"的思想模式实际是先被大乘佛教涅槃学挖掘出来的思想资源,是大乘佛教的独立发明.日本"批判佛教"的说法实是因为带了"梵我同一"的"透视镜"观察印度哲学史而产生的误解.  相似文献   

7.
李祥 《企业家天地》2010,(5):188-189
高丽末期朱子学的社会历史作用大致有如下几点:①努力挽救高丽朝的统治危机,缓和社会矛盾。②在哲学领域内,用朱子学的的客观唯心主义反对佛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发展。③在宗教领域里,以客观唯心主义为理论武器,激烈驳倒和排斥佛教以及各种迷信思想,为树立朱子学的统治地位奠定思想基础。④这一时期的朱子学者反对佛教主观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宗教说教的斗争中发挥了不少唯物辨证的无神论思想。⑤14世纪朝鲜朱子学作为社会改革派的理论武器,对社会历史和哲学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间佛教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宝贵的智慧结晶”。昌明法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实践履“人间佛教”的佛法宗旨——“佛法为体,世学为用”,在佛教“出世”的基调上,给予佛教“入世”的转向。对“人间佛教”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在人间佛教建设的背景下。对昌明法师的佛学思想和实践做出研究,将对于当代人间佛教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前期的美学思想是一种强调自我表现的主情主义.他非常重视文学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主张"生命底文学".生命的文学要求创作主体做一个"伟大的婴儿",做一个"乐观的人".同时,他重视文学与情绪、节奏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有节奏的情绪的世界".正因如此,他倡导诗歌的表现自然而然,"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认同宗白华的"诗人底宇宙观以泛神论为最适宜"的思想.他的泛神论思想是在"五四"文化语境中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与"五四"精神结合的综合体.这一思想激发了他对文学本身的理性思考和创作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以后,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哲学以至社会的风俗习惯等,都有较大的影响,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涅檠为理想境界.并有"三世因果,循环不失"、"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等说法.  相似文献   

11.
弘一大师与近代人间佛教略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在人间佛教理念上有诸多契合点,两位大师在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方面也一向相互理解支持。还合作谱写了弘扬佛教的歌曲《三宝歌》,并一同从事佛教教育。两位大师的合作与实践对研究中国现代佛教理论、佛教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这些都是今天开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文章在分析佛教与旅游的关系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主要的佛教旅游资源,并对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一位达到文学巅峰后结束自己生命的作家。通过统观川端的一生及其作品来探讨其精神世界,川端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到作品中,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净化。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无上的精神寄托,也是一剂治疗其心灵创伤的良药;离开它,就会偏离人生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近三十年我国学者对元代理学家吴澄的研究,无论是从理学思想、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角度,还是在文艺理论、教育思想、生平经历、后世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是重复研究过多,而将哲学与文学相联系的跨学科的研究太少,需要进一步开拓视野。  相似文献   

15.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理论,作为其后期重要思想,并非是与其早期《小说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发生的思想断裂。卢卡契对现实主义所寄予的希望可以在这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找到渊源,他一直认为文学能够实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救赎。贯穿卢卡契前后理论演变中的不变立场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都认为文学受制于社会,但伟大的文学可以超越社会意识形态的限制,在“物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获得总体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晚清重要的女词人、女权主义者和教育家,吕碧城后半生毅然皈依于佛门,致力于护生活动。吕碧城的护生思想是吕碧城中年后所有行为活动的一个思想的指南针,在看似简简单单对于儒家和佛教戒杀的规定的传承背后有着深刻的一套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关怀体系。吕碧城的护生思想最主要的立足点便是戒杀,其次是禁止虐待动物。她将国际保护动物以及素食的观念积极地引进中国,在国内的佛教人士中间产生了共鸣,积极地促成了护生组织的建立。吕碧城的护生观念对于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在社会中的位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在人间佛教理念上有诸多契合点,两位大师在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方面也一向相互理解支持。还合作谱写了弘扬佛教的歌曲《三宝歌》,并一同从事佛教教育。两位大师的合作与实践对研究中国现代佛教理论、佛教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恽的文学功用观是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的。首先表现在他继承元好问思想肯定了文学独立之价值;其次,他的文学实用主义兼及了理学家对要求文学修养情操和政治家要求文学服务政治两方面;再次,他肯定了文学的审美娱情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唐社会与佛教之间的关系,是唐代佛教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当时政治文化主导阶层与佛教之关系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述了中唐帝王和士大夫阶层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并认为上述关系奠定了后世政治文化主导阶层与佛教关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阐述西方现代派文学概念和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文化价值,并分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对20世纪20~30年代我国文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