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堆石粗粒土多级加荷三轴试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堆石粗粒土一个试样多级加荷三轴试验方法,将其分为不固结类的连续与固结类的不连续加荷,前者仅适用于σ^3≤1.2MPa的低围压,后者必须考虑固结水引起的应力回弹量,不连续加荷的固结方式对强度指标的影响仅限于C值,内摩擦角φ值基本保持不变,建议土工试验规程中有关粗粒土的多级加荷三轴试验作重新修订。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堆石粗粒土一个试样多级加荷三轴试验方法 ,将其分为不固结类的连续与固结类的不连续加荷。前者仅适用于σ3≤ 1 .2 MPa的低围压 ,后者必须考虑固结排水引起的应力回弹量。不连续加荷的固结方式对强度指标的影响仅限于 C值 ,内摩擦角Φ值基本保持不变。建议对土工试验规程中有关粗粒土的多级加荷三轴试验作重新修订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土工膜和GCL防渗结构的缺陷渗漏量,给防渗结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依据施工、特殊部位和偶然条件等对缺陷的影响程度,开展了土工膜防渗层和土工膜+GCL防渗结构在不同缺陷条件、不同GCL水化条件和不同水头条件下的室内渗漏试验,并对比分析了两种防渗结构的渗漏量及其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土工膜+GCL防渗结构不仅可以降...  相似文献   

4.
5.
简述两种多级三轴试验的加荷方法.结合实践经验,针对轴向压力不卸荷的加荷方法,提出在多级三轴试验中应掌握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改装的土石料大型剪切仪对土工膜-砂砾石界面开展循环剪切试验,获得土工膜界面在不同竖向压力下的滞回曲线、主干线和阻尼比曲线,建立相应的剪切劲度和等效阻尼比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循环剪切试验开展有限元数值模拟,所得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总体吻合较好,合理反映了土工膜界面循环剪切过程的非线性和滞后性,验证了所建土工膜界面本构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将模型应用于土工膜防渗土石坝的抗震分析中,计算得到的坝面土工膜的动位移、加速度、动主拉应变和动主拉应力符合一般规律,表明所建本构模型用于土工膜防渗土石坝抗震分析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围堰工程中常用复合土工膜连接防渗墙作为防渗体系,其连接部位的土工膜常会出现结构性破坏而造成集中渗漏现象.依据高土石围堰防渗体系中复合土工膜的受力特点,利用自主研制的低摩阻叠环式双向静动剪切试验机,考虑土工膜无伸缩节、普通竖向伸缩节和U型槽伸缩节3种连接型式,构建复合土工膜与防渗墙接头的结构模型,开展复合土工膜与防渗墙连...  相似文献   

8.
损伤土工膜液胀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存在不同划痕损伤的土工膜进行了液胀试验,结果表明,损伤土工膜的最大应力均随划痕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最大应变并不随划痕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支承孔径、膜厚、应力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膜的切线变形模量变小;膜的液胀强度随膜的损伤程度的增大而减小,呈二次指数关系.损伤土工膜与无损土工膜之间在液胀状态下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GCL——一种新型复合土工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GCL基本产品的结构类型、水力特性、强度特性、隔气性等作了概括性的介绍,通过图解说明了GCL在环境工程和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指出了其在工程应用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填埋场衬垫系统中土工膜/无纺土工织物界面强度受界面接触状态的影响,将界面接触状态作为单一变量进行直剪试验,排除法向应力等其他因素对界面强度的影响,得到土工膜/无纺土工织物界面接触状态随法向应力的变化。通过对预压直剪试验和常规直剪试验结果的比较找出土工膜/无纺土工织物界面接触状态的变化对界面强度的影响。发现界面接触状态中裹覆纤维比和裹覆纤维密度这两个参数是影响界面峰值强度的主要因素,并建立界面峰值强度预压前后的增量与裹覆纤维比和裹覆纤维密度的关系式。即使法向应力不变,土工膜/无纺土工织物界面接触状态改变也能使界面峰值强度发生变化。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堆石坝的土工膜与面板联合防渗结构中,土工膜与相接触的垫层材料之间的界面力学特性是关系坝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首先介绍了传统的土工膜界面力学特性直剪试验设备、试验原理及方法,并指出其在界面接触摩擦真实应力计算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对传统的试验设备进行了改进,并对比分析了多种不同工况条件下2种试验设备的测试结果;最后,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传统试验测试方法中土工膜与界面之间真实剪切应力的修正计算公式,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新的土工膜接触剪切应力计算公式,能够在不改变传统试验测试方法的基础上,给出土工膜界面剪切作用下的真实应力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有关混凝土Ⅱ型断裂的试验研究是混凝土断裂问题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6组24个四点剪切试件对裂缝的剪切扩展过程以及断裂韧度KⅡc进行试验研究,由试件的荷载-应变(P-ε)曲线、荷载-时间(P-t)曲线和荷载-裂缝尖端滑移位移(P-CTSD)曲线,确定试件的破坏荷载、裂缝尖端混凝土应变以及裂尖滑移位移。试验中可见,试件裂缝扩展方向并不平行于剪力方向,而是从裂缝尖端扩展至近加载点附近,表现为倾斜裂缝。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试件的Ⅱ型断裂韧度KⅡc变化范围为0.5~1.1(MPa·m0.5)。KⅡc随近加载点与预制缝之间的距离减小而增大;KⅡc随初始缝高比的增大而增大。经分析可知,试验过程中形成加载的高窄剪力区容易引起混凝土的剪切断裂。  相似文献   

13.
以4种不同土工格栅和2种不同填料为试验材料, 完成了不同填料初始状态(含水率、干密度)和不同剪切速率的筋-土界面特性直剪试验, 详细分析了不同工况对界面强度参数和剪切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填料压实度的增大和剪切速率的增大会分别引起格栅-砂砾石界面抗剪强度参数的增大;②格栅-砂砾石界面的抗剪强度参数和剪切刚度明显都大于格栅-黏土界面;③格栅-黏土界面似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着填料含水率的增大而显著降低, 而且格栅-黏土界面强度参数对含水率比黏土本身更为敏感;④现行规范中对格栅-土界面摩擦因数比的推荐值为0.8是合适的, 但是总结文献发现, 拉拔试验所得到的筋-土界面强度参数都远小于直剪试验;⑤法向压力的增加、填料压实度的增加、黏土填料含水率的减小以及剪切速率的减小都会使筋土界面剪切刚度明显增大;⑥在采用的4种格栅中, 纵肋较短的单向格栅-砂砾石界面的剪切刚度最大, 其余3种格栅的筋土界面剪切刚度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4.
在生产实践中,淤泥质土不易取样、制样,很难获得较多的参数。通过对淤泥质土进行多级三轴试验,探讨了多级三轴试验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及多级三轴试验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在多级三轴试验中,级差应控制在30 kPa,级数为3级,固结时间依次为10 min和20 min。破坏标准第1级破坏标准为轴向应变达到12%和轴向压力稳定两者的先发生者;第2级和第3级破坏标准均为轴向压力稳定。通过试验证明淤泥质土的多级三轴试验克服了淤泥质土取样、制样的困难,获得的参数黏聚力略大,内摩擦角略小,但其结果仍在合理范围之内,未发生较大的偏差,经过修正可以有效地进行使用。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是一种经济可行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循环荷载下红层泥岩土累积变形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红层泥岩土这种特殊的粒类材料,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其在循环荷载下的累积变形特性。在动荷载不超过临界动应力条件下,红层泥岩土累积应变随循环次数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应变在初期是快速增长,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应变增幅减缓,最终达到稳定,且变形主要发生在前1 000次的循环阶段。基于动三轴试验结果,并考虑土的类型、应力状态、物理性质和循环次数等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个计算红层泥岩土累积变形的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反映动、静偏应力和静强度的影响,还考虑了围压对累积应变的影响,能较好地反映累积应变的发展规律,而且模型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通过达成线红层泥岩路基现场激振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花岗岩残积土在华南、东南沿海、南岳、新疆等地区广泛分布,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结构性及微观特性上,后循环加载、位移演化、土壤密度等因素对筋-土界面的剪切特性及加筋作用效果的影响评估研究较少。从循环试验剪切刚度这一重要参数入手,以加载次数、加载频率值、位移振幅值、土壤重度值为自变量,应用控制变量法,通过设计循环直剪试验,得到加筋花岗岩残积土的剪切应力与剪切位移、垂直位移与剪切位移关系曲线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表明:花岗岩残积土土工格栅界面剪切刚度受位移半振幅、土壤干重度影响很大,受加载频率影响很小,循环加载并没有弱化后循环界面剪切强度,剪切位移与位移半振幅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大型直剪试验和PFC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含石量堆积体的剪切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含石量对堆积体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具有控制作用,随着含石量的升高,堆积体剪应力-位移关系曲线由应变硬化型向应变软化型转变,即高含石量堆积体剪应力-位移曲线具有显著的应变软化特征,采用Weibull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堆积体的剪应力-...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深部灰岩蠕应变特性,采用GDS-VIS三轴流变仪对不同深度试样做分级加载单轴蠕变试验。基于试验结果,计算出灰岩长期强度与瞬时强度之比的均值为0.758,且深度越深比值越小;分析不同深度灰岩在各分级应力水平下轴向蠕应变增量与加载级数的变化规律,并将蠕应变增量进行一次累加,得到轴向蠕应变。结果表明:蠕应变增量随级数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剧增的变化规律,且随深度增加,蠕应变增量达到谷底所对应的应力百分比有明显增大趋势;在分级加载过程中,随级数增加,轴向蠕应变先后呈现减速增加、等速增加和加速增加3个发展阶段;当恒载应力百分比为60%~70%时,蠕应变趋于稳定,当超过该范围后,蠕应变加速增加直至发生蠕变破坏。研究得到的这一应力百分比范围可以为识别深部灰岩是否会发生蠕变破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