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要素禀赋的空间维度视角,通过经济集聚、集聚外部性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演化的动力分析,揭示出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内在机制根源于要素的空间维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要素匹配。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在区域性要素禀赋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内在机制根源于要素的空间维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要素匹配。从空间维度探寻主体功能区的形成机制这个角度上说,继续沿用空间思维,运用空间分析范式来研究主体功能区必然会有更多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研究成果。从而真正实现主体功能区对于现有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理论的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能够使得我国整体分工更加合理,要素在各个主体功能区都得到合理配置,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基于要素禀赋的视角分析主体功能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寻求区域之间更好的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不仅能够使我国整体分工更加合理,而且可以使要素在各个主体功能区间都得到合理配置,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要素禀赋的视角分析主体功能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寻求区域间更有效的分工与合作机制,通过加强区域间合作,完善信息的传递与分享渠道,优化物流体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合理布局,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冯伟林 《商业时代》2015,(11):27-28
主体功能区规划旨在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但面对缩小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差距、保障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利益、使地方政府行为自觉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等难点,主体功能区规划并不能自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关系不协调和空间结构不协调等问题,需要财政、投资与产业、土地、人口和政绩考核等系列配套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8—2008年的数据研究我国FDI分布不均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不仅FDI实际数量差异而且其推动经济增长的效率差异都是导致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假设外商直接投资在各区域间分布不均衡加剧区域经济差异,通过研究FDI在东、中、西三地区的流入规模以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得出结论:FDI分布的不平衡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利用FDI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间贸易,不管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还是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贸易,都会受到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政策、历史文化因素、交通运输状况、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区域间贸易最为根本的因素乃是要素禀赋的不同,各个区域要素禀赋不同是区域间贸易的根本驱动力。本文在分析清楚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贸易的实际提出了基于要素禀赋理论视角的区域间贸易策略。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活动的空间维度视角出发,论证了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机制,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促使特定区域非区域性要素与区域性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相互协调。同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技术,构建了要素匹配测度模型,并通过要素匹配与约束层的敏感性分析,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路径与实施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机制应以各种要素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科学合理配置为设计重点,确保非区域性要素在各区域性要素之间不再具有进一步提高效益的余地,使得区域经济达到要素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统筹区域发展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统筹区域发展的隐含假设是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不能实现区域平衡发展,需要政府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各区域的发展。然而,根据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和商品在不同区域间是自由流动的,如果不同区域要素价格或商品价格存在差异,必然带来要素和商品的流动,从而消弭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GDP总量、人均GDP等各项经济衡量指标均持续增长,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活力和潜力。但经济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区域经济差异和不平衡的问题,横向比较有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省份之间的差异及省域内各市县之间的差异,纵向比较有各项经济指标发展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协调不充分、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存在。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成绩与问题并存。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原因,不仅对于进一步破解制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有着现实意义,也是实现中国区域间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在新发展阶段下,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动态量化空间均衡模型,将地区数据匹配至一般均衡框架,从理论维度探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背景下流通产业发展的关键特征,结合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框架,建立实现区域间流通再平衡的思维路径。通过基于2009-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的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观测期内,区域流通要素集聚度越高,区域营商环境水平越高。同时,区域流通要素集聚显著提升区域要素市场化水平。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区域,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流通要素集聚对区域营商环境水平和要素市场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存在东部、中部、西部阶梯下降的情况。为实现我国区域流通再平衡发展,应坚持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导向,实现资源禀赋的有效集聚,进而推动国内贸易的畅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各区域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但差距过大,则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造成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江苏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阶梯性和不平衡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江苏省整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复杂问题,因此,需要人们采用一个超越"纯经济学"的视角进行解决,而共生理论正是有效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工具。基于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研究切入点,在全面分析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基础上,应用共生理论剖析了各区域单元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实现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这个生态文明时代,随着"十一五"以来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日趋推进,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生态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倡导各地区间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划下的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协调各主体功能区相关利益关系,促进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时代之需。文章以我国海峡西岸省份——福建省为例,旨在根据福建省内部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功能定位及生态补偿重点,提出针对性的生态补偿协调机制举措,以促进福建省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主体功能区划基本内涵、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阐述,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使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主要归因于某种具体的因素.注重从要素投入或者某些外在影响因素去分析。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分析框架,从转型中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市场主体的角度考察不同主体的发展战略和行为选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家发展战略的不同、区域历史禀赋和自然禀赋的差异、地方政府官员的异质性以及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区域间的巨大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15.
《商》2016,(2)
由于各地地形、气候条件以及其他资源禀赋差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不协调、不平衡情况,因此从经济区域性来研究各区域经济,能立足实际情况,结合现实,探究出适宜各地经济发展之路。文章从空间价值、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等方面阐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影响的各方面联系起来,从当前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性较强的理论方法出发,探讨持续提升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两横三纵"中的重要主体,同时伴随着沪汉蓉铁路大通道的打通,长江经济带将在促进"两头"开放开发,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为显著,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市的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未来区域经济开发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刘红 《商业研究》2014,(4):11-16
由于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规划严格的开发管制下丧失了通过工业化摆脱贫困的发展机会,形成了提供公共生态产品与经济脱贫发展的尖锐矛盾。因此,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实现空间有序开发特定目标的同时,会导致不同类型区域陷入"暴利-暴损"的困境。为解决规划所带来的不同区域发展机会的失衡,建立长久有效的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迫在眉睫。只有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构建好主体功能区间的土地发展权转让机制,才能为协调受限功能区和非受限功能区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创立新的突破口,并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功能区间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生态补偿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划分出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政策措施剥夺了受限制地区的原有的或可能的经济利益,需要相应地给予合理的补偿,以保证各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的总体均衡。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在补偿问题上必须科学测评生态效益影响的方式及范围,合理衡量双方利益得失,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均衡配置资源,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广东一直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使得广东省内各区域的经济水平差异悬殊,有的尚处在第一阶段,有的已经临近第三阶段由于地区要素禀赋的不同,加上发展过程中的大量熵增问题,致使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地位上升本文在界定广东"双转移"战略动因的基础上,回顾了区域经济差异理论以及六种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并对"双转移"战略的理论基础做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我国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很大."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主体功能区的概念,目的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