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基于DPSIR模型的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地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的综合定量研究方法,为相关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GIS空间分析法,综合适宜性评价与景观健康评价。研究结果:基于DPSIR模型分析天津市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压力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综合适宜性状态,基于此划定经济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和协调发展三个土地空间配置方案,并对三个方案进行景观健康影响评价,发现以协调发展方案进行城市建设对未来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最小,因此建议选择协调方案作为天津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和功能分区的首选方案。研究结论:基于DRSIR模型进行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针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特点选择评价内容与指标,而且可定量化评价土地空间配置方案的潜在生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地空间配置优化方案选择中的人为主观因素,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空间配置思路与方法,并以南昌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提出基于线性规划及OD成本矩阵方法的两次平衡计算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土方空间配置思路。首先,确定剥离、覆土优先度并结合供求关系划定供需圈,在供需圈内部进行第一次调配平衡;其次,对于内部不能平衡的供需圈,进行第二次跨圈调配平衡,达到缩短运输距离,控制成本目的。研究结果:(1)南昌市耕作层剥离量能够满足覆土数量与质量的需求;(2)空间配置结果共划定18个供需圈,供需圈内土方调配加权平均运输距离为6 682 m,小于期望值10 km,满足项目实施要求;(3)共有15个供需圈存在土方量不平衡问题,跨圈调配的距离平均为72 071 m,满足短距离运输的要求。研究结论:以耕作层土壤剥离、覆土优先度及供求关系为基础划定供需圈,基于线性规划及OD成本矩阵的两次平衡计算的空间配置思路与方法,可以优化运输距离,减少运输成本,提高项目实施效益。本文提出的空间配置思路可以为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个市(区)的空间开发潜力指数以及泰州市极限建设用地容量;(2)建设用地预测建立在供给——需求关系之上,根据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计算出泰州市建设用地总量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城镇用地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建设用地城乡统筹方案。研究结论:空间开发潜力评价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也是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重要依据;建设用地空间上的拓展与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基本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基于精细化分区的农地整理田块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讨农地整理田块规划设计的新方向,减少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干扰,更好的促进农地整理为精确农业发展服务。研究方法:田间调查法,实验分析法,工程设计方法。研究结果:(1)农地整理精细化分区及其田块规划设计,一般应该采用大于1:2000的比例尺作为工作底图;(2)田块精细化分区的要素选择主要有土壤类型、微地貌和田面相对高差、耕作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养分、自然界线和权属界线;(3)不同分区宜采用不同的田块规划方法和平整工程设计模式。研究结论:与传统的田块规划设计模式相比,基于精细化分区的田块规划设计,能够节省挖土方量20%以上,降低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扰动,提高田块规划设计的适用性,更好的为精确农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验证土地市场发育对农地非农化的作用方向,估算其对农地非农化的作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全国土地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90%以上省份处于转型期土地市场经济阶段;(2)土地市场发育与农地非农化之间呈负相关关系;(3)1999 — 2005年,全国因土地市场发育而得到抑制的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数量为25624.79 hm2,占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的1.76%,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对于农地非农化的抑制作用还不高。研究结论:缓解农地保护压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调整可从两方面开展:(1)提高拍卖出让方式比例,出让方式由低市场化方式向高市场化方式转变,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2)加强土地市场法规建设、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相互结合的特殊经济地理单元,是城市快速扩张的重点区域.目前城乡结合部土地评价偏重土壤质量.针对此点,在确定农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后,借助GIS和模糊物元贴近度聚类模型计算评价单元贴近度,划分研究区农地质量等级,并采用野外调查和相关系数法检验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农地质量中等偏上,以2,3级为主,占评价总面积的73.35%;其结果可为确定城市扩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与探寻有效参与机制。[方法]文章以安徽省寿县4个典型镇的147户农户与4个项目为调查对象,从农户的可行能力视角出发,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参与农地整理规划意愿的驱动因素,运用ArcGIS10.0的空间分析功能检验农户参与对规划的影响。[结果]非农业收入比例、农地整理政策了解度、排灌沟渠布局、田间道路密度及公众参与机制等5类因素有显著推动作用;对规划的影响表现在较大程度优化了规划方案,提高了农地生产率等,但耕作田块扩大效应不显著、排灌沟渠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偏好生产路建设及轻视田间林网工程建设等弊端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忽视规划全局性与环境效应等。[结论]可通过强化农地整理政策宣传力度、完善引导农户式的公众参与机制及基于农户可行能力视角构建农地整理规划效果的衡量尺度以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与探寻有效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农地整理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及应用需要,结合河南省汝州市庙下乡农地整理项目,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农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层次结构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了农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农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有较大提高,生态效益提高不明显;综合效益提高了34%.该研究对于量化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和实践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利用的多地类CA模拟方法,并掌握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研究方法:选取典型城市边缘区 —— 广州市花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C#语言结合ArcEngine GIS平台编程进行花都区土地利用演变CA模拟研究。以不同时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图为基础数据,比较研究期内各地类的变化数量与方向以确定地类转换之间的优先级,并确定各地类的转换概率阈值。然后利用蒙特卡罗方法结合控制因素进行判断,最终确定元胞的转化状态。研究结果:模拟结果表明,2000 — 2005年间,新增建设用地分布在除北部山区以外的所有区域,但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农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部,而且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流向上,仍然有不少数量的农用地(主要为耕地和林地)转向建设用地。与实际情况相比,模拟的数量精度为84.8%,位置精度为71.3%。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便于理解与操作,同时模拟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农地开发整理是充分利用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农地开发整理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变化,结合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农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的层次结构和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模型计算农地整理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巨大、社会效益明显、生态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1.
ERDAS在土地整理土方量计算中的运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为了实现土地整理中土方量计算的准确、快速、方便和自动化。研究方法: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原理,结合土方量计算的方格网法,借助ERDAS IM AGINE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建立土方量计算模型。研究结果:以江西省九江县港口街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介绍了计算的详细步骤,计算结果比专家论证批复的项目设计土方量大4.4%。研究结论:该方法计算土方量是可行的,能够实现土方量的计算机辅助计算。  相似文献   

12.
山地丘陵区坡式梯田土地整治工程量快速测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提出山地丘陵地区坡式梯田土地整治工程的快速测算方法。研究方法:根据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基础图件的特点,结合GIS软件的坡度分区等统计功能,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原理,根据推导的坡式梯田土地平整工程量公式,提出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项目坡式梯田土地整治工程量的快速简捷测算方法和流程,并以湖北省阳新县三溪镇低丘岗地改造项目为案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运用GIS进行坡式梯田土地整治工程量的测算具有可行性,只需运用GIS统计获得整治区不同坡度分区的面积,就可依据坡式梯田断面设计要素(田坎高度、田坎坡度和降坡后地面坡度)快速测算不同坡度范围的土地平整量。研究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大大提高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土方量的计算是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准确快速地计算土方量对开展规划设计、控制总投资及分配资金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土地整治项目的科学性和投资预算的合理性。本文以新建县流湖乡新塘村屈家垄里土地开发项目为例,分别应用ArcGIS和南方CASS技术进行土方量的计算,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分析得出,虽然ArcGIS计算土方量的精度比CASS计算的结果高,但是对基础数据的要求也高,CASS软件尽管精度略低,但是运行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14.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湖南省攸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耕地整理的主体工程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建立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实现指标的定量化,并以湖南省攸县鸭塘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主要从可利用空间扩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将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定量化,定量反映和衡量耕地整理潜力.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提供一条思路与方法,为土地整理决策与规划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土地平整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平整区域的选择受人为判断的影响较大,使得平整区域的大小和工程量不够客观。为此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研究了利用土地整理测量数据生成的DEM特点,综合坡度信息,采用水文分析算法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区域中自由水流的运动方向,为土地平整工作中合理划定平整范围,检查农田水利渠道布局提供新的思路,并利用已有项目资料验证了平整范围划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环京津贫困地区退耕调查分析及农户生计出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环京津贫困地区31个县一期退耕工程的执行状况及其对当地退耕农户生计的影响展开了实地调查,分析了一期退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危机,并从县、乡、村3个层次量化分析了环京津贫困带退耕与该区域生计贫困的相关程度。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工程的实施没有加重该区域农村居民的贫困程度,但也未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贫困的解决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调查反映:复耕意识的存在严重威胁着退耕成果的巩固和退耕二期工程的进一步深入。所以,建议在退耕工程已取得生态成效的基础上,必须将退耕成果的巩固和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相结合,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章丘市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章丘市土地整理项目的目的、任务和依据,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整体布局、标准田块的设计、农田水利设施的布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优化后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揭示零星地类在不同地貌区、不同坡度级耕地中的分布规律;测算零星地类在耕地整理中的潜力;为不同类型区的耕地整理指明重点.研究方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整理零星地类增加耕地面积占耕地整理新增有效耕地面积的5%.研究结论:零星地类的整理潜力大,且能直接改善土地组织的基础条件,整理是必要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利用PhotoShop软件将Google-Earth软件提取的项目区遥感影像图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处理,制作出D)EM纹理,并将其应用到湖南省嘉禾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金塘片)中。结果表明叠加D)EM纹理后的项目区可显示更多更细的地物特征,使其更为直观。  相似文献   

20.
农地整理对土地景观格局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针对中国目前农地整理偏重补充耕地数量、忽视耕地质量和生态保护的情况,从量化角度分析农地整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提出农地整理规划设计和评价的改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GIS技术。研究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农地整理项目区整理前后景观格局指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增大,景分形维数降低,景观斑块稳定性增强,破碎化程度降低。但是,农地整理为了增加耕地面积,牺牲了其他景观类型;同时,景观多样性指数的下降,降低了整个景观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稳定性,不利于景观系统的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农地整理是一项多目标工程,只有在耕地数量与质量、生态景观、土水环境等目标之间达成一种相对平衡,才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