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文化理论的创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升华。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意识(先进文化)放在第二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三个代表”牢牢建固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哲学认识论将人类的哲学视野从宗教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的人间,开启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但其以感性直观的反映论理解对象世界,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终而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来认识对象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从直观反映论到实践认识论、从个体存在和类意识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形态理论和群众史观等四个方面对和谐社会作一分析,从唯物史观视角解读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技能劳动大军的主要来源.由于部分中职学校陷入了“重专业技能、轻品德修养”的误区,致使品德修养成了部分中职毕业生素养的薄弱环节,受到了社会及用人单位越来越多的质疑.可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对中职学生品德修养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得出提升品德修养对中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宪法得到不断修订与完善。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三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宪法发展的历程,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入宪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二是坚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进行渐进式改革;三是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从实践到政策到入宪。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宪法得到不断修订与完善.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三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宪法发展的历程,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入宪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二是坚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进行渐进式改革;三是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从实践到政策到入宪.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拜金主义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它的产生自然也离不开社会存在的发展。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倾向。拜金主义价值观危害性很强,这种思想污浊社会风气,冲击主导价值观,侵蚀大学生思想,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唯物史观为视角分析抵制拜金主义的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把人的需要作为个体、群体及类的普遍的共性需要,即符合人的本性的、本质的需要无疑是具有天然合理性的需要,把社会需要作为一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需要,那么它与人的需要就构成一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会产生异化的、虚假的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矛盾,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又以人的需要为目的,人的需要以社会需要为手段,二者相互生成、相互转化,在矛盾中走向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公民现象这种社会存在派生出来的,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和社会性特征。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水平、社会交往方式以及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变化,公民意识的价值和内涵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公民意识动态变化的历史图景,直接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的不同发展形态和发展特质并最终揭示着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中的社会存在概念进行了分析 ,指出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对于正确理解社会存在概念的必要性 ,并在总结卢卡奇对早期理论有关社会存在的错误看法的自我批评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述卢卡奇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在全国应有一流的农业,而一流的农业必须具备一流的农业科技。在科学与经济互相作用、互相依附、互相发展的辩证关系中,管理的重要性也越加突出。根据湖南农业的特点,全省农业科技系统要继续为农村经济作出新贡献,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但关键是要培养一支新型的复合型组织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作为生态学家的一系列辩护不应该是没有前提的.有一种通行的做法就是从文本中直接抠取出那些涉及“自然”的字眼,并展开复杂的逻辑分析.这种做法极有可能冒着降格马克思思想价值的风险,甚至让人产生混乱:马克思扮演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同样,科学技术、道德批判等手段能否使人类走出生态危机?马克思对解决生态危机的基本看法又是什么?要阐明上述这些问题应该回归到唯物史观的理论范域内,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资本社会的分析和对人类理想状态的坚定追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会关系这一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意识形式在社会存在面前都是第二性的;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同时又受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制约。我们应摆正思想政治教育的位置,有效地实施其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4.
就韩国人的社会意识如何反映在经营特征上的问题作了假设检验.以韩国企业经营特征是韩国人社会意识的反映为假设前提是适当的.探讨的韩国企业的经营特征与韩国企业经营理论的展开密切相关.因为即使韩国经营理论可以有多种,但其核心内容都是关于在韩国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或可适用的理论,而对韩国企业经营特征的研究可以说是对韩国企业形态和潜力的叙述.只是"对某一特定事件是哪一种意识在起作用?"和"意识问的相互关系怎样?"是仍需解决的问题,它们也是未来韩国人社会意识的研究方向.通过研究韩国人的社会意识是怎样反映到韩国人的经营上这一论题,指出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应只是单纯模仿西方式经营,而需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念上表现出多元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观存在着矛盾,有时甚至是激烈的冲突并发生扭曲.对大学生价值观偏离主流取向的倾向,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找出大学生价值取向失误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为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和论述,不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关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论述,蕴含着强烈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三个代表的理论基石;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论述,则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思维的高度概括,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创造 历史的唯物史观的发展,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贯宗旨;关于与时俱进的论述,强调紧跟时代脉博前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论的原理;“三个代表”作为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具有哲学上的辩证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张静慧 《企业家天地》2007,(12):170-171
一、前言每个民族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社会意识、思维定势和认知理解系统,而语言与文化则为其承载形式。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正是通过语言才得以世代相传;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第二代认知科学创立了全新的理论——体验哲学,认为句子/话语的构建不是独立于交际与文化,而是与交际策略相一致,并且常与文化的最深层次相一致。广告作为商业用途语言,是企业“形象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商品进入市场的桥梁。广告语言作为一种应用语言,虽…  相似文献   

18.
站在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角度,采用理论与实证、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国际四结合方法,对市场经济、精神明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义,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明建设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市场经济和精神明是可持续发展的两翼理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社会交往理论是关于人类自主活动的历史性范畴,蕴含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中。立足文本,本文提出马克思在三重含义上理解"交往",在多个维度阐释了社会交往理论的丰富思想,具体划分了社会交往的类型。透过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唯物史观对人、对人类社会存在特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企业管理发展中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冲突与对立十分明显,本文以组织行为学为基础,从两种管理理念的起源出发,结合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现实与发展趋势,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了两种管理理念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