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2016,(8):280-281
城市群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研究城市群制造业空间分异与结构演变的相关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对城市群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实证分析区域,依据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基础,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为核心,结合分形维数,分析城市群制造业空间分异与结构演变的相关性。研究证实,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整体呈现空间集聚的特征,以上海市为中心,南京、杭州为两翼,各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并且发现制造业的空间分异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城市群产业分异呈现出与结构演变相对应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2.
文章归纳了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从城市群和县区两空间层面分析了当前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点,由此提出湖南省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的四项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陆靖 《商业时代》2022,(3):125-128
随着物流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单位不断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助推物流效率提升.本文基于2011-2019年10个国家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对物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对物流效率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对应物...  相似文献   

4.
从密度、距离和整合3个维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地理格局和演化特征的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在经济密度、经济距离的推动和经济整合的抑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2D状态,经济整合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关键;从子城市群来看,处于3D状态的有江淮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而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则处于1D状态,经济距离的改善和经济整合的优化将是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发展的重点,经济密度的提高和经济整合的优化将是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以江淮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经济学的视角通过Carlino模型测度江淮城市群集聚效应存在性,分析了江淮城市群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并就此得出相关结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江淮城市群城市间存在集聚效应,江淮城市群通过产业集聚加快了区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内专业化分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交通通勤的短板问题;通过空间集聚效应,带动自身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长期以来过度偏重城市化速度和工业化,导致整体上县域商业体系衰退,县域产业和人的发展陷入相互"负向反馈"的困境.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与产业、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变化紧密关联,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必须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对县域商业体系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并基于县域商业体系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探讨两...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现代城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人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形态.伴随着城市群内部多元化发展,商贸流通业发展空间亦不断拓宽,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愈发显著.为了进一步明确京津冀城市群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13地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流通贡献竞争力、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出发,以山东省及其17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城镇化的动态特征与质量水平。研究发现,自2000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化呈现出整体集聚发展格局显著、整体格局相对稳定,"三大集聚区"辐射明显,"胶济线"成为核心轴线,西部地区进程加快等特征。自1995年以来,山东省整体人口城镇化质量呈加速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从低质量城镇化向中等质量城镇化快速迈进。从内部结构来看,城镇人口是目前山东省人力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主要载体,而农村人口则是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结合GIS可视化技术,具体研究北部湾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在时间格局演变上,2011—2020年广西北部湾城市群6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呈上升趋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辐射强度和空间集聚能力不断加强,但城市群整体发展不协调;(2)在空间格局演变上,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东部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城市交通通达度较低,逐步形成“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0—2022年江苏省40个县域面板数据,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错位分析法、NICH指数、ESDA探索性时空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2000年以来,全省县域之间总体差异不断增加,但相对差异不断缩小;(2)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并有不断强化趋势;(3)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异质性特征明显,全省苏南地区集聚发展明显,呈现苏南向苏中转移发展态势。本文最后为优化江苏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提出:跨区域协同创新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聚焦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分类探索特色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等缩小全省县域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高铁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以中原城市群为例,基于中原28个城市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测度和揭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对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郑州米字型高铁对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郑州米字型高铁对中原城市群不同区域城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异质性影响;郑州米字型高铁可以通过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产业升级这三种作用机制促进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必须全面完善郑州米字型高铁网络,打造中原城市群高铁枢纽经济新高地,不断优化城市专业分工及产业空间结构,充分发挥高铁对产业升级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带动作用,推动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胡玉莹 《商业时代》2011,(36):35-37
本文突破以往对区域物流的传统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空间统计模型从空间维度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发展的空间布局演化过程与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经历了由随机分布模式到存在空间关联模式演变的历程,且以上海为核心的物流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显著;但南京的物流发展水平近年来有所下降,与周围城市之间也存在替代性竞争,物流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城镇化综合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镇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设施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1996年和2009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GIS技术,运用空间聚类法和空间自相关对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及分异进行分析。甘肃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化综合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强集聚分布格局。两时期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始终未改变。区域发展条件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是甘肃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空间分异产生和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所处的阶段不一样,其城镇化水平、空间结构、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作用等都有差异,开发的模式、发展的重点也会有所区别。为深化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研究,使城市群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本文将在回顾城市群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江西省赣北地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2012—2022年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理论和模型。计算得到赣北地区三次产业的产业集聚度水平,再基于产业集聚度竞争态模型,测算自2012年起至2022年为止三次产业的集聚度增长指数。基于测算结果,得到县域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并提出三点对策和建议:(1)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3)县域间加大战略合作,健全人才引进制度。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化和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路径,把河北建设成为经济强省,关键是要积极推进二者的良性互动,以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集聚。在城镇化的初期阶段,集聚是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又是工业化的促进器。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发,研究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发生机制,探讨了二者的发展顺序问题,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产业集聚的支持体系,进而展望了未来我省城镇化发展与产业集聚良性互动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7.
邓永波 《中国商论》2023,(24):148-151
产业集群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状态,表现为众多产业在一个空间范围内集中,并形成产业间的有机联系。产业集聚对地区分工、收入分配乃至城市群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运输成本、体制机制和区域政策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结合我国不同地区在历史基础、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政策导向等条件的差异,提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启示,研究认为,维护统一市场、推进要素流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是加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以黑龙江省下辖12个地级市及1个地区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黑龙江省大健康企业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大健康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时空演化特征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整体表现为“单核-多核-强核多中心”的演化过程;研究期内黑龙江省大健康企业的重心整体呈“显著向北,略微向东”的移动轨迹,集聚规模持续扩展,空间分布的方向性增强。故提出加快建立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合理布局产业结构,着重发展优势产业、发挥集聚效应,带动全省大健康产业整体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进引力模型,量化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空间网络结构以及13个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分异和不均衡特征,并逐渐呈现多中心发展趋势;该城市群整体网络联系由京津向周边城市逐渐衰减,且具有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整体网络联系紧密,各城市间吸收、传递功能显著增强,但更多依赖北京和天津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群内部城市联系强弱存在明显不均匀特征,具有一定梯度层级。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京津冀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县域作为城市与乡村连接的关键纽带,与城市或乡村相比,其人口变化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相较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人口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更为明显。基于此,以甘肃省县域空间为实证对象,基于标准差椭圆、人口集聚度模型、GMM模型对县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集散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2000-2020年间,甘肃省县域人口规模空间分布的中心点出现明显波动,同时受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近20年间县域人口呈现由陇中向周边回流的趋势,这与兰州市弱省会对要素吸纳能力有限有很大关系。其次,甘肃省县域人口在经历一段增长后出现新一轮流失,县域空间连片收缩现象较为显著。同时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就业机会等不均等化布局,人口由郊区县城向中心城区迁移的趋势依然明显,中心城区依旧是区域人口集聚的关键区域。此外,从县域人口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对人口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农业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对人口规模具有负向影响,这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倒逼农业科技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