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农民素质与农民增收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分析农民素质现状及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指出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而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如今,就在许多大学生感叹赚钱难时,一个仅读过两年技校的山西女孩,却从“E时尚”中发现商机,在短短3年内赚了160万!她设计的个性鼠标垫不仅卖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且漂洋过海卖到了国外,连世界上最大的零售采购商沃尔玛都打电话向她订货。一种很不起眼的小生意,为何能让主人公取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南京市郊区(县)农民创业情况的全面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总体受教育水平不高,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以非农产业为主,以个体经营为主,收入水平约为普通农民家庭收入的2至4倍。研究还表明,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打工和特色产业集聚对农民创业的诱发、地方政策激励强度等。离市中心和工业集中区越远,农民创业比例越低;农民转移就业率越高的地区,农民创业登记率相应也高;地方政府政策激励越强,农民创业热情也越高。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实现这一历史任务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农民是农村的主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必然要依靠农民,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体作用.维护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民群体逐渐分化,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黑龙江省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已不能适应这一现实,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着巨大压力。根据农民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保障,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农民组织化是农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民组织化就是按照一定的构建目的、工作任务、编制形式,将某一农村区域内一定数量的农民合置构成一个集体单位,相互合作,开展各项经济社会活动,并予以普遍化。通过组织化取得个体所不具有的效率性和强职能。组织理论上的自组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现阶段的情况俨然不允许自组织的自然演进,加上农民自组织存在的主体障碍,政府必须介入。即探讨了政府这个社会制度的管理者和设计者对农民自组织主体障碍的突破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实践进行了梳理,认为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取得多方面的成效;继而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在政策设计、政策推行、服务需求、规划、政府与市场边界等方面面临着挑战;最后提出北京市应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设计,了解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强化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员队伍,加强各个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厘清政府职责与市场边界。  相似文献   

8.
韩芳  柴梅 《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42-144
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二道桥社区为例,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流动人口以中青年为主,来源上有地域集中性,职业以餐饮、商业服务业为主,收入差距大,与教育程度相关性弱。流动人口有以家庭迁移为主的长期居留趋势,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的潜力巨大。并相应提出了加快南疆农村发展,提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改革少数民族教育模式,从深层次上提高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  相似文献   

9.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但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性问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为了克服城乡差距,我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主张,加大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民走出农村到城市就业,或者从事非农行业,这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也正好随应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转变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农民非农就业必要性,提出了农民市民化应克服认同、身份、素质三大障碍,从教育培训、户籍制度、城镇化三个方面努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11.
“中间商+农民”模式与农民的半无产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武广汉 《开放时代》2012,(3):100-111
“半无产化”不是关于农民收入水平的“量”的概念,而是生产关系范畴内的“质”的概念。家庭经营的农民同时具有个体业主和雇工的特点,具体情况取决于农民所处的市场环境中的垄断势力等因素。农民在生产领域的自主性掩盖了在流通领域的从属性。尽管农民与中间商是产品收购关系,但是农民的身份却随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程度地接近“影子雇工”。这一既成制度安排为利益的协调留下了巨大的弹性空间,这片空间不应仅仅为工商资本的经济行为提供想象力,也应被纳入政策制定的视野中。生产和流通两个领域中政策的协调是提高农民经营收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增加农民收入时 ,必须对当今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与农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制度及公共品供给情况有清醒的认识和相应的制度、公共设施准备 ,并针对不同地域的资源状况及不同类型的农民实施有区别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利用2013年\"千村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农业转移人口跨城市职业流动对获取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结果显示,受人力资本和就业层次的限制,农业转移人口跨城市职业流动的公共服务获取效应并不显著;但工作原因的职业流动能够显著提高其享有城市公共服务的概率,相反,被动式职业流动的公共服务获取效应显著为负.另外,...  相似文献   

14.
论农业推广与农民素质的提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论述了农业推广农民素质的突出影响,强调指出了推广的目的不仅只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更重要在于不断提高推广对象-农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每拿一份土地,就对应解决所有依赖这份土地生存的人口的就业问题。那时,农民甚至希望政府征地,征地农民就可以吃“皇粮”,生老病死就有了依靠,所以政府能够几乎无摩擦地拿到农民的土地。可是,现在很多地方土地征用已不再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土地征用顾虑重重,从而抵制和排斥将身份由农民转变为居民。  相似文献   

16.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农民,重点在政府,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的优越条件,各方都积极主动的去探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把农业推向市场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农民,重点在政府,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的优越条件,各方都积极主动的去探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把农业推向市场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8.
徐雅妮  王龙海 《经济师》2009,(12):58-59
长期以来,土地承载着农民的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社会保障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土地流转成为农村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社会保障怎么办?鉴于此问题,文章在精心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控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变量之后探讨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的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农民价值观正处在新旧交替、多元并存的状态,其思想道德状况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负面、消极的倾向,影响了农民群众理想信念的坚定和道德观念的坚守。因此,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加强农民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长期向好发展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但劳均产量和劳均产值相对较低导致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在跻身农业强国行列之前,仍需继续缩减农业劳动力数量、提升农业劳动力质量。从“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转变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然而,面临城乡间户籍壁垒及隐性门槛、农民难以从乡土社会中剥离、职业农民发展环境尚不成熟、职业农民培育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障碍,未来还需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创造优良成长环境和健全培育保障机制等方面继续着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