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流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经济行为.对于贫困山区农村来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流动无疑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十堰市竹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湖北省的特困县,几年来,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流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胡平 《商业时代》2007,(11):95-95,98
如何使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顺利,对西部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西部劳动力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制约西部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对实现西部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出了新思路:构建学习型农村社区。  相似文献   

3.
黄玲  郎永建 《商场现代化》2006,(5X):307-30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三峡库区,特别是腹心地带的万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问题,提出几点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经济具有小城镇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业集群能够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民就业压力,并且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及其所具有的经济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5.
付红丹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158-159
从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的时候,城市化进程速度将会加快。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到1500美元时,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40%到60%。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  相似文献   

6.
转移西部农村劳动力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村经济繁荣,是西部2.85亿农业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西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但文化素质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劳动力转移可实现就业,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劳动力的顺利就业与劳动力的素质密切相关。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收入、工作稳定性以及社会稳定性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玲  郎永建 《商场现代化》2006,(15):307-30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三峡库区,特别是腹心地带的万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问题,提出几点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疆实际情况讨论目前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本文剖析了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研究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培  申茜 《商业时代》2007,(23):7-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该如何转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国外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比较分析,简要论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问题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琼  张颖 《商场现代化》2008,(6):383-384
本文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出发,指出了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惠林 《商业研究》2006,(24):130-132
传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重视不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已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体制因素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各级政府要承担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优先保证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部十二个省区市占全国总面积的71.5%,人口3.7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6%,[1]其中,女性约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50%[2]。而西部地区又以农村人口占多数,约占西部总人口的76%。其中,农村劳动力剩余率为51.1%,再加上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原  相似文献   

15.
王颖  李华  史亚军 《商场现代化》2013,(17):188-191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大兴区青云店镇为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兴区青云店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分析,发现青云店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一些建议,探索出适合青云店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大兴区青云店镇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农业内部消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素质等多方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来改善其转移现状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作者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一、乐山市夹江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夹江县现有总人口35万,其中农村人口29.5万。劳动年龄内实有劳动力人数为17.5万人。根据全县300户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11.49万人。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段文清  蒋海铭  郭杜刚 《商》2013,(1):150-151
本文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入手,分析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在于"就业能力、收入差距、维权能力、户籍制度等",基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本文认为,应从"加强教育培训、扩大就业渠道、加强组织协调、破除户籍鸿沟等"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利用问题,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致富奔小康,关系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进程。研究这一问题,有必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形势,确定转移的基本原则,总结和探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 1、大量自然资源闲置与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现象并存,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还很大。湖北省还有2000多万亩宜林山场、3000多万亩宜牧草山草坡、2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