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清末农会与农业改良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面临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农业生产的衰微,清政府谕允饬令各地遍设农会,希图利用民间力量与官方力量共同振兴农业,摆脱国用匮绌的窘境。清末农会肇始于1907年7月成立的直隶农务总会,随后,其他各省相继创办。清末农会开展了编辑农报,翻译农书;创办农业学堂;开办农业试验场;举行农产品评会,设立陈列所;植树造林以及农业调查等一系列农事活动。其在“整理农业之枢纽”、促进农业改良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该组织受到官府监督、绅商控制,加之经费拮据,其在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的作用又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农业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全域旅游的领域极为开阔,其发展方式之多,概念之广,给农业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具体结合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了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农业旅游发展的新困境,并从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以及"旅游+"等方面探究了全域旅游背景下实现陕西省农业旅游新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王奎 《中国农史》2006,25(3):3-12
清末新政时期,晚清政府在改变传统经济政策,致力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农业的改良。在商部和农工商部的主导下,从农政机构建设,农业政策法规制定,农会组织的倡办,农事试验场和农事学堂的建立以及农产品的改良引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客观上也促进了清末农业向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张文凤 《农业经济》2007,(10):75-76
本文从清末财税制度的变迁谈起,讨论了清末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了清末农业发展不利的财税制度原因和体制机制原因,并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相应的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古老的陕西,曾是许多帝王将相钟情的风水宝地;年轻的陕西,曾是蕴育了红色政权的革命圣地。如今,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的农业大省,陕西正经历着一场由落后传统农业向现代科技农业、单一粗放农业向规模集约农业转化的“农业革命”。农村信用社———这个由农民自己创办、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合作金融组织,在这场“农业革命”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农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坚强后盾。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闭幕不久,记者踏上了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探寻那里的农村信用社真心实意支持“三农”的踪迹,去感受——扶风:充当支农…  相似文献   

6.
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衣保中 《中国农史》2006,25(2):51-58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突出表现为以富农、经营地主和农垦公司经营的农场为代表的“大农”规模经营的兴起。这些农场和农户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的特点,能够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大大提高了近代东北农业经营的效益,促进了东北近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探讨“吨粮田”开发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及应用──以关中灌区为例陕西省社科院农经所吴嘉本陕西省农业经济研究所冯宝荣,张聪群,张转时关中灌区位于陕西腹地,区内光、热、水、土组合比较协调,科技雄厚,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是陕西农业的发达地区和精华地带,也是...  相似文献   

8.
根据陕西农业比较优势及世贸组织规则,在剖析陕西竞争性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现状和发展环境基础上,提出了目标市场国际化,规模经营集约化、产销联接计划化、政策扶持“绿箱化”等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春梅 《中国农史》1999,18(3):43-47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振兴实业口号的提出,农业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认为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是振兴农业的有效手段。清末的农业改革在人才培养、品种改良、土性辨别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尽管由于诸多原因,取得的成绩仍很有限,但它昭示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开始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历程。振兴实业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这时期经济改革的研究,论者大多侧重于工商业的发展,未对农业改革给予应有的重视。与清末工商业的发展相比,农业改革取得的成绩虽很有限,但改革本身体现的价值却不容忽视。本文试…  相似文献   

10.
考察历史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近代中国农业改良的思路和方法,这对我党和政府制定发展三农问题的科学的政策、正确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客观上清末民初农业在新政时期的农业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力图对清末民初农业新政的发展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陕西,是中华农耕明的发祥地,我国农业祖先——后稷曾在该省的关中地区教人稼穑。今天,作为西部经济开发重点地区的陕西省,“三农”仍然举足轻重。近年来,陕西农业靠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全省经济建设的一大亮点。11月上旬。记踏上这块神奇的黄土地,亲身感受到了发生在三秦大地上的科技兴农热浪。  相似文献   

12.
陕西苹果在俄罗斯金秋农业展上,再次以良好的品质获得国外客商的青睐。 2007年俄罗斯金秋农业博览会近日在莫斯科开幕,作为东欧地区首届一指的农业专业展览盛会,这次吸引了中国、美国、加拿大、捷克、德国等23个国家的客商。在各国琳琅满目的优质农产品中,陕西苹果以艳丽的色泽、香浓的口味和良好的绿色安全保证,一枝独秀,精品红富士苹果的现场品尝和推介,更让代表们赞不绝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农业名人录(连载)朱绍新周朝后稷周始祖帝喾(姬)之子,母姜,姓姬名弃,封弃於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曰后稷.据《周本记》载:“……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焉,民皆法则之。帝尧...  相似文献   

14.
陕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转变,陕西农产品的产业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升级。本文从陕西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得出农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农业内部结构不太合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规模偏小、农业科技利用率低等。面对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如优化农产品结构、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等。  相似文献   

15.
组织起来     
《中国改革》2004,(12):30-30
从历史上来说,中国最初的农会是与近代社会自治思潮联系在一起的,在清末“新政”改革期间就产生了。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政府农林部公布了农会暂行章程,要求各县成立农会,“以图农事之改良发达”。也就是说,在清末和民国初,中国最初的农会。是一种社会经济自助组织,其主旨是推进农业的发展。今天的农民提出建立农民协会,是在寻找一种社会协商和整合组织。认为农民协会是革命组织,对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破坏作用,这是目前许多人反对成立农会的理由。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作为反对成立农民协会的理由不能成立。因为无论从历史和现…  相似文献   

16.
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和开发农村支柱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陕西80年代在农业资源和区划的基础上,把苹果生产由秦岭北麓逐步调整到渭北草原,使苹果生产陕西农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文章从资源与生产条件、历史现状、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发展目标与规划等方面认真分析了陕西蚕桑及蚕丝业发展,提出蚕丝业将成为继苹果之后陕西农村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产提出了建立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科学化管理体  相似文献   

17.
鲜食覆盆子     
覆盆子,其“子似覆盆之形,故名之”,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主产于浙江、福建等地,四川、陕西、安徽、江西、贵州等地也有分布。目前,浙江、陕西、安徽、四川、江苏、贵州等省区都对悬钩子属植物进行了资源调查,并提出了本地区的悬钩子属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陕西在提升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生产托管规模呈逐年大幅递增趋势,服务模式呈逐年多样化趋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托管的有效开展和农业现代化工作进程。重点探索能够促进陕西农业生产托管规模经营、高效经营且适合农村农业环境的托管服务新模式,旨在推动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高质量、高效率全面开展,提高陕西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推进陕西农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大农业思维,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素质和效益。  相似文献   

20.
今年,陕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变化。粮食呈现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加,与粮食并列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业“三大骨干”产业的果业与畜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棚栽业也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