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农民工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由于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农民工在城镇受到了就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歧视和排斥,导致城镇内部社会保障方面的新二元格局.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吸引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来此就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民工就业权益歧视的体制根源,在于渐进式体制转型中刚性的二元结构。解决办法就是创建新体制和弥补相关制度供给的不足:即通过政府改革制度,加强法律体系、维权体系和农民工自救体系的建设,以及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等。  相似文献   

3.
刘红 《当代经济》2006,(8):13-14
中国农民工就业权益歧视的体制根源,在于渐进式体制转型中刚性的二元结构.解决办法就是创建新体制和弥补相关制度供给的不足:即通过政府改革制度,加强法律体系、维权体系和农民工自救体系的建设,以及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等.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1.5亿人。但是,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二元社会体制安排,进城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至今仍未能获得与城市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这种歧视性制度安排,不仅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更制约了已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的稳定就业和安家落户,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中央要求,  相似文献   

5.
王春蕊 《经济论坛》2012,(8):112-116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工个体特征、迁移流向、就业状况、收入水平、住房情况以及权益保障现况的基础上,认为二元分割体制、城乡利益羁绊、城市社会适应性、个体融入能力依然是制约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作者从户籍制度、城乡配套制度、住房制度以及技能素质方面提出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弓永振 《经济师》2007,(9):33-34
农民工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但因我国二元户籍制度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等制度性障碍和不合理限制的存在,造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我国应建立分类分层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劳动权益经常地、频繁地受到侵害,原因在于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地方政府在发展上的短视、资本的贪婪及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组织能力差等诸方面。完善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规范用工制度,完善相关法规,赋予农民工维权的法律手段与途径,使农民工能真正享有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职业教育权、民主管理权等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8.
陈政  王燕荣  李海波  张琨  喻琨 《经济地理》2022,(10):186-192
在分析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驱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机理的基础上,基于703户农民工家庭的调查数据,综合运用OLS和Pr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驱动因素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驱动因素中,就业福利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促进效应,居住福利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阻力效应,社会融入的驱动作用不显著。(2)经济驱动因素中,创业环境和资本禀赋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都具有正的拉动作用,家庭责任的驱动作用不显著。(3)农民工返乡创业驱动力存在地区差异,整体而言,经济因素对东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驱动作用最大,社会因素对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驱动作用最大。(4)农民工返乡创业驱动力存在城际差异,在行政级别较低的地级市、县城务工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的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等权益缺失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它在湖南着实成了一个考验执政者智慧的难题。二元户籍及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体制是造成农民工权益缺失的根本根源。因此,必须尽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农民工培训、打造湖南劳务品牌及创新工会组织等针对性举措来维护农民工权益,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二元经济的现象进行了提示,成因进行了剖析,最后作者对中国乃至世界不发达地区二元经济的错位,提出了矫正策略,即:(1)逐步由高度倾斜的二元结构向重点协调的二元结构转化;(2)加快双轨体制的市场取向改革;(3)协调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杜焕来 《时代经贸》2007,5(12X):17-18,20
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地造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使农民逐步有了选择职业的自主权。本文用定量方法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和效益,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不同因素,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与东部地区业已形成的经济落差必须依靠有报酬递增效应的人力资本投资来缩小,中部地区应加大五种类型的人力资本投资,设计先进的人力资本按贡献分享企业产权的激励制度,从体制创新和舆论监督等方面营造人力资本优先投资的区域环境。  相似文献   

13.
1.就业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制度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农村劳动者在求职、就业、管理等方面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1)农民工进城就业机会相对有限。一方面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严重;另一方面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进城农民工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大多数是没  相似文献   

14.
追求可持续就业是就业理念的重大突破,它注重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权益的保护和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业的可持续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基于这种认识,该文从就业竞争力、就业机会、就业收入、就业环境四个方面对西部地区农民工就业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系统评价。调查表明,西部地区农民工可持续就业水平整体较低,且在未来的就业实践中还存在若干非持续性因素也亟待重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关键,就是要帮助西部地区农民工"增智"、"增权"、"增收"和"增渠"。  相似文献   

15.
郭宇  呼丽娟 《时代经贸》2012,(4):221-221,223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等。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就业和收入分布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和产业差距的不均等特点及原因,并验证了工资与对外贸易额的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增长与外国直接投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区域经济二元化,是指西部地区经济大大落后于东部经济,从而形成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发展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东部地区的改革措施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取消和放松对外资进入的管制,出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关条例等,形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开放程度的二元化态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中西部内陆地区开放程度低。东、西部地区开放程度的二元化,直接影响到外国直接投资(FDI)在东、西部投入的数量的差异,进而影响到东、西部资本形成能力、资本运营方式、资本使用效率的差异,而这正是决定改革开放20年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区域经济呈现二元化格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区域投资环境差异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区辽阔,区域差异较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地区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差别。尤其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区域投资环境差异的客观实际出发,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区域投资环境差异是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刘易斯转折点"是内嵌在二元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探索中国就业领域里诸多矛盾现象的切入点。中国基本符合二元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经济发展路径与二元经济理论大致相同,但所处的全球化环境、体制条件有着明显不同,可将中国简化为一个开放条件下加速解体的二元经济。要判断是否经过"刘易斯转折点",需要把数量标准作为基本依据、价格标准作为参考依据。中国虽然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年龄偏大,40岁以上劳动力占大多数,提高了转移难度;再加上中国特殊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农民工工资的结构性上涨即主要由绩效工资(即计件工资)上涨支撑、基本工资上涨幅度不大,进一步排斥了年龄偏大的农村劳动力,农村中可转移劳动力已近枯竭,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刘易斯转折点"的过早到来。  相似文献   

20.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圣道 《经济经纬》2006,(2):121-123
由于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一直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因此,要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就必须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