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攀比心理成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比心理是当代大学生群体里发现的新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的攀比心理进行分析,找出产生大学生攀比心理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大学生攀比心理的方法,希望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大学生攀比心理。  相似文献   

2.
攀比行为是指劳动者之间比较其劳动收入与劳动支出,并在这种比较的基础上采取力图使彼此之间劳动收入趋于平衡的行为方式。攀比是近年来导致消费基金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导致攀比行为的诸要素进行分析。 一 劳动者之间在收入上相互攀比,是社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7~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高管薪酬攀比的心理特征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高管薪酬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高管薪酬的中位数越多,即高管进行薪酬攀比的动机越大,企业未来避税的程度就越高,且这种效应在国有控股企业中更为显著。避税路径检验结果显示,薪酬攀比会促使高管通过向下应计盈余管理而非向上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式影响企业避税,同时也发现高管薪酬攀比通过真实盈余管理影响企业避税的微弱证据。基于避税结果的检验发现,高管薪酬攀比强度越大,高管通过避税获取的在职消费就越多。上述证据表明,薪酬攀比心理是高管实施避税寻租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4.
攀比行为和攀比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攀比行为是指不同企业或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相互比较其劳动收入和劳动支出,并在这种比较的基础上采取的力图使其劳动收支趋于均衡的行为方式。攀比行为具有各种不同的判断相对收入差距的价值标准。有的攀比是从社会的公平道义原则出发;有的是从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出发;有的是从按劳分配原则出发;还有纯粹从主观自我评价出发的。本文将主要分析从按劳分配原则出发的攀比行为。尽管这种攀比行为具有合理的要求,但在现有经济体制下,它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一个引入消费攀比的McCallum-Goodfriend框架中,讨论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在政府开支由收入税、一次总付税和铸币税融资的假定下,消费攀比程度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受收入税率的影响。另外,本文所得到的福利成本要稍高于Lucas模型中的成本。本文还发现,当经济中不存在消费攀比时,最优收入税率和最优名义利率都等于零;反之,则最优名义利率等于零,最优收入税率不等于零。  相似文献   

6.
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与消费攀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利平 《经济学》2003,2(3):573-590
本在一个引入消费攀比的McCallum-Goodfriend框架中。讨论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在政府开支由收入税、一次总付税和铸币税融资的假定下,消费攀比程度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受收入税率的影响。另外,本所得到的福利成本要稍高于Lucas模型中的成本。本还发现,当经济中不存在消费攀比时,最优收入税率和最优名义利率都等于零;反之,则最优名义利率等于零,最优收入税率不等于零。  相似文献   

7.
笔者以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的截面数据为样本,分析职位补偿、攀比效应两个主要因素以及内外部制约条件对薪酬差距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高管薪酬差距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企业规模扩大引起的职位补偿;另一方面源于对本地区、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攀比和跟随。  相似文献   

8.
袁洁  杨钢桥  朱家彪 《经济地理》2008,28(6):991-994
以地处江汉平原的孝南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对农户的问卷调查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显著影响农户是否新辟地基建房的因素包括:家庭规模、家庭收入/信贷水平、对子女教育的支出、攀比心理等因素;②农户新辟地基建房面积的大小受到家庭规模、非农就业人口比例、家庭收入/信贷水平、对子女教育的支出、消费的攀比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涛 《时代经贸》2008,6(19):88-89
消费心理主要包括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异心理、求实心理等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普通百姓消费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杨继学 《经济论坛》2005,(8):136-136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工业发达国家传统发展模式。在这里,现代化过程被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经济增长过程又片面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而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表现为对GDP的追求和对高速度的攀比。  相似文献   

11.
当GDP跨越口号在不少省市互相攀比时,一年前,我曾就此写了“跨越要有基础”的文章,提出对GDP应有一个全面认识,片面理解很容易进入误区。  相似文献   

12.
陈奉先  邹宏元 《经济评论》2012,(5):103-111,143
本文在非均衡框架下考察中国最优外汇储备数量特征并对持储动机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结果发现:中国的实际和最优外汇储备量自2002年起陡增,但后者始终低于前者且二者缺口不断扩大;中国的最优外汇储备持有行为体现着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重商主义动机和攀比动机,并受汇率因素影响;交易性动机和攀比动机对最优外汇储备持有行为的影响最大,预防性动机在2006年以后逐渐强化,重商主义动机和汇率因素的影响微弱;中国较低的储备缺口调整系数造成中国最优外汇储备量居高不下。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强制结售汇制和汇率弹性不足则是导致储备缺口调整系数低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吸引外商投资的热潮中,颁布适当的优惠政策,对吸引外商来华举办中外合资企业起了推进作用,但层层颁布优惠条件,过分让利、让税、形成经济优惠的攀比,势必给利用外资工作带来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有自负、盲从、攀比、功利性、焦虑、自卑、抑郁等多种形式,毕业生要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来合理调试,从而使自己能够实现及时就业.  相似文献   

15.
姜涛 《经济研究导刊》2011,(35):310-311
从文化角度来讨论面子文化对中国人消费行为的影响,首先,对比分析了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并提出中国面子文化的特殊性;然后,进一步阐述面子文化对国人消费行为的影响,包括攀比消费、炫耀消费和象征消费现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贫穷省份和富裕省份的基础设施设施建设存在趋同现象,这种趋同性趋势主要源自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出竞争,在财政分权的模式下,地方政府迫于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政绩需要,往往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在财政支出中强调基础设施投入并与其他平级政府进行攀比和竞争。  相似文献   

17.
李影  夏云友  武月锋 《经济研究导刊》2013,(13):127-128,163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尚未成熟,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消费出现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如符号消费、标签消费、网络消费等,致使他们的消费出现从众性、攀比性、炫耀性等消费特点。从日常生活维度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消费观。  相似文献   

18.
全国各地竞相攀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单纯追逐、享受优惠的“候鸟企业”,这些企业以投机取巧的方式损害国家财税收益和居民利益、伤及政策法规的运行、危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从政府工作中心的回归、依法执政、完善政策法规等方面着手抑制“候鸟企业”现象。  相似文献   

19.
曹威 《时代经贸》2010,(18):35-36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有自负、盲从、攀比、功利性、焦虑、自卑、抑郁等多种形式,毕业生要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来合理调试,从而使自己能够实现及时就业。  相似文献   

20.
<正> 当前,随着金融机构的日益增多和专业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的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形式,一是为拉客户无原则地“优惠”,二是为“显示实力”相互攀比,三是宣传上标榜自己,贬斥别人。就其在法律上应承担的责任,略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