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媒介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这也就意味着媒介对女性形象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对女性的认识。本文以《楚天都市报》为例,从多方面加以比较,分析新闻话语如何进行女性形象报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楚天都市报》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广告性别形象研究领域,对广告中女性"刻板形象"的分析很多,大都基于批判视角,反思广告中女性形象沦为男性观赏物,处于"有形象没自我"的状态等问题。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纵览现今媒体广告可以发现,不同以往的新型女性形象大量涌现。本文拟以具体媒体广告为实例,分析当前媒体广告中新型女性形象的出现、出现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广告性别形象研究领域,对广告中女性"刻板形象"的分析很多,大都基于批判视角,反思广告中女性形象沦为男性观赏物,处于"有形象没自我"的状态等问题。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纵览现今媒体广告可以发现,不同以往的新型女性形象大量涌现。本文拟以具体媒体广告为实例,分析当前媒体广告中新型女性形象的出现、出现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三个实验检验了品牌拟人形象性别与目标消费者性别一致性的积极效应以及品牌热情能力定位对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出于社会认同动机,当性别刻板印象未被激活时,消费者对于拟人形象和自身性别一致的品牌态度更加积极。而当性别热情能力刻板印象被激活时,性别一致性的积极效应被品牌热情能力定位调节。具体而言,对于男性消费者,相对于能力型品牌,热情型品牌由于和男性高能力低热情刻板印象不同,男性消费者对男性拟人形象的社会认同降低,品牌拟人形象与消费者性别一致性对社会认同和品牌态度的积极效应消失;而对于女性消费者,与传统刻板印象相反的高能力低热情的女性拟人形象并未对她们的社会认同及品牌态度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丁怡 《中国广告》2009,(7):123-126
“现代花瓶和贤妻良母”是当今电视广告塑造的两类形象。传媒对女性的歧视和扭曲透露出强势的男权意识,其深远影响不言而喻。本文在综合历年对性别形象研究的成果基础之上,从性别呈现、性别解读、性别歧视根源以及性别影响等四个方面全方位解读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当前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类电视节目在全国范围内热播,为受众展现了拜金女、花瓶女、女强人、贤妻良母等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来审视这些现象,解读其表面形象之下的社会性别内涵,有助于媒介和受众构建合理的社会性别观念,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规范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7.
《商》2016,(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管理者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突出,然而,由于传统的性别观念、工作和家庭相矛盾等因素的影响,使女性管理者的发展遇到不少阻力,特别在以女性为主的餐饮行业。企业中层管理者是企业决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决策的执行者,其胜任能力影响着企业的持续经营与发展。如果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不足,则会导致本组织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方案意图得不到很好地实施,因此对餐饮行业的女性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8.
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是通过制造能够让消费者崇拜的偶像,树立消费社会的形象范例的策略来实施的.广告为消费者塑造了消费社会的"性别范例".这种"性别范例"是性别刻板印象在广告中的表征.广告塑造的"性别范例"有传统的男性范例和女性范例,也有体现现代社会新型两性关系的"性别范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社会的"性别范例"越来越丰富,消费者也有了越来越大的认同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展现越来越受到关注。电视广告作为受众不可避免的媒体体验,所呈现的老年形象影响着受众对老年人的看法和态度,更影响着老年群体的认知和心理状态,进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老龄化和广告媒介作为文化现象如今都已经受到社会和学者的关注,但对广告中的老年形象研究在中国尚在起步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相关研究成果的类比分析,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这一领域进行量化的实证性研究分析,探讨中国电视广告中的老年人形象。并通过相关研究探究中美在相关问题上存在的缺陷,为我国今后的相关研究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状态下的老年关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女强人"形象的异化及社会对不同性别成功人士的评价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强人"脱离了传统观念中女性的主要社会角色,隐性性别成见使她们的形象产生异化,从而获得比男性更低的评价和喜爱。  相似文献   

11.
李江  任文杰  刘强 《中国广告》2004,(1):127-128
从广告诞生的那一天起,女性形象在电视广告中就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试图通过对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社会性别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以定量的方法统计分析广告的内容结构及意识形态,其中包括:广告中两性角色的比例、关系;广告中两性的各自特征及其区别等,从而能够看出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社会性别观念、女性形象问题,以及对性别歧视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身体的文化意义的论争较为热烈,而对于女性主义批评者们来说,女性身体在当今消费文化盛行、大众传媒影响力深远的时代所呈现的特征及其意义是很值得研究的。对女性身体在大众传媒中的呈现特征与影响进行阐述和分析,可以揭示出男权文化通过媒介对女性的隐性控制,并对女性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社会文化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自由寄予期望。  相似文献   

13.
颜秋蓉 《消费导刊》2009,(22):242-242
女性意识不只具有性别意味,同时包含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但在人类数千年的男权文化中,社会对女性的认识蒙蔽着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她们被关注较多的是作为自然性别的一面,其社会文化地位是被忽视和掩盖的,因此关于女性社会性别一面的研究始终处于边缘位置,本文试图从性别诗学理论的角度,通过对韩剧《女人天下》中女性意识的解读,表述了性别诗学建构的价值归宿是消解二元对立的性别秩序,正视女性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地位,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前提下达到双性的平等与和谐。  相似文献   

14.
电影《长恨歌》围绕女性展开,呈现一出被男权社会压抑的女性命运悲剧,塑造出外柔内刚的女性主体形象,表现了导演关锦鹏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命运不济的关怀及个体选择的尊重,传达他平等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新闻联播》后广告是我们观察大众性别观念关键性的媒介文本。本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新闻联播》后广告中的性别形象与性别观念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证性地证明当代的性别传播不但依然存在着歧视女性的现象,它也同样压迫男性。商业化的传播不仅是对女性的歧视,它更是对男性和女性共同的压迫。因此,对媒介文本的性别传播研究,必须要从既有的女性主义批评过渡到对资本和权力的性别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团体动力学和协同理论,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性别协同和团体协同视角,探讨了团体动力情境在女性董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女性董事长在女性董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中有正向的协同作用;女性高管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女性董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中存在负向的协同作用,说明女性高管和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作用存在一定的互补和替代关系;董事会团体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显著影响,但在女性董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协同作用不显著,研究显示与决策团队的学历、年龄、任期等人口统计学特征相比,性别特征更容易影响女性董事在董事会决策中作用的发挥,从而为同性社交繁殖理论和基于性别的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一、广告性别的概念广告的性别即广告主体的性别和广告目标消费者的性别。广告的主体性别,即广告中的主角人物的性别。例如,布拉德皮特为ChanelNo.5拍摄的广告片,整个广告只有他一人在陈述。所以,我们认为,该广告的主体性别是男性。广告的目标消费者的性别,即广告产品所针对的目标消费者的性别。同样是ChanelNo.5,它是一款针对女性的女士香水,这里,广告的目标消费者的性别是女性。大部分学者认为广告中的性别形象体现了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模式和性别关系。广告中的男性形象通常都是顶天立地充满男子气概或者是职场精英的形象,而女性则通常是花瓶型、贤妻良母型和寄身型。广告中的女性大都年轻靓丽,拥有骄人的身段和出色的外表,这往往给人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就是女性除了美丽就没有别的价值和追求了,女人的生活主题就是漂亮。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我国旅游业迈入了后奥运旅游时代,由于大众传媒的强大宣传和推动作用,促进了奥运后中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在探讨大众传媒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对大众传媒在后奥运时期传播奥运、推动旅游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既是广告的传播的诉求策略,又是对受众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因素。本文以电视中几种女性模式化形象为切入点,从社会学和传播学角度对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模式进行了批判,阐释了其内在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20.
《商》2015,(22)
近年来,媒介对嫖宿幼女问题的频繁报道,尤其伴随着小学校长开房事件被媒体曝出,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本文对CNKI上2010年至2014年发表的有关嫖宿幼女性别议题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从新闻传播角度对该议题进行分析的学术文章普遍比例较低且文章大部分缺乏性别视角和意识。中国知网研究成果呈现出四个突出特点:媒介构建女性的弱者形象,剥夺女性的话语权;阶层矛盾遮掩性别矛盾;受害者隐私过渡曝光,受到二次伤害;女性形象贬损背后存在商业逻辑。最后,本文针对如何在发表数量和议题广度方面加强性别研究比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