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有限理性人的认知偏差视角,从心理和组织因素方面探讨R&D项目恶性增资行为。面对R&D项目是否中止这样的复杂决策,决策者往往会受到感情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文中分析了R&D项目中止决策过程中的5种认知偏差及其对个人决策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恶性增资”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结构中,对组织的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理论认为,恶性增资是错误或非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然而,传统理论在解释恶性增资行为方面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没有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区分合理的增资行为和不合理的增资行为。本文在介绍说明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对恶性增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证明有些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增资行为在有些情况下是合理的,是出自组织利益最大化的正确选择。实物期权理论是对增资行为传统理论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与责任角度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恶性增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鑫  刘青 《经济研究导刊》2012,(13):47-48,66
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近期表示,2012年银行业不良贷款逐步上升,银行业整体最高可达5%。作为不良贷款成因之一的恶性增资问题,是值得引起学者关注的。介绍了恶性增资的自辨理论、期望理论、代理理论等经典理论并据此着重从认知与责任角度剖析了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恶性增资的成因,继而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唐洋 《经济经纬》2007,(4):67-70
本文探讨了在资本预算项目决策中,投资者恶性增资行为的控制机制。文中首先提出了同时使用相对降低投资者的原生性认知和使负反馈信息明确化两种途径,可有效地抑制投资者的恶性增资行为。采用综合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方式可同时达到这一目的。其次,本文运用模拟实验法对该观点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综合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的方式既能有效地抑制恶性增资行为,又可以使设定的最低报酬率与公司期望的最低报酬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恶性增资”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结构中,对组织的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理论认为,恶性增资是错误或非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然而,传统理论在解释恶性增资行为方面是不完全的,因为它们没有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区分合理的增资行为和不合理的增资行为。本在介绍说明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对恶性增资行为进行了解释,证明有些被认为不合理的增资行为在有些情况下是合理的,是出自组织利益最大化的正确选择。实物期权理论对传统假设提出了挑战,并且是对增资行为传统理论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6.
唐洋  刘志远  李伟 《当代财经》2011,(1):112-120
文章在代理理论的框架下,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增发或配股(SEO)中的认购行为选择对恶性增资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大股东是否参加SEO认购,上市公司都存在恶性增资倾向。但是,与大股东全部参加认购相比,大股东全部和部分放弃认购均加重了上市公司恶性增资倾向。其中,大股东全部放弃认购的恶性增资倾向最大,部分放弃认购次之。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大股东的认购行为选择,并为监督和规范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几年风险决策领域对个体异质性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究个体异质性对恶性增资行为的影响.借鉴决策科学中重要的个体异质性变量,将最近的恶性增资研究梳理归类在人格要素、认知风格和情绪三类体系中,详尽阐述了近期研究中个体异质性变量与恶性增资决策之间的关系.这一方向的研究成果不但为过去传统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为管理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和对策,因而展现了强大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
高阶梯队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决策通过组织传递至整个企业,领导者的个人认知偏差可能会带来组织整体的行为偏差.管理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者以及经营行为的决策者,管理者的行为性偏差最后可能会反映在组织绩效中,其认知的准确性以及基于认知所做出的判断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系统归纳、 梳理和评价了有关管理者认知偏差领域的最新文献,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现有文献的研究脉络,提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楚鹰 《经济师》2003,(12):18-19
行为金融学是有别于传统金融学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通过研究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心理及其偏差 ,来分析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偏差。文章介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心理及其行为偏差 ,揭示了人们在证券投资过程中的行为偏差 ,并提出了避免和利用这些偏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R&D项目中止决策是R&D管理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效、及时的中止决策对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已有的R&D项目中止决策方法简要回顾基础上,根据R&D项目中止决策实质,给出了一种基于已有数据判别分析的R&D项目中止决策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了示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为简便有效,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1.
论审计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盛纹 《当代财经》2004,(12):118-121
认知偏差,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心理现象存在,任何人都存在认知偏差和认知错觉。承认存在审计人员的审计认知偏差,并不表明他们的工作总是存在审计错误。了解这种自我局限及人类大脑中普遍存在的偏差,却能使他们更好地去思考问题、作好决策。另一方面,也可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审计学科的特点与本质。因此,研究审计认知偏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夏霖 《技术经济》2007,26(8):17-20
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创业投资决策是最近出现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视角之一。在回顾大量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整体研究模型。最后,本文认为,可以从问题聚焦、技术改进和理论指导几个方面来推动该领域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行为个体,按照获得的信息,并依据知识与经验等技能进行投资决策。而认知偏差的产生源于信息、知识、技能等基础的差异。无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是有限理性主体,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了认知偏差下的非理性行为与其他理性行为必然同时存在于市场当中,投资者的角色伴随其认知决策后的行为而实现。  相似文献   

14.
公共R&D投资衍生的项目间复合期权是其区别于私人R & D投资的重要特征.在项目联合体内,公共R & D投资的项目闻复合期权可以分解为基于同一个复合项目的平行复合期权和因果复合期权;通过项目联合体的价值增量分析,可以确定公共R & D投资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5.
投资者认知偏差与实物期权的行为定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投资者理性及诸多严格假设条件为前提,Black-Scholes公式解决了金融期权的定价问题。但在实物期权实践中,投资者存在诸多系统性认知偏差,从而可能导致定价偏误。本文从比较静态分析的角度,讨论了过分乐观、过度自信、短视、损失规避等认知偏差对投资者实物期权定价的影响,并以这种行为定价思想逻辑地解释了投资、公司治理等实物期权实践中一些典型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6.
17.
主要结合传播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企业经营者在投放广告的相关决策中存在的种种认知偏差及其原因,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广告投放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民众一方面认为政府对房价的管制政策效果很差,且预期评价并不乐观;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强化这种管制政策,使政府无法实施市场与保障相区分的政策.民众的这种矛盾的诉求,就是在房地产政策取向上的一种认知偏差(大致属于锚固,即anchoring cognitivebias),于是从理论和经验上有必要回答,这种认知偏差的原因何在.根据锚固形成的可能性,通过对中国大陆5个地区(上海、安徽、河北、江苏和四川)个样本调查数据进行的计量估计表明,民众对房地产政策有效性的主观概率、对政府管制政策的依赖性和框架效应是影响民众认知偏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消费文化、认知偏差与消费行为偏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放松了理性经济人假设,在行为经济学双曲线贴现模型框架下,以"自我控制"认知偏差及相应的模型参数设定对东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进行了技术表达,进而阐明了消费过度(欧美国家)和消费不足(东亚国家)这两类消费行为偏差的形成机制。本文采用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以儒家虚拟变量和性生活指数作为消费文化的替代变量检验了文化与消费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解释东西方消费率差异时,预防性储蓄等传统理论的解释力远低于不可观测的国家个体效应。儒家虚拟变量和性生活指数能分别解释国家个体效应的28%和58%。这表明消费文化等不随时间改变的个体因素比传统变量更能解释各国居民的消费差异。实践层面上,双曲线贴现模型中锁定技术能有效纠正"自我控制"认知偏差,从而消解儒家文化对消费的深度抑制,可为扩大内需政策创新提供思路启发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