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吕洁华  陈威 《经济师》2014,(1):195-196,199
在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于区域内人口的多寡、人口素质的优劣,反过来,区域内人口质量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在这个背景下,通过改进现有的协调度测算方法,寻求相对合理的系统理想协调状态,采用欧氏距离协调度模型对黑龙江省人口地区分布与其经济发展做一定的协调发展分析,进而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综合评价黑龙江省各市(地)的协调发展状况,并将13个市(地)划分为良好协调发展、中级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濒临失调发展、轻度失调发展等五个类别,为促进黑龙江省的人口、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孝胜 《经济论坛》2004,(19):21-22
当今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1994年3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l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将实施人口、经济、社会、生态、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对于占全国陆地面积71.7%、总人口为3.5亿的我国西部来说,在人口素质低下、自然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落后的条件下,探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市人口分布状况密度高、分布不均衡、城市化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特点,而影响我市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政府的制度安排影响、人口流动规律的影响、人口城市化规律的影响等,为了实现哈尔滨市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在城市化道路、政府调动人口手段,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上,进行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经济因素,一直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又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方面。文章首先从人口跨地带迁移的现状入手,指出其迁移的动因主要是经济因素,即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存在地带间显著差异。其次,借助人口经济压力指标,与其他相关指标一起分析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进一步证实了人们的迁移行为有很大的地域经济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辖区人口规模决定了集聚和拥挤两种外部性对财政支出的边际影响,而财政支出对辖区人口规模又具有"用脚投票"引发的反向激励效应。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基建、科技、文教医卫三类生产性支出均显著推进了经济增长。但是,财政生产性支出的边际收益表现出从东到西的渐进递增趋势。可见,财政支出增加对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有助于经济增长;政府在缓解区域发展差距时,采取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化扶持政策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分布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的增长;然而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口的总量上,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状况同样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重大。应当把人口分布问题提到与人口总量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主要探讨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以及人口分布的变动和经济聚集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中国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地域差异及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我国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性,应用模型分析中国人口经济的地域差异与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954-2007年中国人口重心由东经116.82.北纬34.72.转移至东经116.64.北纬34.92.,中国人口集中指数由1955年的0.542降低到0.510,人口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由0.372下降到0.261;1978-2007年中国经济重心由东经119.30.北纬38.26°转移至东经118.94°北纬37.13°,经济集中指数由0.525上升到0.590,经济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由0.035上升到0.093;1978-2007人口重心在经度方向上的移动与经济重心在经度方向移动的关联度最高,在纬度方向上的移动与第一产业重心在纬度方向移动的关联度最高;经济重心在经度方向上的移动与第一产业重心在经度方向移动的关联度最高,在纬度方向上的移动与第三产业重心在纬度方向移动的关联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区位选择、地区差距与区域经济分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业的空间分布存在“倒U形曲线”。为了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落后地区地方政府采取贸易和要素管制政策。这种政策导致发达地区产业的提前进入,出现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地方保护性政策得以产生并不断被自我增强,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分割。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能够改变地方政府的最优政策选择,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1990年~2005年中国人均GDP省际差距及其变化进行产业分解,认为1990年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第二产业的地区差距,而第二产业向东部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制造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边缘化"区域,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也由此持续扩大。基于此,文章认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缓解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inequality within countries on internal conflicts. Regional inequalities are measured by the population‐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regional GDP per capita. As the main innovation, I use a panel dataset of country‐level regional inequalities, which covers 56 countries (835 subnational regions) between 1980 and 2009. I also consider a broader cross section dataset for the year 2005, which covers 110 countries (1569 subnational regions). Conflict is measured by the incidence of civil war (UCDP/PRIO data) and a risk measure of internal conflict (war, terrorism and riots) provided by the PRS Group's 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 Logit estimations are employed as well as OLS fixed effects panel regressions. I find that regional inequalities increase the risk of internal conflict.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中国各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地区(县/区)内部工资性收入不平等的关系。中国地区间的差异是个人工资收入不平等最突出的决定因素,而地区内不平等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迁入有助于降低区内的收入不平等,而迁出则起相反的作用,而且这两种作用在县、县级市和市辖区间存在着显著差别。在研究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内和地区间的不平等关系时,应该从迁入、迁出两个角度分析其影响,并将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状况考虑进来。  相似文献   

13.
金树颖  董红 《现代财经》2007,27(8):30-34
外商直接投资使积聚区经济增速加快,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日趋突出,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地区间经济差异加大.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趋势将持续增长,跨国并购日益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方式,而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分布的新趋势将由南向北转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明显上升,主销区的地位显著下降;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北移;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本文认为,水土资源的矛盾分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重心的区域矛盾以及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和潜在生产能力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进一步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改善平衡区生产条件和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覃成林  杨威 《经济前沿》2012,3(4):115-124
论文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探析1993—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对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进行空间和收入来源的二重分解,分析这种变化的空间和收入来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程度总体上趋于下降,但自1998年以来下降幅度很小。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之间的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是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这四大区域内部的不平衡。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是导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家庭经营性收入。  相似文献   

16.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产业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因数据不全,西藏除外)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产业化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归纳出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convergence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Chinese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 among 30 province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at is, Traditional Advanced Regions group, New Advanced Regions group and Less Developed Regions group. It is verified that regional income growth does not present absolute beta convergence or sigma convergence, but presents conditional beta convergence from 1978 to 2003. Those economic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re provided with regionally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powerful enough to influence regional performance in growth.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studies an optimal foraging model where distributive conflicts among foragers emerge from population growth. It investigates distributive rules set to resolve the conflicts. Efficient distributive rules are the ones associated with the most efficient productive decisions. Unequal societies, where the ruling class or King maximizes the surplus, engender the choice of more efficient productive combinations and to a smaller population relative to egalitarian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9.
地区专业化的度量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在封闭经济假设和地区间需求结构一致假设下,本文构造了地区专业化的度量指标——地区专业化系数;这一度量指标更具一般性,产业结构差异系数、空间分布差异系数、绝对利差及行业分工指数等指标只是作为它的特例而存在。在讨论地区专业化问题时,如果忽略地区的(或行业的)相对规模因素,除了犯有逻辑推理错误外,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可能得出错误判断的倾向。本文发现:中国工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如果忽略地区的(或行业的)相对规模因素来讨论中国工业的地区专业化问题,则会高估中国工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文章构建了设施葡萄生产成本核算指标体系和地区间成本差异模型,以520份来自设施葡萄主产区的农户调研问卷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设施葡萄生产成本的地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主产区的生产成本投入水平差异显著,成本投入排序为:华北产区东北产区西南产区西北产区南方产区;地区间的总成本结构和物质成本结构既存在共同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看劳动力成本占比最高,物质成本中肥料成本占比最大;在影响因素中,化肥价格差异、劳动力价格差异和土地价格差异对区域间生产成本差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变量呈现弱的负向影响,单产水平差异和生产规模差异未通过假设检验。研究结果可为促进设施葡萄生产布局的优化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