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如何应付国际反倾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反倾销协议》,了解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征收反倾销税的具体程序,有助于我国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做好反倾销工作。具体讲:涉案企业应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采取市场导向定价法,利用关联企业网制定内部价格,保留资料,积极应诉,积极举证;进出口商会应组织涉案企业积极应诉,切实执行“谁应诉认受益”的原则,整顿出口秩序,制止低价倾销;政府应对外进行协调,对内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成为贸易强国的同时,也面临着外国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频繁的反倾销调查,我们的企业应改变竞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多元化的出口战略,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应诉能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加强反倾销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反倾销案件的数量与年俱增。行业协会作为一种社会中介组织。在反倾销体系中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做到与政府、企业边界清晰、分工明确。同时加强自身功能建设,以维护企业的利益和产业安全,才能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发挥日益广泛的作用,从而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企业应对乏力,损失严重.政府应给予援手,在帮助我国企业反对反倾销方面应该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作为.本文就政府应对反倾销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反规避是一种针对规避反倾销行为而采取的措施,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新障碍,而应对反规避措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层面包括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通力合作。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给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作为应诉主体,应积极应诉同时合理规避;行业协会则应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为应对反规避措施提供有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定位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屡遭反倾销之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近期发生的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是典型之例。据此案例,再结合欧盟和美国的有关规定、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承诺及中国市场经济实际发展水平,我们认为应采取的法律对策是:首先在WTO框架下,利用反倾销规则,通过政府间双边谈判,坚决取消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位或消弭其影响;其次加强行业协会的立法,让其和企业根据《入世议定书》规定采取自救措施,向国外反倾销机构力证行业或企业的市场导向性;最后政府在个案上应利用WTO规则作企业的最后保障。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遭遇的反倾销数量大幅增加。反倾销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愈加明显,不仅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当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能动作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反倾销形势。  相似文献   

8.
对外开放近30年来,我国在成为贸易强国的同时,也面临着外国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频繁的反倾销调查,我国企业应改变竞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多元化的出口战略,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应诉能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加强反倾销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丘小广 《新智慧》2005,(11):22-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各国贸易额迅速上升,同时我国也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反倾销的对象。如何应对反倾销,已经成为我国出口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应对国际反倾销需要有一个会计举证的诉讼支持,这就需要建立反倾销会计,而反倾销产品成本的核算在会计举证中尤为重要。本就反倾销涉诉产品成本的构成、成本核算的基础以及核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企业反倾销迅速应诉提供有利的会计证据。  相似文献   

10.
欧盟已成为我国双边贸易中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中欧贸易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反倾销问题。欧盟是最早发起对华反倾销的地区,“反倾销”已严重影响中国对欧盟贸易,中国应积极促成欧盟总体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同时积极协助企业做好应诉工作。中国的企业也应采取应有的对策,如积极应诉、联合应对和理性应对。  相似文献   

11.
欧盟违反贸易公平原则,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鞋业的发展与出口增长撼动了现存的鞋类国际贸易格局,对欧盟成员国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威胁;在反倾销调查中,反倾销税额的依据是以生产条件类似的替代国的成本数据来确定正常价格,替代国标准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原材料成本优势在反倾销调查中荡然无存.政府应积极应对欧盟针对中国鞋日益扩大的反倾销,必须让欧盟认识到反倾销措施是一个负和博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出口贸易特征表现为加工贸易的低端化和高碳化、出口产品的中低端化和高碳化、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产品分布集中化和高碳化、贸易伙伴分布集中化。碳关税的实施将导致我国高碳企业出口产品成本大幅提高、制造业出口额不同程度的下降、商品出口结构和贸易方式的改变、出口贸易环境的日趋紧张。我国应积极参加与碳关税有关的国际多边谈判以制定互利共赢的新规则;广泛开展低碳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低碳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以改善我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结构;积极寻求更加多元化的贸易伙伴以有效改善我国出口贸易环境。  相似文献   

13.
长虹应对反倾销的国际化战略实践表明,中国企业没有准备一个好的跨国经营战略,缺乏跨国经营战略管理能力,匆忙走出去只能是一败涂地,更不能实现规避贸易壁垒的目的。由此案例反思中国企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自我保护的反倾销对策及全球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14.
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我国发起反倾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对外反倾销现状与我国作为进口大国的地位并不匹配,特别是对外反倾销执行率和对称率比较低;反倾销调查的产业结构单一、且基本集中在化工行业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为此,从研究反倾销法律适用性、发挥法律刚性效应、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创新我国应对反倾销战略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人才开发、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管理效率、经营观念几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应加强人才资源开发,进行组织创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外企业在中国本土和国际市场展开了迄今最为激烈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特征:(1)价格竞争成为企业占领市场甚至生存的必要手段;(2)品牌和服务竞争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3)企业广告投入趋于理性化;(4)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控制成为企业存亡的关键;(5)技术壁垒和反倾销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绕不开的死结;(6)企业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趋势加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从打破垄断、放开竞争,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政策,加快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改革,提高我国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合理运用反倾销措施和例外条款保护国内企业等多个方面采取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成为欧盟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欧盟反倾销判定与市场经济标准关系、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过程中会计举证以及以往会计举证不利的原因说明会计作用的关键与重要;应对欧盟反倾销的会计对策是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建立反倾销监控和会计支持决策系统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越南一直是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通过深化跨国物流协调合作来提高物流效率,进而增强商品核心竞争力,优化双边外贸活动,是广西和越南共同面对的问题。为了解决桂越跨国物流合作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合作机制未能发挥预期作用、物流发展水平低等问题,当务之急,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跨国物流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建立桂越跨国物流协同机制,是规范双方物流合作的"软件"工程。桂越跨国物流协同综合系统的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有待双方在政治、法律、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方面的深化合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我国大型企业也只有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才能应对国际化竞争的各种挑战,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需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双方面的努力,在内部进行竞争力各要素的科学组合,选择决定性要素加以重点强化,同时也需要为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反倾销会促使受影响企业增加对反倾销发起国的非倾销产品的出口(贸易偏转效应),导致非倾销产品在反倾销发起国市场的竞争加剧(竞争促进效应),进而倒逼企业提高非倾销出口产品的质量(出口产品质量溢出效应)。采用2000—2013年企业—产品层面的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受影响企业非倾销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美国对华反倾销显著提高了中国受影响企业非倾销出口产品的质量,具有明显的出口产品质量溢出效应;贸易偏转效应引致竞争促进效应是该质量溢出效应的重要作用机制,因而,对于美国对中国进口依赖度较高、出口目的地较多、企业内等级较高以及国有企业的非倾销产品,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效应较小;此外,美国对华反倾销在促使受影响的中国企业提高非倾销出口产品质量的同时(产品内效应),也会促使低质量的产品退出出口市场(退出效应),进而提升出口产品的总体质量。中国应采取更加中性的对外贸易政策,实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倒逼效应促进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