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张久 《董事会》2005,(10):8-16
当我站在法兰克福车展吉利展台上,举起照相机拍下这幅照片(见上图)时,脑海中突然想到了一句歌词:“堂堂中国要让八方来贺。”你看眼前这幅照片不正是这句歌词的一次写真吗?在法兰克福车展吉利展台,即将亮相的吉利跑车(中国龙)身上披着五星红旗,车前站的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以及他的部分伙伴,而围绕在国旗、跑车、李书福身边那密密麻麻的人群,则是来自全球四面八方有着不同肤色的观众,他们在为中国、中国汽车、中国的李书福捧场、喝彩。  相似文献   

2.
张思远 《董事会》2006,(1):42-43
那还是2005年9月之前,当许多人听说李书福要把吉利汽车摆到有“汽车奥运会”之称的德国法兰克福车展上展出时,脑海中很容易就跳出了“行吗”之类的词句。但是李书福却很自信.他没有站出来解释。最后他却用事实让那些替他紧张的人,把“行吗”的那个“吗”字给去掉了。  相似文献   

3.
吴迎秋 《董事会》2005,(9):68-69
我很奇怪最近的一则消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甚至在有的人看来这只是一次炒作而已。那就是:李书福的吉利将参加将在9月举行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  相似文献   

4.
2005年,李书福依然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首富。在10月12日公布的2005年胡润中国富豪榜榜单中,今年42岁的李书福以24亿元财富排在第56位。在中国富豪这个群体中,李书福远没有黄光裕、陈天桥和丁磊等青年“财俊”们耀眼,但在中国汽车界他却星光灿烂,是当之无愧的神人!如果说李书福是中国汽车界的神人,绝不是因为他最有钱,而是由于他在业内每次出人意料的行动,因此李书福又被业内誉为“狂人”。他最近一次“发狂”是在9  相似文献   

5.
远距离看,镜头的的李书福有时候更像演员,他也总有方法吸引镜头聚焦在自己身上:李书福用婚姻比喻走出去的决心,说“没有结过婚的人,很难真正明白婚姻的甜蜜与痛苦。走出去道理也一样。”  相似文献   

6.
“2001年您说汽车就是两个沙发、四个轮子加上一个铁壳,现在呢?”吉利3月28日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之后,有记者又向李书福抛出老问题,他答道:“我当然仍然这么认为。汽车是资本、人才、技术高度密集型的复杂行业,但在生产方式上,一定是模块化生产、研发和服务的,这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他又笑呵呵地补充说:“我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但你们总觉得我不懂,讲这个外行话,是不是?”  相似文献   

7.
《中国机电工业》2011,(8):14-14
6月20日,国家环保部公示文件“拟批准沃尔沃汽车中国公司位于大庆的整车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该文件透露,沃尔沃大庆基地将于2013年实现试生产——投产在即,李书福频频亮相被外界看作是为沃尔沃制造气场。媒体调侃,为了匹配沃尔沃的国际化形象,李书福正在抛弃秧歌,转而开跳华尔兹。  相似文献   

8.
古清生 《董事会》2005,(7):44-47
李书福的吉利集团与马来西亚IGC集团在不久前签定了整车项目合作及CKD项目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吉利集团将在马来西亚制造吉利车,这是国门之外的制造,一时间引来国内舆论热切关注,同时也引来高人倾巢而出,慌了神似地耳提面命李书福,现在出口不是好事啦,太冒风险啦,或者是出口30辆吉利才赚一辆奔驰的钱啦,等等。  相似文献   

9.
张帆 《汽车观察》2013,(11):28-29
<正>当年初出茅庐、初创吉利汽车的李书福曾屡有炮轰汽车产业政策的惊人言论,而今天,他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一段段的标准体"感谢"排比句,让汽车圈的人们不禁感叹,时事迁移,李书福改变了很多。在今年的第四届全球汽车论坛上,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以一段中规中矩的发言做了他演讲的结尾:"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我感谢国务院,感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工商局、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各有关部委,在沃尔沃国产化项目当中给予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对各部委、各界朋友对沃尔沃汽车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不得不说,李书福是个非常有语言天赋的人,这段排比句用得也非常精确。  相似文献   

10.
张久 《董事会》2005,(12):50-52
当有着张娃娃脸的奇瑞公司董事长尹同耀与留着阿福头的吉利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在德国法兰克福车展握手时,我正赶巧去“方便”,而未拍下那个有趣的镜头,事后很后悔。但是尹同耀的照片我拍过许多,每次在自己储存的“中国汽车人图库”中调出他不同时期的照片时,都被他在不同场合下那种带有孩子气的笑容逗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机电工业》2007,(9):25-25
1,假如这个问题上面我犯了忽悠的毛病,我对上天发誓,明天汽车把我轧死。(在"吉利汽车品牌求证大讲坛"上,有专家指出吉利以"天价"360万元全球征新标的事有可能是忽悠,李书福如此发誓。)  相似文献   

12.
吕璋婷 《董事会》2008,(3):32-33
随着去年5月17日吉利提出战略转型(其中之一为”从成本领先向品牌创新“转变)以来,吉利更注重加强企业文化、提升品牌内涵,除了讲述吉利成长故事的大型电视剧《岁月风云》这一大手笔.吉利斥资360万元在全球征集新车标,并分别在北京、河南等地召开了吉利汽车品牌求证会。让人好奇的是,伴随吉利的转型.李书福是否也在自我转型呢?  相似文献   

13.
李书福是一个颇具个人魅力的企业家。他的魅力就在于他一直以来的无畏与诚实,而这种无畏与诚实是中国农民所特有的,李书福是中国农民的优秀代表之一。人们喜欢的就是那个不受陈规约束义无反顾地冲进中国汽车制造业造就了一个神话的李书福,人们喜欢的就是面对媒体说老实话的李书福,他不应改变自己最优秀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王霉 《汽车与社会》2013,(33):38-39
今天的李书福是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长、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同时他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十大民营企业家、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中国十大慈善家、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但李书福一路走来却不容易——  相似文献   

15.
机械工业部的大门紧锁,李书福进不去。他只好隔着门,跟里面的一个正在扫地的人说:“我想申请生产摩托车。”扫地的人把李书福奚落一阵子,让他回去。李书福没办法,胳膊里夹着一个小包,就只好悻悻地回去了。这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真实的一幕。在此后寻求造车的过程中,李书福一直是很多人嘲笑和蔑视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有段时间里,李书福改变了自己以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习惯,显得有些中规中矩;而如今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搅局者"似乎又回归了,走在转型升级路上的吉利,其方式既张扬又沉稳;其思路既飘逸又踏实……  相似文献   

17.
张久 《董事会》2005,(10):44-55
我对法兰克福最初的知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多数去德国旅游的人都选择在法兰克福机场落地或转机。我在今年5月份也曾从法兰克福机场转机前往斯图加特,法兰克福机场是全球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对法兰克福的第二个知晓就是法兰克福车展,法兰克福车展是世界五大车展之一。今年9月我有机会目睹了61届法兰克福车展的盛况。  相似文献   

18.
李书福愤怒了!这已经不是他最近一段时间里的第一次发火。 当有记者问及吉利兴建八大基地的资金来源时,他大为不满,毫不客气地说:“媒体没有权利追问我这个问题,我也没有义务回答”。要是放在几年前,对于这样一个稍显敏感的问题,李书福可能会幽默地回避。而现在他似乎对媒体失去了耐心。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06年的夏天,对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来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他在美国迎来了自己的又一个儿子,李家的香火又增加了一条延续的血脉。而与此同时,吉利在国内也降生了自己的又一个“儿子”——金刚,“一个与丰田威驰在档次、市场定位上都差不多的产品”,李书福这样形容。而且他还说几个月后,吉利更高档的车型——远景也将上市,“那是跟丰田花冠一个档次的”。“造‘夏利’的吉利也可以生产出‘威驰’和‘花冠’?!”市场上不乏怀疑和嘲笑。然而,从9年前造车伊始就不被看好的吉利似乎也习惯了我行我素。按照李书福的说法,不久之后吉…  相似文献   

20.
《汽车观察》2016,(4):13
在3月20日举办的"思辩互联网汽车——第三届国际汽车安全高峰论坛"上,面对当前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企业造车,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泼了一盆凉水。他表示:"今后主导汽车工业的一定是汽车公司,而不会是互联网公司。对于汽车工业来说,实干与梦想同样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造车大军,互联网颠覆传统车企的言论也甚嚣尘上,一场新的造车运动正在中国如发烧般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