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5年5月,浙江青田县的"高效稻鱼共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4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遗产相关的稻、鱼等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2007年,浙江大学与湄潭县委、县政府联合,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效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引进湄潭县进行  相似文献   

2.
<正>接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知,我国"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接收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这是我国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2005年被列为保护试点之后的第二批,也是联  相似文献   

3.
正有一种鱼,温善易养,肉嫩味美,鳞软可食;有一种鱼,当地农民将其视为逢年过节的珍品,甚至作为嫁妆赠送给出嫁的女儿;有一种鱼,由其衍生出的"青田鱼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就是来自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的青田田鱼,它不仅凝结着农业生产智慧,传承了千年的稻鱼文化,还在新时期走出了一条从共生到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青田县总面积2493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稻田养鱼面积将近0.67万公顷,总产量2000多吨,产值近4000多万元。该县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基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首批4个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本文以青田县龙现村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具有千年以上的稻田养鱼生产体系和生产实践.他们依山而建家园,依山筑就良田,创造了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稻鱼结合"的生产方式.2005年被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9年中国农业部授该村为"中国田鱼村".本文分析了"稻鱼共生"系统中田鱼的生产形式、由此引申的田鱼文化、田鱼村的旅游资源及田鱼产品,揭示了从传统田鱼生产到现代渔业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渔业休闲产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水稻生产消费大国,水稻不仅在当下14亿人的口粮占比中位居前列,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粮食保障。在我国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当中,也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系统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的全球及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和水稻相关的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等众多各具特色的稻田种植及稻田复合种养技术,这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劳作、不断探索而来的智慧结晶。这些种植系统也形成了众多优良产品,如万年贡米米粒细长,形状如梭,质白如玉,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数倍,富含钙、铁、锌、维生素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又如哈尼红米,富含泛酸、维生素E、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市三中港开发区渔业部门在当地传统稻鱼共生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实施稻鱼共生系统项目,探索出一套"千斤稻百斤鱼"的沟坑式稻田养鱼新模式,有效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5月29日,小舟山乡的村民们挑着装有鱼苗的木盆,准备到蓄水的梯田里放苗。青田县当地村民历来有稻田生态养鱼的传统,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月下旬,浙江省青田县小舟山乡的5000多亩梯田收割完了油菜,蓄满了水,进入了繁忙的耕田、插秧季节,层层叠叠的梯田美景成了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金名片"。农民们或牵着牛儿在梯田里耕耘,或挑着一担担鱼苗在田里放养,展示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春如道道金链、夏滚层层绿波、秋叠座座金山、冬锁条条苍龙",这是青田县小舟山乡梯田四季美景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蚕桑—羊—桑田"系统、"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和"桑基鱼塘"系统。这些传统的生态养殖系统不仅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传统生态养殖系统的精华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对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要闻     
<正>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11月24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罗马总部举行的会议上,我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和山东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获得原则通过,将成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将有15个项目进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位居世界第一,江苏兴化垛田也在其中。这些项目都  相似文献   

11.
分析光伏农业产生的原因及构成、在此基础上研究光伏农业共生要素、共生效率标准和共生系统。共生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其中,共生单元为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共生模式可以是互惠、偏利或偏害,前两种共生模式可以为社会增加福利,偏害模式下如果能达到一定的效率标准ea+ep>1,也能增加社会福利。共生环境包括农业所提供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光伏农业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光伏农业共生系统由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两个共生要素通过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它的三个能量产生与传递的环节为:光伏发电、农业生产和光伏电力应用于农业生产。长期来看,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设计更多地实现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的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12.
<正>垛田地貌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兴化市垛田、缸顾、李中等乡镇,核心区面积6万多亩,被称为"天下第一田"。2013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这一沼泽洼地土地利用模式,成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于2014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江苏首个入选项目。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集生态、文化、经济等发展于一体的特色载体,如何放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3.
<正>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专家会议在11月23日召开,我国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和甘肃迭部扎尕农林牧复合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批准,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申报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含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  相似文献   

14.
<正>青田鱼,学名瓯江彩鲤,分布于浙江南部瓯江流域的永嘉、青田等县,是浙江省青田县著名的特产,是一种变种鲤鱼,有多种颜色  相似文献   

15.
正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北京时间2017年11月23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在意大利罗马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审,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中国共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13个。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西部。现存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形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千百年来,区域内劳动人民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分析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发展的稻虾种养模式存在的生态问题,旨在为稻虾种养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文章借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内涵,从生物多样性、土壤、水体、空气、病虫草、轮作制度、生态景观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中生态要素的丢失问题;对照农业文化遗产的五大核心价值,从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系统推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生态性丢失的原因。结果 当前稻虾种养系统暴露出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浪费、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土壤污染加剧、病虫草害加重、生态景观破坏、作物轮作制度改变等多重问题,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都造成负面影响,这与系统参与者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与保护不足、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应密切相关。结论 稻虾种养系统的参与者需认清和尊重自然生态及农业生产系统的演变规律,挖掘和提炼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发展稻虾种养,把稻田养虾的关键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减少对原始生态的破坏,才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正4月19日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证书。据悉,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5个农业遗产系统获此殊荣,其中我省有3个。"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位于南浔区西部,总面积约6900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域位于和孚镇和菱湖镇,面积约1280公顷,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我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中面积最  相似文献   

18.
正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项目始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简称FAO)于2002年发起的旨在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的倡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GIAHS已从最  相似文献   

19.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什么与怎样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明  王思明 《中国农史》2012,(2):119-129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该领域研究中来,"保护什么"与"怎样保护"始终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核心问题,国内学者纷纷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长提出了不同见解,但始终未能形成共识。本文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发展演进的系统梳理,和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保护对象扩展过程的考察,澄清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什么"这个问题;并从体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两方面探讨了"怎样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21世纪以来,随着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以及我国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农业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和保护成果也逐渐增多起来。南京农业大学等一些大学开始招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生,并开设了相关课程,"农业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呼之欲出。近日,由南京农业大学李明副教授和王思明教授最新撰写的《农业文化遗产学》又呱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