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但也应看到西部民族地区存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人口增长过快,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差距不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的角度来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具有某种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要实现跨越性发展,就必须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决定论所提供的方法,充分把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必然性规律,才能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并且能充分改造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性政策,才能健康持续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柳琴 《新西部(上)》2009,(6):156-156,158
本文以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现状为基础,分析了制约西部民族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提出了振兴西部地区民族教育的策略选择,以期能促进西部民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此,抓住机遇。以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为突破口,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 一、西部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 据有关资料统计,人口受教育年限,北京为7.87,上海为  相似文献   

5.
孟小军 《发展》2006,(5):73-7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大面积的、突出的贫困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应实现一系列转变,使教育更有力地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从而最终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郑长德教授的专著《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多学科角度,分析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得出了一系列理论上的创建,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疆内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事关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国家历来重视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良好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这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也有一些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制约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试图分析探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开发人力资源是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西部民族地区必须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手段来抓,以此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完善人才市场,为人才的合理配置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西部民族地区的整体滞后,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从深层次上分析其落后的根源,才能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战略开发,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一般认为该地区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科学技术、国家宏观政策等.本文选取新的角度,试对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人才因素与文化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后的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最快、质量提升最好、学校面貌变化最大、农牧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十年的成就证明,四川省委、省政府实施的这项行动计划是一项源于民意,归于民心,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十年的实践,不仅探索出了民族教育跨越发展的新路,也使四川省教育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为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未来的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省深入分析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决定实施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发展稳定大局,加快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一轮行动计划的实施与四川省民族教育工作会的召开,预示着四川省在民族教育的征程上正向深水区挺进,昭示着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将从政府助力转向自我觉醒与力量内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十年后,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必将迎来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大潮中,教育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先驱。民族地区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文章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深入调查当地地域特色和经济状况,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现状,分析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不协调现象,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1 观念落后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西部民族地区人们从思想上乐于接受改革开放、开拓奋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崇尚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风俗习惯,这是喜人的变化.但仍有部分人思想封闭保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些落后的思想因素制约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辉  赵颖 《特区经济》2011,(8):186-188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体现了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契合,大力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对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夏鑫 《西部论丛》2004,(6):34-35
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没有西部地区教育的大发展,就没有西部地区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不会有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因此,发展教育是西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5.
王莉 《黑河学刊》2011,(10):3-5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西部地区和全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历史、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本文从区域优势理论与区域产业理论视角入手,凝练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六大态势和四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永潮 《魅力中国》2010,(23):58-58
我国西部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缓慢,使很多资源、文化市场处于待开发状态。目前,西部地区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引导下已经尝试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了西部文化产业,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拟提出促进文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袁长征 《发展》2005,(4):53-54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西部10省区(不包括内蒙古和广西)少数民族人口5440万,占全部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1.1%,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18.98%,这表明,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交往与联系增加,民族人口流动和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各民族团结更加紧密,同时民族地区间已经能够承载比过去更多的人口。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少数民族人口的过快增长,在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劳动力,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加剧了民族地区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加剧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难度,制约着民族地区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机遇,把民族教育搞上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柴达木地区的民族教育,不言而喻,是民族教育的一部分,有着民族教育所具有的特定的内涵和特点,这是大家所共知的事实,不必赘述。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主题,则是特定的柴达木地区的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它既有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也有民族教育所必须具备的特点和内涵,同时,还应该具有柴达木开发这个特定环境、特定历史任务的时代特征和现实的直接效应。为此,  相似文献   

19.
张延保 《发展》2005,(6):65-66
西部民族地区要走准特色之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及广西5个自治区和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及青海5个省份,这10个省区的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9%,从地理角度看,这10个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所以称西部民族地区。西部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经济结构、文化圈层思想观念,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融入现代化时代大潮的重要障碍。要加快西部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树立全新的民族区域发展理念,必须实施多极增长战略,走非均衡发展之路,走符合区域经济的特…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的西部民族教育发展史,书写出了中国西部民族教育从艰难走向豪迈的壮丽篇章。西部民族教育,历经六十年的沧桑与曲折,克服了前行中的各种艰难与险阻,已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取得了骄人业绩。六十年的西部民族教育发展史,构筑起了新中国完美的民族教育大厦。在六十年的探索与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