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舟 《中国企业家》2010,(9):149-149
逆内裤产业链而上,"新西兰马可·波罗"更多收纳于视野的却是商业以外的图景2004年圣诞节,美国主妇萨拉·邦焦尔尼发现收到的39件礼品中有25件标注着"Made in China"。此后一年,她和家人尝试用看能否忍受"离开中国产品"的生活。结果到了岁末坦然接受失败,萨拉就此出版了一部畅销书,题目叫做《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假如你不将萨拉的行为视作离谱,那么新西兰作家乔·本尼特的举动就实在考验你的承受力了。  相似文献   

2.
在输出中国制造的沼泽中,海外建仓是个破局之道。出口易正试图将外贸B2C企业做"轻"内贸B2C本土建仓的"圈地"正酣,外贸B2C则极尽低调之能事。抛开仿牌的"灰色地带"不谈,单就将"中国制造"卖出了白菜价,也着实没有可高调的理由。一个直观的比照:美国买家网上订购iPhone 4G屏幕贴膜,美国当地发货隔日到,9.95美元;  相似文献   

3.
美国人萨拉·邦焦尔尼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从2007年底以来卖得非常火爆。书中描述了美国没有“中国制造”的烦恼。美国女记者尝试离开中国制造这一年的经历让她重新审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2004年年底,《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饶有趣味的报道:一名叫佩姬·斯梅德利的美国妇女决定用一种几乎拿大多数美国人无法想象的方式来庆祝圣诞节——不昀买中国制造的产品怍礼物。最后,经过千辛万苦,地终于为孩子买到了美国制造的长统靴和咖啡机。她的体会是:“任何一件商品,有80%都是中国制造的。”  相似文献   

5.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始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其间,访华代表团成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席格兰特女士不经意间对中国友人提到她40年前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的事,这本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协和医院却给了格兰特女士一个意外的惊喜:医务人员很快就从病案室查到了格兰特母亲当年的病历,里面存有她本人详细的出生记录。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小企业》2008,(2):83-83
普通的美国家庭,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样的联系?这个话题令人好奇。翻看着《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浮现在眼前:萨拉·邦焦尔尼和她的丈夫,以及两个可爱的孩子,随着一个个小故事走近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企业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人才培养三管齐下,才能在未来制造中站稳脚跟。2013年是制造业充满挑战的一年,制造业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流,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制造业也日益强盛,中国制造业面临"三明治陷阱"(即被成本提升和价格下跌双向挤压)。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提高生产力、效率、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增加灵活性,是我们与中国制造业共同面临的挑战。2014年,需要大家一起寻找"未来制造"的战略定位。我们认为,数字化企业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人才培养三管齐下,才能在未来制造中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8.
资讯     
让中国创造取代中国制造《中国企业家》2006年第24期在一年不买中国产品后,美国自由撰稿人波基奥妮有些无可奈何地告诉她的美国读者,虽然仍可以过没有“Made In China”的日子,但那样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越来越费钱。波基奥妮坦然承认,十年后,她可能根本就没有勇气尝试“一年不买Made In china”的日子。  相似文献   

9.
2004年年底,《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饶有趣味的报道:一名叫佩姬·斯梅德利的美国妇女决定用一种几乎令大多数美国人无法想象的方式来庆祝圣诞节--不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作礼物。最后,经过千辛万苦,她终于为孩子买到了美国制造的长统靴和咖啡机。她的体会是:"任何一种商品,有80%都是中国制造的。" 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背景,斯梅德利太太这段购物经历不仅仅是为孩子准备圣诞礼物,还是一种工作体验,她是一本面  相似文献   

10.
声音     
《中国新时代》2012,(5):18-18
"中国将成为最后一个摆脱全球危机的主要经济体。" ——这是知名经济学家MichaelPettis在日前发送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对中国经济做出的预测。与一批投行经济学家周期性地唱多唱空中国经济不同,Michael近年长居中国,一直唱空中国经济。他与《经济学人》打了两个赌:他认为中国未来9年经济平均增速将低于3.5%;他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在2018年绝不会超过美国。  相似文献   

11.
也许你还记得那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2004年圣诞节,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有25件.她想试试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生存下去?试验最终变成了冒险."不靠中国产品过日子,太难了,至少,不懈地坚持下去太难了.我一次次地怀念抵制的日子,可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再来一次."她在序言中写道.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时代》2007,(12):114-117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与此同时,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想到: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生存下去?全球化时代真的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吗?  相似文献   

13.
她是美国人,却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她是参与美国原子弹研制的核物理学家,却和丈夫阳早被誉为“中国奶牛业的袁隆平”;她享受中国副部级高干礼遇,却不失“农民本色”;她来到中国整整61年。见证了新中国的风风雨雨…… 88岁的寒春,堪称中国人物志里的一个传奇。  相似文献   

14.
《英才》2008,(2):120-120
一个美国记者在自己的家里做了一个试验:一年之内不买中国制造的产品。这是一场有趣味但充满挫折的历险。实验的结论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离不开中国产品,最后和中国制造重修旧好。证明中国制造的正面价值,没有比这更活生生的例子了,这位记者和基辛格一样抱有现实的态度。作者的文笔如同一位老练的小说家,和基辛格洋洋洒洒的大部头相比,似乎更为亲切。  相似文献   

15.
域外传真     
《中国中小企业》2007,(2):10-11
“中国制造”还能制造多久中国在成功吸引大量外资来华投资建厂后,却似乎后劲不足,这无疑给她的亚洲邻居们提供了绝好的机会。2006年,英特尔公司在越南斥资3.5亿美元开设新厂,犹如为这个新兴东南亚经济体投上了信任的一票。而这家美国芯片制造商年底前还将投资额增至10亿美元,仅8个月时间,英特尔在越南的投资就超过其在中国10年来的  相似文献   

16.
《监督与选择》2009,(11):82-85
中国不是狮子的故乡,但像图腾崇拜般,狮子从古至今在国人心目中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2004年,一只"另类"的狮子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带着时尚之都的设计,带着塞纳河畔的浪漫,就这样闯入中国人的生活。当工业制造邂逅浪漫、巧遇时尚,被人诟病的就是它是否能"内外兼修"的疑问,但东风标志用5年的时间证明:  相似文献   

17.
本田美国制造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荣信岩田称,本田成功的原因是对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本田公司的成功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把专业知识、对员工的热情,以及认真参与的决心融合到一起,为客户制造出最好的产品。"本田美国制造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荣信岩田表示。尊重每一位员工1982年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在俄亥俄州的马里斯维尔建厂,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制造汽车的日本企业。  相似文献   

18.
当简·迈瑞特和她的丈夫8年前买下美国南印第安纳州的落布小山丘时,他们把这里当作他们将来安度晚年的世外桃源。当时迈瑞特准备在这块土地上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漂亮新家。她说:"我希望建造房屋的材料能够尽可能的环保。"但是,建造一所节能环保的住宅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迈瑞特花费了几年的时间从书本、网站以及互联网讨论中搜集并研究相关的信息和产品。"关于什么是‘绿色'的理念,许多商家持有不同的观点,"迈瑞特回忆道:"你不得不仔细筛选他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国有资产研究》2011,(2):12-22
策划人语 2011年1月14日,由中国美国商会与中国政府采购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政府采购中美专家讨论会"于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在华美国企业界一直努力促进中国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中国美国商会也一直将政府采购作为向中国政府呼吁的首要问题之一。不过,尽管中国于2010年提交了一份新的政府采购议案,但还是没有显著改善。中国美国商会就这一问题一直在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中国美国商会的其中一个举措是联系政府采购专业媒体将这一信息传达出去。  相似文献   

20.
华雨 《上海质量》2014,(10):21-21
当默克尔从李克强手中接过那只精巧的"鲁班锁"时,一个信号经由两国总理的动作和笑容释放出来:全球最大制造国与最精良制造国之间的合作,令人期待。传统和现代严丝合缝,铝合金代替了木头,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在这只"鲁班锁"中得到完美的统一。3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用德国机床制作了这一精美的物件。当它在外交场合由中国总理亲手赠予德国总理时,1000多年的故事和100多年的故事,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