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归纳总结主要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因子分析为主要工具,利用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的实地调查数据和近年统计年鉴数据,实证分析了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化受到产业集群沟通、当地政策法律、知识创新、资源支撑性、发展性服务、专业市场建设、发展前景7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并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林业大省,林业产业是黑龙江省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林业产业作为全省十大产业之一重点推进,不仅使林业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整个林业工作。一、林业企业现状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林地面积大、林下动植物品种多、林区旅游资源丰富。林产品总需求有巨大上升空间,林业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但与一些高端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有林区改革及生态经济转型的深刻背景,黑龙江省近年来持续加快各类非木质产业为代表的林下经济发展进程。依据丰富的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从林下资源入手,阐述黑龙江省林菌产业、北药产业、林果产业、特色林下养殖等典型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对林下经济在林农观念意识、林下资源利用能力、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政策扶持、产供销一体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广西林下经济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林下种植业、养殖业、林木开发利用和林下旅游等产业发展良好,林下经济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林业经济平稳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有效开发林地资源、拓宽林业发展空间、增加职工和林农收入为目的,分析了雅长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林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雅长林场林下经济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大西江农场创新发展理念,深挖资源潜能,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把原有林业种植工作与林下中草药种植、特色养殖相结合,形成立体生态林业,通过打造立体式林业产业新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木材产品的需求增加。林业经营需要不断向前发展,而想要满足市场需要以及节约林业资源,林下经济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并被合理使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林下经济产业有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林下经济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从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黑龙江省林业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下林业产业发展实践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新质生产力理念为核心,以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客观实际,通过对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驱动机制等理论分析,从林业装备智能化、林业数字化、林下产品培育加工技术现代化三个角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下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的路径跃迁。  相似文献   

8.
林下经济,兴林富民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经济对于林业产业发展、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林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国内多个省份陆续出台了加快本省林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林下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本文着重对于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和林下经济的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对山西省发展林下经济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推进我省林下经济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林业、提高我省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林下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构成农村地区林业产业运营体系的关键性的物质基础,其具备长远的开发前景与独特的经济价值。受制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当前林下经济的特色化经营、立体化经营以及周边化经营等主要表现模式都遭遇了发展瓶颈。应系统调整当前林下经济的经营发展模式,全面挖掘林下资源的潜在价值,因地制宜地形成更为科学多元的林业产业经营发展机制,进而实现林下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  相似文献   

10.
余文忠 《山西农经》2023,(2):113-115
林下经济是经济林产业的现代发展形式,拓展了经济林的发展空间,使经济林从单一的林产业转向林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模式。文章分析了林下经济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其评估模式,根据林下经济当前阶段发展问题,提出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策略,以期为地区第一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增收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黑龙江省龙门农场拥有林地面积7828公顷,草原面积2600公顷,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场职工纷纷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了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农场不断拓展林业领域,把发展林下"走地鸡"、生态猪、生态牛作为职工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走出了一条农场林下经济综合高效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而言,林业资源是重要的资源。开发林下资源不仅能够使得林区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化,而且还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针对仪陇县林下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下经济;健全产业体系,完善技术支撑体系等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2015年林下经济发展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林下经济发展指标与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之间的VAR模型,运用Eviews 6.0检验了林下经济发展与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协整关系,分析了林下经济发展指标与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期间,林下经济发展与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林下经济发展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贡献度最大,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业的贡献度次之。因此,建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在短期内可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中的林下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和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业等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具有较大贡献度的林下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进行"内涵式发展",合理利用和发展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贡献度较小的林下经济中的其他行业,在助力经济转型时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大量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林业资源型城市等相关概念的界定,论述了林业产业在林业资源型城市中的主导地位,认知了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的生成期、发展期、成熟期与转型期等演化历程,剖析了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性等,为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路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以推动林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15年参考数据,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分析得出了林业第三产业将会成为林区的主导产业,成为林业产业转型的方向;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系统分析了林业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消费需求、产业发展趋势、劳动生产率和森林蓄积量是影响林业产业转型最显著的因素;多种经营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资源和工业化水平是林业产业转型的内在驱动力,而经济增长率和林业专业化程度影响较小。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林下经济、加大投资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各因素协同作用等加快林区林业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采用的产业延伸、产业替代、资源带动和综合发展等模式,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带动模式比较适合林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方向,发展生态旅游、搞好林业相关产业的精深加工和品牌创新,是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林业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发展生态林业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林业多元立体生态开发的重点是林下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多元立体化林业和林下产业,可以充分的利用森林的多层次空间和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凤城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风城市林业产业的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龙头企业少、资源破坏严重、经营水平不高等影响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凤城市林业产业要靠发展经济林保收,靠发展林下经济创收,靠发展红松果材兼用林补收,靠发展旅游业增收等具体措施,以促进当地林业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占地面积67.5万亩,耕地36万亩,森林面积13.6万亩,森林覆盖率20.1%,林木总蓄积量43.3万立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45.3%。2008年以来,以"三林经济"(林木、林园、林下)为主的林业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构建了林业经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根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关于深化林业改革,发展林业经济的要求,林业战线依托垦区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形成了以森林经营管护责任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林业经济体系,使垦区林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笔者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对林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