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丹 《东南置业》2011,(12):24-28
楼市宏观调控已经进行了两年,在买方市场上已形成两种声音:已购房者大多不希望房价下跌而造成个人资产的缩水,未购房者特别是“刚需一族”则更加希望看到房价的曲线下滑。  相似文献   

2.
《湖南房地产》2005,(10):1-1
宏观调控,房价调整,使楼市温度骤降。观望,徘徊,博弈,三湘楼房经历了阵痛后,业界逐渐对宏观调控政策得以领会,并逐步贯彻落实。房地产开发投资需求和住房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幅得到控制,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结构趋于合理,房价保持稳定,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3.
李想 《新远见》2012,(3):79-84
2011年以来.因为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中国楼市开始理性回归。特别是从这年9月份开始,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国内房地产业的泡沫开始呈现破灭趋势,不仅商品房的成交量出现萎缩.而且之前居高不下的房价开始出现了松动,甚至是大幅下跌;不仅是一线城市的房价走低,国内二三线城市同样也没能逃脱房价下跌的厄运。  相似文献   

4.
商品住宅资产价格特性及其波动规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和稳定房价是本次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短期内采取某些行政性手段可能会产生立竿见影之效.但从中长期来看.还是要按照商品住宅资产价格的特性及其运行规律办事.才能降低波幅.达到房价基本稳定的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2007年的大连楼市在连续两年多一浪又一浪的持续调控中日趋呈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下降、商品住宅土地供应增加、商品住宅在建面积增多、房价涨幅逐步趋缓、区域房价差异较大、住房消费需求旺盛、住房保障开始运行、宏观调控成效显现、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6.
房价一直是广州房地产的晴雨表。弹指间。2006年已经过去了两月。今年的房价出现了与往年不同的景象。成交不多,价格却涨了不少。回想起前年年终,广州几大发展商联合发出信号“房价要涨”。尚被认为过于乐观。今年虽没有“联合宣言”。但价格似乎是不约而同地在暗自增长。 2005年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的高压之下。买卖双方都开始了各自的观望。买家捂住钱包,卖方控制出货。广州楼市经历了6.7月徘徊时期(房价甚至微微下降),这是近几年来少有的情况。10月后。消费需求开始缓慢释放。顿时水涨船高。房价开始伺机上扬。甚至在元旦前后开始超越2005年3月的高位。开春前后,由于种种原因。广州楼市整体货量相对欠缺。出现了新货较少的局面。房价抓住这个“缺货”的机会,终于按捺不住,开始猛蹿。  相似文献   

7.
双周信息     
《楼市》2005,(10)
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七部委联手阻击房价楼市综合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转发建设部等七个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问题,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  相似文献   

8.
谢丹 《楼市》2007,(23)
2007的岁末是个多事之冬,楼市变冷了,作为最先感知楼市冷暖的"风向标"——全国楼市的成交量萎缩;反映在股市上,是地产股领跌。同时,宏观调控还在加码,货币、财税、行政政策轮番上阵,最让楼市"叫冷"的当数银监会"窗口指导",银行惜贷之意浓重。风雨骤紧,宏观调控还只是一副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经过了大半年快速膨胀后的杭州楼市,在多重多米诺骨牌效应下会不会倒下呢?感受楼市寒冷的也许只是开发商,更多购房者看到的是房价回归的希望。那么,房价拐点真的会在调控高压下来临吗?2008的到来,杭州地产还将有什么变化?楼市拐点又在何方?本期我们特邀杭州房产业内专家为您带来精彩言论,希望能帮助您了解2008年杭州楼市新进程。  相似文献   

9.
《江苏楼市》2005,(8):6-7
国家七部委八项措施稳定全国房价,国务院转发相关稳定房价的通知,江苏制定“铁八条”稳定住房价格……上半年政府密集出台的房地产政策“组合拳”,打出了政府稳定房产市场的决心,更唤醒了江苏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在对全省今年上半年楼市的最新统计数据进行了认真分析后,江苏省建设厅指出:全省房地产市场发展平稳,房价涨幅趋于稳定,全省房价的过快上涨将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业界有话说     
《东南置业》2010,(4):26-33
国家的宏观调控出台了,地方政府也有所跟进,但这些政策是否能有效地调低房价?直面业内人士,仔细耳今听楼市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我国楼市进入了调整期,特别是最近深圳等地房价的下跌所引发的断供风潮,更是让"是否该救市"成为中国楼市的热门话题。从房地产大亨、专家学者到政府官员、普通民众,纷纷被卷入这场大讨论之中。持"救市"观点的人认为,房价下跌特别是大幅下跌必定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金融体系的安全甚至国民经济的运行,现在的楼市已到了不救不行的地步;反对"救市"者则认为当前我国的楼市调整才刚刚开始,广大购房者也正是因为房价太高而望楼兴叹,此时政府若救市必将让之前宏观调控的努力功亏一篑。在此,本刊特地选取了两篇持有不同观点的文章,作为这场救市大讨论的缩影,以期引发读者思考。孰是孰非本刊暂不作评论,欢迎读者踊跃来本栏参评  相似文献   

12.
首付五成传言震荡楼市.房价数字暗藏调控玄机。楼市的气氛似乎与去年的春天一样.只是地点从上海转到了北京。  相似文献   

13.
宏观调控后,中心城区的楼盘价格基本稳定,周边新开楼盘的定价已明显趋于理性,部分楼盘过高的价格有所回归。这表明宏观调控的综合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得到遏制,房价已基本趋于稳定。1月6日杭州楼市2005年年报的出炉,杭州市房管局出具的报告显示,2005年杭州市区商品住宅预售平均价格6167.4元/㎡,比2004年上升6.3%,6.3%意味着投资房产已经基本失去了价值,告别投资、彰显自住,杭州房产还将持续地发展。“寒”只是暂时的“,暖”才是主旋律。对于杭州房产的未来,大家普遍看好。在采访中,几乎每一位开发商都向记者提及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楼市和房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回顾2010年,中国楼市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可谓波动频频、亦悲亦喜、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展望2011,有人说将是中国楼市的"崩盘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房价将下跌20%,当然,"2011年房价依然要上涨"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5.
从历次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来看,房价在短期内保持了"稳定",但很快却形成报复性反弹,房价"越调控越高".在高房价渐成中国城市生活"不可承受之重"之际,政府自去年以来连续出台了多项稳定房价的措施.在"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下,主要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虽有所遏制,但是距离公众期待的"降房价"依然遥远.总理最近说,抑制房价很难.抑制房价"难",难在何处?在我看来,高房价其实是国内很多体制不合理、扭曲、错位的一个集中反映,绝不是靠简单的限购、增税这样的压制性政策能够解决的.只有加快推进各项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价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楼市》2006,(24)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本期《楼市》专题总结了过去10年对杭州房价产生较大影响的几组数据,试图从中发掘出其内在规律。从下表所抽取的部分数据可以看出,房价几乎是随着其他各项数据的上扬而上涨,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涨幅范围之内。经过近三年以来的宏观调控,随着房价涨幅的回落,市场将更趋稳定和合理。或许我们的读者看完这张表格之后,也会用更理性的心态去看待杭州的价值、杭州的房价。  相似文献   

17.
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总体平稳,宏观调控成效已经显现。特别是从2004年6月份以来,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与施工面积的增幅明显回落,投资需求膨胀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投资增幅已连续四个月稳定在28%左右。但是,当前部分地区存在的房价上涨过快,  相似文献   

18.
从2004年春天开始的宏观调控,到2005年已从重点控制过热的投资规模转向稳定房价,并且从七部委联合出台的政策效果看,已收到明显成效。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8月,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的同比、环比涨幅分别比七月份降低0.7和0.1个百分点,特别是上海、杭州、南京、合肥、济南、长春、昆明、沈阳等城市与上月相比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正>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如今的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持楼市稳定,国家从税收方面加强了对于房地产企业的监管。房地产行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需求量的影响,房价稳步上升。为了能够有效控制市场经济变动趋势,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进行了宏观调控,给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20.
“稳定房价”与“平抑房价”勿须继续争论 2005年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两个“国八条”,主题是稳定房价。“国八条”还指出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住房领域出现了“五大突出问题”,其中头两个突出问题是:有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有些城市房价过高。当时许多业内人士同意以稳定房价为主题。他们认为,房价是举国上下都十分关心的大问题,应该把“稳定房价”放在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的地位鲜明地提出来。但也有人认为,对于房价上涨过快,稳定房价是“对症”之策,而对于房价过高,稳定房价就不是“对症”之策。如果把稳定房价改为平抑房价,则能全面地适用于以上两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