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晓玲 《魅力中国》2014,(12):70-70
多年来在戏曲团体从事一种特有的职业--戏曲演奏。这个职业颇为大家所熟悉,河南的地方戏曲与时俱进,在发展与传承的文化中不断更新,多种不同风格流派和音乐的变化更让人们体会和感受到戏曲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作为一个在戏曲乐队磨练出来的乐手,一直在戏曲乐队担任二胡的演奏,从陌生的旋律到熟悉的韵律,从枯燥的梆子戏曲慢慢了解到戏曲音乐的潜质,每出戏曲的核心唱段也在感染我,使我不得不停下来用心去感受优美或悲沧的故事,在演奏中去发挥二胡的能量,从而使二胡在戏曲演奏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薛娟 《魅力中国》2010,(11):107-107
戏曲的表演艺术是一个历史的流程,不同时期的戏曲有不同的表演。在不断地发展衍变中,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不同阶段显示出各不相同的历史形态。戏曲现代化,关系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兴旺,是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观众非常关心的课题。戏曲的现代化,首先是从内容上反映新时代和新生活,这方面许多前辈作了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它在成功和失败之中不断地前进。实践证明,戏曲这种民族艺术形式,不但是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而且存在着很大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3.
李胜利 《魅力中国》2013,(28):387-387
在整个戏曲乐队(场面)中。戏曲打击乐(武场)与戏曲管弦乐(文场)平分秋色,占有“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乐队“半边天”,  相似文献   

4.
张雪丽 《魅力中国》2013,(16):98-98
这个“度”,指的是尺度,或者说是限度。比如通常的量体裁衣,最讲究的就是尺度,倘若尺度合理,衣服穿在身上就得体,美观,反之就别扭,难看;比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限度,超出了这个限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演戏也如此,戏曲演员要想在戏曲舞台上成功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就务必在表演过程牢牢把握住这个“度”,“度”把握住了,艺术形象就丰满,就完美,就成功,就能给观众带来美的艺术享受,反之则失败。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个“度”呢?  相似文献   

5.
方俊涛 《魅力中国》2014,(19):117-117
在戏曲团体多年来从事一种职业——戏曲演奏。大家非常熟悉这个职业,戏曲与时俱进,特别是河南豫剧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不同风格流派和音乐的变化更让人们体会和感受到戏曲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作为一名在戏曲乐队磨练出来的乐手,一直在戏曲乐队担任唢呐的演奏,从陌生的旋律到熟悉的韵律,从枯燥的梆子戏曲曲牌,慢慢了解到戏曲音乐的潜质,在每出戏曲音乐中核心重点段落的唢呐演奏在感染我,使我不得不停下来用心去感受优美或悲沧的故事,在演奏中去发挥特有的的能量,从而使唢呐在戏曲演奏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性。唢呐属于高中低音乐器,它起到用声音抒发情感的作用,同时还要单独演奏戏曲的特色音乐,一部戏曲在舞台呈现出来的是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果,唢呐也归位其悲喜,欢乐,都要依靠每个演奏员去仔细推敲。  相似文献   

6.
柳振芳 《魅力中国》2013,(28):108-108
纵观当今戏曲舞台发展史,舞台灯光最初是无足轻重的,只是为了简单的照明而照明。很难想象,以前的人们在昏暗的灯光下(而且是烛光)是如何去欣赏戏曲艺术的,  相似文献   

7.
吴晶 《杭州研究》2007,(1):173-176
以往研究者以为洪昇的戏曲创作与他在北京的10多年漂泊生涯关系最大。这种观点不够全面。洪昇早年和晚年约占他人生时间2/3以上的时光是在杭州度过的,他的代表作《长生殿》和其他许多戏曲作品孕育于杭州,最后完善于杭州。杭州的自然和文化氛围给他他创作灵感,他的家世背景、师长友人则对他的创作观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在民族矛盾、党争、人生诸多困境里艰难生存、成长的真实的人,洪昇的一生是复杂多面的。如果抽去了杭州背景,对洪昇的了解会很不完全,对《长生殿》思想艺术之超妙同样不能领悟。  相似文献   

8.
周自来 《魅力中国》2014,(13):102-102
豫剧的唱腔铿锵有力、刚柔相继、寓情于景、情景变融、情深意长。伴奏乐器也从以前的三大件单声部。遥渐向具有浓郁民族及地方特色的民族交响音乐方向。做有效的尝试。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开创性的解决了继承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乐队伴奏也有传统的单纯被动地伴奏,进而发展为积极、主动地演奏,特别是在描写环境、塑造形象、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方面,都充分发挥了豫剧乐队的功能和伴奏水平,大大提高和发挥了它在塑造作品形象上的积极作用。戏曲的伴奏音乐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文场以丝竹乐为主,伴奏乐器因剧种而异。如昆腔以曲笛为主,梆子戏以板胡为主,京剧以京胡为主。武场以打击乐为主.主要用于舞蹈、武打或技巧性场面,也用于烘托情绪、渲染气氛,制造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建英 《魅力中国》2010,(11):112-113
传统戏曲如何才能在现代生活中赢得市场?已成为戏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直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戏曲乃中华民族之传统文化,应始终保持其传统艺术形式。做到“原汁原味”。才能保证原有的戏曲观众不再流失,实现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认为戏曲已是陈旧艺术,与当代生活节奏、欣赏需求格格不入,必须全面彻底进行变革,向其它现代艺术靠拢或另辟路径,才能调动现代观众的情趣与爱好。  相似文献   

10.
李中山 《魅力中国》2013,(29):103-103
河南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他一生所钟爱的戏曲舞台、一生所奋斗的戏曲事业、一生所尊敬的戏曲观众,但是由他创立的海派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却成为了河南曲剧宝库中的珍品。广为戏曲界专家所推崇与研究,广为曲剧界后人所学习与传承,广为曲剧票友所模仿与传唱。  相似文献   

11.
常飞 《魅力中国》2014,(10):67-67
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也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戏曲在长期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本故事,为塑造人物服务。  相似文献   

12.
王夏玲 《魅力中国》2013,(26):113-113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戏曲已通过影视和光碟走进千家万户。许多人都喜欢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静下来欣赏一下清新悦耳、百听不厌,百看不烦的戏曲节目,以此来消除工作之后的疲劳和调节自己的心情。然而,如何才能更好地、更全面地来提高人们对戏曲作品的欣赏呢?  相似文献   

13.
方俊涛 《魅力中国》2014,(24):100-100
我国的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一株绚丽的花朵,是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瑰宝。地方戏曲剧种很多,而又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而其风格特色的体现,主要是在戏曲音乐上。也就是说,只要一听演员唱腔或音乐声响,就能知到这个戏曲属于那个地区,那个民族。因为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不同地区的韵律习惯。如江南水乡的低吟浅唱,西北黄土高原的激昂高亢,京津一带的京腔京韵,中原沃土的铿锵豪放……风格各有不同。这种不同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由演员的演唱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张火炎 《魅力中国》2014,(10):65-65
很多戏曲工作者,就“戏曲危机”“观众危机”等话题,在戏曲与观众之间寻找了很多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探索、改革的方法,各抒己见。总之,近年来进剧场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说中国戏曲不好,作为一个戏曲工作者,真的不能赞同这样的说法;用一段很多人总结中国戏曲的话来说:“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经历了戏曲艺人长期的社会艺术实践,不断地传承、积淀,不断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5.
康江涛 《魅力中国》2014,(4):128-128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我国的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它的语言是歌唱化,就连动作也是舞蹈化的,即舞台表演的行动意念和思想感情都是受所扮演人物制约和角色支配的。  相似文献   

16.
李磊 《魅力中国》2013,(14):91-91
戏曲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努力,从剧本创作到整个舞台艺术呈现,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反映生活的方式和给人的审美感受上都有别于其他艺术。尽管戏剧的发展在当下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冲击,但戏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而且,今天我们自觉遵循“顺时应势”的客观规律,积极进行戏曲艺术的创新,因此,  相似文献   

17.
崔晓东 《魅力中国》2013,(32):75-75
文章通过对戏曲发展的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戏曲的重要审美价值以及戏曲振兴的方式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徐伟 《魅力中国》2013,(14):81-81
戏剧是以人的动作、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的。人物形象是剧本和舞台艺术各部门的创造中心,而服装、化妆是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精神气质的有力因素之一,是演员塑造舞台形象最直接的辅助手段。本文对戏曲人物造型艺术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陈新杰 《魅力中国》2013,(32):86-86
戏曲舞台上的万千气象,主要是靠演员的歌舞化的虚拟表演来表现,但是也需要一定的实具的配合,马可虚,马鞭要保留,船可虚,船桨还要用,门窗可虚,桌椅还要有;夜色可虚,烛台往往不可缺…不是一切皆虚,不是排斥一切实具。那么这两者是怎样联系到一起呢?在戏曲虚拟表演和实具的结合上有三点经验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20.
陈志荣 《魅力中国》2010,(24):31-32
文章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普遍存在的对戏曲教学的错误认识,提出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戏曲剧本更是以其流畅、优美、整齐而又极富表现力的戏曲语言、不拘一格的人物塑造方法、深刻丰富多彩的主题思想等太多的文学情韵,堪称是精美的文学作品,所以在提倡“大语文”教学观念的今天,我们更不应抛却对戏曲剧本的挚爱。倡导让戏曲剧本走进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