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收入分配矛盾与垄断行业监管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玉  孙磊 《中国物价》2006,(11):16-19
近年我国的收入分配矛盾突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加剧矛盾的重要原因,是公共行业的垄断行为。要想解决收入分配的社会不公,必须兼顾改革发展的整体效率。根据公平有多个层面的经济理论,针对我国转型时期的国情特色,把监控目标集中放在经济机会不公的层面,就能减轻对效率的损害。为此要以反垄断立法作为契机.既要加大对自然垄断的监控力度。又要收缩对行政垄断的授权范围。  相似文献   

2.
胡工宽 《财贸研究》1989,(5):24-29,14
<正> 在MPS核算体系中,国民收入是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表现。作为一种量的概念,国民收入体现着国力水平,它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数量依据。举凡社会再生产规模、生产发展速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变化等等经济决策和运行,无不以国民经济收入的高低为转移,并受到它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近年来提出的重大社会发展目标。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公目前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试图从构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分析,通过优化当前的利益分配格局及调整劳动与其他要素所得的比例,寻求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的有效方法,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韩芒  吕霞 《致富时代》2011,(1):85-85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很多问题,既不利于扩大内需,也影响宏观调控结果,甚至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该文对国民收入格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迅速增长,它对增加信贷资金来源,支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实现消费资金分流,减轻市场压力,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而受到广大经济专家的称道,国家银行对这一重要的聚资渠道也给予特别的重视。但是,它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似乎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我们认为,它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卫超超 《商业时代》2012,(7):129-130
本文从国有垄断行业与一般国有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比较着手,探讨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体制.由于存在市场势力,国有垄断行业不仅在工资收入上高于一般国有行业,而且存在工资外收入.近年来,我国逐步放松了进入管制和对原垄断行业进行战略重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没有改变国有垄断行业职工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一般国有行业的格局.本文考虑到各行业的权重(人数),对国有垄断行业和一般国有行业的收入进行比较,以揭示当前我国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体制状况,并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核心地位。提高劳动报酬刻不容缓、意义重大。提高劳动报酬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的重要举措。本文建议强化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保障公平的重要性;缩小产业间、行业间劳动收入差距;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劳动者议价权利、提高劳动者议价能力;增强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贯彻同工同酬的劳动制度;让全民共享国企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8.
谢琦 《商业时代》2013,(3):16-17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缩小,企业和政府所占比重不断扩大,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企业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原因包括工资制定片面体现企业意志、忽视政府责任、宏观调控手段弱化、收入分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体制性障碍以及工会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本文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调整和完善工资结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非公企业工会、职代会建设,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目前学术界对用资金流量表测算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准确性提出的异议,进行了逐一回应,阐述了如何正确利用修订的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数据,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0.
政府收入规模不仅体现了政府的财政能力,而且反映着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及政府在其中的地位。纵观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持续下降的事实,要实现"让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有必要适度控制政府收入规模。政府支出结构反映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我国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必然要求政府支出内容上逐步减少经济建设支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更好发挥作用;逐步控制和适度削减政府行政性开支,建设一个节俭高效的政府组织;逐步增加民生开支和社会福利开支,不断提高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我国居民收入、城乡收入、行业收入、地域收入呈现的差距现状进行分析,对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形成原因从历史、经济发展、自然、政策方面进行剖析,提出改变城乡分治现状、加大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五方面改变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国民收入分配与宏观经济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日益向企业和政府倾斜,这种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导致投资消费失衡、内需外需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文章指出要改善这种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应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占比、调整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发挥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政策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对"老农保"制度的完善,在坚持个人账户的同时,引入财政直接补贴的基础养老金制度,有效地增强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效果,实现了财富从年轻一代向年老一代转移,并且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改善中国当前的国民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社会公平问题,同时也是经济效率问题,即如何通过对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形成更加强劲的国内消费需求.并由此消化和支持不断成长的投资需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发展效率,需要不断创新.我们应当更多地注重供给管理,运用各种宏观、中观和微观措施,通过进一步的体制创新.影响生产或生产领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垄断性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行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行业职工收入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上,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行政性垄断致使行业收入分配呈现出诸多的不合理性。垄断性国有企业员工收入不正常增长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财务、工资管理体制混乱,政府监管缺失。为了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和效益必须对利益分配进行有效监控和制衡。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28年来,出现经济高增长和社会矛盾高凸显两个鲜明的特征,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出现分配不公的状况是因多年历史综合原因形成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三次分配格局中公平价值取向问题。第一次分配注重在效率优先中维护公平竞争,第二次分配注重在财税改革中实现相对公平,第三次分配注重在捐赠回报中助推社会公平。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它是通过制度安排和公众自觉行动,体现社会的一种慈善文化和捐赠文化。三次分配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形成“三点式”社会分配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税收作为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对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具有独特作用.基于公平收入分配的视角,如何在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中,充分发挥税收的积极作用,使其切实、有效地对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予以调控,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劳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劳资角度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展开论述.针对劳资双方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划分了收入分配问题的三种形式.最后文章以劳资制衡为核心,提出了加强企业内工会组织和消除社会内权力垄断,以及提升本土企业竞争力和提高本国人民收入的对策.以此构建一个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从而化解我国收入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导致消费不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消费不振,内需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是造成中国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首先,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宏观层面,中国的可支配收入向政府和企业部门倾斜,导致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缺乏相应收入的支撑;再次,在居民部门的微观层面,不同群体收入分配不均,致使整个居民部门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针对收入分配失衡对消费造成的负面影响,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何磊  封娟 《商业时代》2012,(26):8-9
经济转型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收入分配从向居民倾斜逐步演变成向政府倾斜.本文分析了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于不合理原因,并在此找寻居民消费需求久扩不振的根源,基础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选择,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