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6 毫秒
1.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呼唤已久的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来到了。2月下旬央行出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孰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据央行有关人士透露,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  相似文献   

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成为改革的最后防线。利率市场化将挑战辽宁省银行业现有的盈利模式,加大地方银行风险,改变企业融资结构和居民理财行为。辽宁省应及早布局,加强地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银行综合化经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企业财务战略转型,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3.
加息、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央行加息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相似文献   

4.
在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结束之前,中国在资本账户全面开放上仍需谨慎。近日,中国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此举意味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除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1.1倍的上限管理外,所有其他利率都已经市场化了。  相似文献   

5.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文章全面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分析了现阶段进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内扫描     
《中国经贸》2015,(11):9-10
央行年度二次降息 人民网北京日前电,继2月28日降息后,5月10日央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央行决定,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7.
吴青 《特区经济》2005,(7):51-54
2004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当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与贷款的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率也相应调整,且中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浮动。这次利率调整,不仅是我国央行9年多来首次加息,标志着利率下降周期的结束和利率上升周期的到来,而且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的一次重要突破。一般认为,当利率水平及结构主要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并能较为充分及时地反映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8.
章旌 《沪港经济》2006,(4):30-31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月24日开始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从而标志着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在中国正式登场.对于我国金融市场而言,利率互换只是起步.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利率期货、利率期权以及信用风险互换、收益互换、货币互换等金融衍生交易也将陆续展开.  相似文献   

9.
柯岚 《中国经贸》2014,(24):21-24
中国人民银行21日宣布,自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央行决定,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此消息一经传开,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朱沙 《发展》2002,(9):72-73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央行今后要更好地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范围。稳步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总的来说,在外币利率改革顺利推进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体步骤是先放开农村的存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城市的银行存贷款利率。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6月末,据有关报道,人民银行向国务院提交方案,拟允许商业银行对所有企业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那么,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哪些影响呢?银行压力加大实际上,变相的利率浮动在我国一…  相似文献   

11.
张文海 《首都经济》2013,(10):40-42
2013年7月,央行公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等一系列决定,表明始于1996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关键一步。预计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措施依次推行,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也会逐步放开,我国将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相似文献   

12.
邓岩 《山东经济》2005,21(5):100-102,118
中国要实现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本文通过对国外利率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借鉴,提出了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基本构想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3.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利率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外币利率市场化作为新时期利率改革的先导,标志着我国“先外币,后本币;先存款,后贷款;先农村,后城市”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已迈入实质性阶段,必将对经济金融领域的各个层面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对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加以系统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杰 《天津经济》2004,(7):45-46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管理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地决定利率,其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比,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从市场角度着眼,利率市场化是指政  相似文献   

15.
彭强 《魅力中国》2013,(23):53-53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2年沮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先后两次放松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尤其是存款利率上浮空间的打开更是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质的飞跃。笔者探计了利率市场化的捧进对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主要影响,并从营销策略、盈利模式、业务结构、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公司业务的经营转型策略。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耍充分认识到潜在的利率风险对自身经营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应采取切实的机制科学应对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如今,当人们再踏进银行的时候,就会发现,外币存款率出现了许多变化:外币存贷款利率不再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如果你有300万美元以上等额外币要存银行,利率还可与银行"侃价"。这是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重大改革带来的新景象。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0年9月21日开始,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经历了20多年之后,实质性改革终于浮出水面。同时,这一改革也预示着,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7.
正自1996年我国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尤其2012年6月央行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3年7月20日,央行进一步放开了除个人住房贷款外其他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下浮限制,基本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金融机构利率进入市场化时代。利率市场化后,增加了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自主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利于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截至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步走战略基本完成。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密切相关,文章在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央行日前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1.1倍,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0.8倍。这是2008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就长周期来看,属于货币政策常态调整。相比之下,央行首次双向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尤其是存款利率允许上浮),堪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历史性跨越,其后续效应,大可以比拟为"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20.
利率的市场化不应只是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同时也应包含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但我国现行的利率管制政策却是“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即只允许贷款利率向上浮动,并原则不设浮动上限,对存款利率则严格规定了上限,不允许向上浮动,只允许向下浮动。这种制度安排的缺陷必然引发存贷息差过大的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