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师》2016,(3)
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的今天,现代企业的制度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传统的股权激励机制正在转变为委托与代理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该机制属于一种利益共享制度,其实施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将双方的利益进行最大的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2.
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全流通背景下的大股东减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随着大批限售股解禁,大小非减持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文章在理论上首次通过动态模型研究大股东减持,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最优减持与其现金流权及公司治理水平正相关,而与控制权私利、外部市场回报负相关,且减持并非其必然选择。同时,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控股股东减持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基于第一大股东减持数据,实证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理论发现。文章揭示了大股东减持的内在机制,为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持股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市场上的减持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控制权私利的国际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控制权私利水平高于普通法系国家,也高于东亚的大部分国家.控制权私利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与资本债务比率显著正相关,公司规模和股权制衡机制对于控股股东掠夺控制权私利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作用并不明显,市场化指数并不能解释各地区控制权私利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6--2009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进行股份减持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和测度。经验证据表明管理层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时,第一大股东售出股票,通过股价上升阶段出售获利。同时从数据还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水平进行股票出售获利的水平更高,这与中国从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所造成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叶会  李善民 《财经研究》2011,(9):134-144
文章利用2006-2010年发生的大宗股权交易事件,对大股东获取控制权利益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大股东在所有权结构中的控制能力越强,能够获取的控制权利益水平就越高,但是与非控股大股东相比,处于控股地位的大股东更倾向于以私有收益的方式实现控制权利益;与非国有股东相比,国有性质的股东更倾向于以私有收益的方式实现控制权利益;较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有效抑制获取控制权私利行为,尤其是对控股大股东和国有性质股东获取私利行为的作用程度和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7.
股份制改组中片面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以及股票发行制度的行政审批和额度控制,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问题严重。特别是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后,控股股东控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本文研究了控制权转移后股权制衡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的关系,这将为我国今后的产权改革和投资者保护研究提供很好的经验证据。本文研究发现:(1)控制权转移后的董事变更比例、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比例和控股股东在目标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席位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正相关;(2)控制权转移后的第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呈明显的U型关系;(3)在股权制衡中,第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霍雨佳  孟俊婷 《时代经贸》2013,(20):158-158
大股东减持动机可分为即时性获利动机和长远性获利动机。掏空与支持是大股东为了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力向不同的利益转移行为,前者是大股东即时性获利行为,后者是大股东长远性获利行为。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支持行为是对称的,支持可能是为了将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也可能是为了以后进一步的掏空。  相似文献   

9.
大股东减持动机可分为即时性获利动机和长远性获利动机。掏空与支持是大股东为了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方向不同的利益转移行为,前者是大股东即时性获利行为,后者是大股东长远性获利行为。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支持行为是对称的,支持可能是为了将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也可能是为了以后进一步的掏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交易中控制权交易与小额股权交易在转让价格上的差异,对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进行定量分析表明,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约为17.4%左右,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根据控制权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这种控制权价值主要来自上市公司本身具有的壳价值。非流通股股权转让的溢价水平与转让比例、流通股比例、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与流通股规模、资产负债率、转让后的控股比例和每股现金量正相关;而流通股规模与控制权价值正相关,流通股比例和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与控制权价值溢价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股东控制所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我们通过一个严格的数学模型发现:由于大股东控制而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将导致企业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将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公司其他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公司的投资风险将会降低;相比于非生产性大股东的公司,生产性大股东的公司将会投资于更高风险项目。我们的研究对于认识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投资行为,以及通过如何改进股权结构.加强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控制权私利是近年兴起的公司金融研究新领域.由于控制权私利包含的控制者主观精神价值存在个体偏好差异,因而难以统一和量化.纵观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从间接的角度对控制权私利进行测度,包括大宗股权交易溢价法、投票权溢价法和特别处理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法三种.今后应在进一步完善控制权私利测度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丰富控制权私利如何影响公司价值和宏观金融(股票市场)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控制权与激励的冲突——兼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控制权配置与激励安排是组织治理中的两个重要工具,本文首先从组织中委托人私人收益角度分析委托人控制权与代理人激励之间可能的冲突,进而通过上市公司数据对这一冲突关系进行经验检验。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显著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与股权性质、公司成长速度相关。民营控股公司中的冲突程度显著弱于其他类型公司,国资委控股公司中的冲突显著强于其他类型公司;而公司成长速度越快,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冲突越强。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上市国有企业中股权激励效果不显著、甚至出现负效应的经验现象,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异象之一,股权溢价之谜自被提出之时就引起了金融经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研究人员试 图以不同的方式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来解释股权溢价之谜。本文将试图从古典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两个方面对理论学界对 股权溢价之谜的解释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蔡祥 《财经科学》2002,(5):48-51
本从管理所有权出发,围绕其与控制权利益以及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作认为,管理所有权的上升从价值的创造与分配两个方面影响着其自身和其他股东的利益。就整体的企业价值来说,管理股权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其所产生的激励效应与风险效应的综合作用。在分配方面,管理的持股所导致的控制力上升将使其在创造的企业价值剩余中获取更大的份额,但对于其他股东来说,一方面他们将分享一部分股权激励效应所产生的价值增值,另一方面,这种分享又为管理控制权利益的上升以及风险负效应所抵消。  相似文献   

16.
行业特征与控制权私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进一步改进国内相关研究中控制权私利的度量方法,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的行业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私利具有行业特征,且行业跨度越大,控制权私利的差异就越显著;(2)不同行业门类间控制权私利的显著性差异普遍存在,制造业次类间控制权私利的差异性不显著;(3)行业特征对控制权私利差异的解释度达到17.2%,且未受到其他非行业因素的影响;(4)在行业影响因素中,固定资产比重和行业垄断程度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与理论上的作用机理基本相符,但同发达国家的经验结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控制权收益驱动公司资本配置行为的理论阐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及其导致的控制权分配格局,文章从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两个方面,对形成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的资本配置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权收益水平与资本配置规模显著正相关;(2)控制权收益水平越高,则增加等量控制权收益所需的资本配置规模就越大;(3)较固定资产投资而言,通过股权并购方式取得控制权收益的代价较低,但控制性股东占有被并购公司控制权收益的比例也较低;(4)上市公司资本配置行为在形成控制权收益的同时并没有通过提高公司业绩而增加控制权的共享收益,资本配置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股东控制下的自利行为。  相似文献   

18.
我国股票市场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是否存在股权溢价一直是国内研究学者争论的问题.本文选取我国股票市场1991年到2008年的数据进行股权溢价的计算,并以基于消费的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考虑消费对股权风险溢价的影响,验证我国是否存在股权溢价,结果发现我国存在很高的风险溢价,而模型却不能对其进行解释,主要是消费和风险收益的相关性很低。通过对我国股权溢价的研究,提出研究风险溢价,对投资者和政府决策的意义重大.对投资者来说,关注分析股权溢价,能够作为合理分配资产进行投资的一种参考方式;对政府来说,监管股票市场需要首先了解股票市场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控股票市场,完善市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我国2007-2014年上市公司数据,以单一大股东控制公司与多个大股东控制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股权集中度与大股东制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左低右高的U型关系,单一大股东控制公司中隧道效应与利益趋同效应同时存在,但利益趋同效应占主导;(2)大股东存在对实际控制人有制衡作用,但制衡效果与实际控制人性质相关;(3)随着大股东之间持股差距的缩小,公司绩效会变差,大股东之间的分歧效应占主导.  相似文献   

20.
沉默的债权人与大股东的控制权升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成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纵观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仅仅局限于冲突的双方,即仅仅局限于股权融资的主体,而将企业资金来源的另一重要渠道的债务主体--债权人几乎完全置于一边了.与此同时,学术研究中通常认为债务融资对企业具有积极的治理效应,即利用债务融资降低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从而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为此,本文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并从理论上对其进行了证明,即在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护的条件下,债权人有可能保持沉默,坐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甚至与大股东合谋来共同侵占小股东的利益.笔者通过对模型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大股东与债权人的合谋行为不但侵占了小股东的利益,而且减少了企业的价值,降低了企业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甚至对其他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并最终减缓整个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以及导致整个金融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