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黄河下游引黄泥沙处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国安 《中国水利》2000,(10):32-32
经过40余年的引黄灌溉,历史上沿黄两岸留下的沙荒盐碱低洼地,通过引黄放淤改土大都变成了良田。两岸的洼地,也已沉沙基本利用完毕,现在沉沙征地已十分困难,但是每年从黄河引进泥沙仍超过1亿t。这已成为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引黄泥沙处理的主要途径 黄河下游均为无坝引水,由于黄河泥沙多而细,引水必然引沙。大量泥沙入渠,必须妥善处理,走综合处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1.选择合适的取水口位置 从黄河实测的含沙量沿水深分布来看,水面含沙量小而颗粒细,近河床含沙量大而颗粒粗,泥沙沿水深分布很不均匀。从各种粒径含沙量沿水深分布分析,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处理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黄河下游引黄泄漏中的泥沙主要采取放淤改土、改造低洼碱沙荒地,对黄河下游两岸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分析计算含沙量沿重线分布特点,探讨渠首防沙的作用,分析灌区泥沙淤积分布特性与泥沙处理利用的关系,分析计算引水引沙对黄河下游冲淤影响人渠泥沙的自理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田间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引黄泥沙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并依据地形、土壤、水沙资源条件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提出了4种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模式:多沙沉沙区减沙输沙模式、浑水灌溉区泥沙利用与动态调控模式、缺沙少沙盐碱区客沙改土利用模式、局部低洼盐碱区放淤改土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从广义角度系统研究、总结了黄河泥沙利用的方式和途径,认为其具有减沙作用的持久性、利用能力的波动性、时空分布的不均性、利用目的的辅助性和利用区域的局限性等特点。通过研究近期加固大堤、淤筑村台、淤填堤河串沟、供水引沙、放淤改土、砌体材料与建筑砂料等多种途径利用泥沙的潜力,提出了促进泥沙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6.
简要介绍了山东省引黄灌区工程现状,引黄泥沙在灌区平面上的分布比例及对环境的影响,对过去几十年处理与利用泥沙的主要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计算了处理泥沙的几种主要方式的综合费用,分析了引黄工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今后治理与利用泥沙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7.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预测,并利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黄河泥沙各类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国家投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泥沙资源化利用途径的优劣排序依次为淤堤河(串沟)、淤村台(坑塘、沙荒地)、小北干流放淤、修筑大堤及控导工程淤背;②对于从市场需求出发、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泥沙资源化利用途径的优劣排序依次为新型材料、防汛备防石、河道采沙及滩区建砖厂。  相似文献   

8.
孟彩玲 《山西水利》2004,20(2):31-32
就阳武河灌区多年引洪淤灌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为使引洪淤灌进一步得以完善和发展,针对性地对引洪淤灌灌区的规划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合理利用泥沙资源是实现黄河除害兴利的一项重要途径。近年来,黄河泥沙资源化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通过分析黄河泥沙资源化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泥沙的政策建议,对于促进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实现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为黄河泥沙资源化管理和治黄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应合 《治淮》1991,(3):12-13
菏泽地区位于鲁西南,黄河在本区长180公里,是山东省的上游,有9处引黄闸,设计引水能力410立方米每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自然坡降1/4000~1/10000,具有优越的引黄灌溉条件。在近几年春秋连续干  相似文献   

11.
在调研潘庄灌区引黄泥沙基本情况、分析邱集煤矿塌陷地4个危害的基础上.归纳了利用引黄泥沙复垦采煤塌陷地的五项措施,总结了项目实施取得的六点成效和启示,以期对其他地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山东省引黄灌区工程现状、引黄泥沙在灌区平面上的分布比例及对环境的影响,对过去几十年处理与利用泥沙的主要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计算了处理泥沙的几种主要方式的综合费用,分析了引黄工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今后治理与利用泥沙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3.
黄河作为德州市的主要客水资源,已成为保障该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多年来,德州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区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依赖黄河水,年供水达6000多万m~3,水利建设也主要围绕引黄作文章。自70年代初期先后兴建了李家岸、潘庄两处大型引黄灌区和韩刘、豆腐窝两处中型引黄灌区,共建成支渠以上渠道364条,总长度达1043km;各类配套建筑物2617座;总设计  相似文献   

14.
1 引黄泥沙状况 引黄泥沙在灌区内的淤积分布情况与灌区类型、沉沙条件、工程配套、管理水平以及水沙运用方式等关系密切。据邢家渡灌区多年测验资料,沉沙池淤积量约占引沙量的30%,灌区渠系淤积占25%,二级沉沙池15%,田间lO%,进入排碱沟及排水河道20%。就邢家渡灌区看,存在着从渠首到田间及排水河道淤积物逐渐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现有引黄涵闸90处,设计引水能力约4050m^3/s。水量统一调度以前,下游涵闸引水无节制,缺水断流现象经常发生。由于缺乏监管手段,每到用水高峰期,管理单位总要组成临时工作组巡回黄河两岸监督检查,限定闸门开启度,关闭部门闸门,但收效甚微。为解决实时引水信息监测问题,1998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李家岸引黄涵闸进行了远程自动化流量监测实验。通过对两件来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尽快开展涵闸流量率定和局部流态研究,低水位,小流量条件下仪器性能尚须进一步检验等下步试点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津县在引黄过程中,根据各干渠的实际条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泥沙处理方式。其中:王庄干渠上游采用加大支渠比降、降低支渠渠底高程的方法将泥沙引入农田,下游则采用建沉沙区的方法沉沙,通过轮流沉沙还能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宫家干渠是将泥沙尽可能地沉积于干渠内然后清淤,并将淤积的泥沙作为资源推向了土方市场。二者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山东引黄灌区,经几十年引水实践,总结出了引水防沙、渠道输沙减淤、沉沙池沉沙、渠、池清淤、浑水灌溉输沙入田等处理和利用泥沙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鲁北引黄沉沙工程现状和引黄泥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总结了适合鲁北自然特点的引黄沉沙方式,提出了几项减少对环境影响的措施或方法。对引黄的时间安排、引黄闸闸址的选择、泥沙的分配、沉沙池的还耕等诸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引黄泥沙对小开河灌区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开河引黄灌区浑水灌溉10年后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黄泥沙对土壤理化性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土壤颗粒组成发生明显变化,>0.25mm的中粗沙有所减少,0.05~0.25 mm的细沙明显减少,<0.05 mm的黏粒含量明显增加.引黄泥沙使土壤容重减小,土壤结构性与孔隙状况更趋合理.与清水灌溉相比较,土壤有机质、全P、速效N、速效K等含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土壤速效K含量明显提高;土壤全N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土壤速效P含量有一定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20.
梁济运河系近年来南四湖生态、生产引黄用水的主要补水河道,也是今后南水北调东线的干线输水通道。通过对梁济运河引黄河水补南四湖泥沙淤积的实验研究,根据实验资料,采用建立引黄水量与输沙量的模比系数的方法,分析了引黄泥沙自梁济运河入南四湖各要素的沿程变化情况及对南四湖的淤积影响,并与河道行洪泥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引黄泥沙对梁济运河中下游河槽及南四湖淤积影响甚微,远远小于河道行洪带来的淤积影响,该分析结论对于研究梁济运河及南四湖淤积,进行工程治理,以及今后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