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司发起人法律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荣 《经济问题》2001,(1):19-21
公司设立必须具备人,物,行为三方面的条件,公司发起人作为公司设立中的要件,对公司成立及未来良性运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法理的角度,对发起人的概念,法律资格,法律地位,法律责任进行了系统全面地探讨,从而肯定了发起人在公司组织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公司设立的法律责任现状 公司设立的法律责任是指参与公司设立的有关机构和人员在设立公司的过程中,对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公司的设立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主体包括设立公司的发起人、为公司设立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以及主管审批、登记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以,设立责任不仅指发起人的责任,还包括发起人以外的有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1.发起人的设立责任。设立中的公司是属于无权利能力的经济组织,其本身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发起人全体是设立中的公司的执行机关,代表设立中的公司执行设立事务。发起人设立行为就是设立中公司执行机关的行为,发起人对外代表设立中的公司执行设立事务所产生的权利或应承担的义务、责任,分两种情况,即分为公司成立的责任和公司不能成立时的责任。按照我国《公司法》第十章的有关规定,对发起人的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类型,本文的探讨以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论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行为,必须加强发起人的民事责任,即公司不能成立或发起人的过失使公司受损害时发起人对第三人或公司的民事责任.发起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定事由是公司不能成立、发起人的过失使公司利益受损害.发起人民事责任的形式是对设立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和费用负连带责任、对认股人已缴纳的股款负返还并加算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的连带责任、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4.
吴少波 《经济论坛》2006,(24):136-138
一、我国司法实践中认定股东资格的主要证据何为“股东”,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大陆法系的公司法典、商法典、民法典中都找不不到明确的答案,我国2006年1月1日实施的《公司法》中也没有对“股东”作出明确的法律定义。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分为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两种方式。原始取得是指投资人通过出资设立公司而取得股东资格。所谓继受取得是指在公司成立以后,对已经存在的公司股权依据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发生股权转移的情况下取得公司股东资格。包括通过股权转让获得原公司股东的…  相似文献   

5.
社团登记是对社团组织法律地位的确认,是必须履行的法定手续。任何组织的诞生,在完成必要的法律手续后,才能取得合法地位。至于社团的管理,既是社团行为规范的监督,也是对违法社团或社团违法行为的校正。本文试就社团登记与管理中的宽严问题作些粗浅分析。 宽登记、轻管理。宽登记是指对社团登记工作把关不严,成立社团的随意性较大。如(1)不按学科分类设立社会团体;(2)不按行业标准设立;(3)按部门设立;(4)强调上下对口设立;(5)看发起人的来头设立。结果导致社团盲目设置、重复交叉、过多过滥。  相似文献   

6.
传统公司(企业)法律制度认为,有限责任公司等法人实体的股东承担有限责任,而无限责任公司等非法人实体的股东承担无限责任。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机械地按照上述标准来决定股东应否承担有限责任,则无法有效地制裁某些股东利用企业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应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对传统理论进行修正,以有效保护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公司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市场主体组织与行为的基本准则,是调整公司在设立、组织、活动和解散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8.
范雨濛 《经济论坛》2006,(5):127-128
公司的设立制度在公司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司设立行为直接影响着日后公司运行的质量,但是我国的公司法中对于公司瑕疵设立的规定却不尽完善,对设立撤销制度有其固有的缺陷,我国公司法应该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建立公司设立无效制度,以弥补公司设立制度的不足,切实有效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一、公司瑕疵设立的立法模式及形成原因公司瑕疵设立是指发起人或其他参与公司设立活动的人在公司设立过程中,未能遵守法定的实体条件或程序条件而使公司设立行为存有瑕疵的公司设立活动。两大法系国家对于存有瑕疵的公司设立行为的处理迥然不同。英美…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合作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合作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规定的,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根据该款规定,合作企业的类型可概括为两种:一是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规定,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可称之为法人型合作企业;另一种是不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规定,依法成立非法人型经济实体的,可称之为非法人型合作企业。本文就这两种类型合作企业的财产责任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征求意见稿第二十条中规定,发起人因与第三人签订出资代垫协议,而后第三人又抽回代垫资金,且虚假出资的发起人不能承担补足出资责任的,第三人应当在代垫资金范围内对公司或者公司债权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从保护公司和债权人利益的角度,此种规定是合乎情理的,但从法理上分析,笼统的将两种有区别的法律关系归结成一种责任承担形式,其实稍有不妥。因此,应从分析法律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此条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所面临的法律主体资格不明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没有民事主体资格,不能以合法身份承接政府重大科研项目,也不能以联盟名义签订合同,其身份地位与其所承载的重要功能不相匹配。通过界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念,分析其法律现状和实践中所呈现的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法人、备案制等存在形态,提出赋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破除其承接政府服务职能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身份”不明问题等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合同,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协议,同时也是各方之间就交易行为进行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约定的一种证明。只要有合同,就必定会有合同利益。合同法律风险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签订履行合同可能产生的使企业合同利益遭受损失的那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合同订立之前的协商阶段乃至合同履行完毕之后的后义务阶段都可能存在。所以,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必然贯穿于合同签订、履行及事后救济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修订后的刑法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在总则部分专设一节规定了单位犯罪问题。这是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同单位犯罪作斗争的需要而作出的科学决定。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情况逐渐增多,且趋于严重。为此,立法机关在修订后的刑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  相似文献   

14.
杨行 《时代经贸》2012,(2):20-21
单位犯罪是一个独特的名词,于1997年在修订后的刑法中出现,但刑法中并未就其概念明确定义,一般理解为经过一定的程序设立或成立的一个组织或团体,包括法人组织和不具备法人资格(非法人)的组织的犯罪行为。而在具体的量刑处罚上,单位犯罪的量刑等级,要明显低于自然人的量刑等级。笔者认为,这不利于有效打击犯罪,只有对单位犯罪的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加重处罚,才能有效遏制犯罪、震慑犯罪。  相似文献   

15.
动态与信息     
社会团体从事经营活动的新规定为了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加强对社会团体从事经营活动的管理,民政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通知,就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的有关问题作了如下规定:一、开展经营活动的社会团体,必须具有社团法人资格。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不得开展经营活动。二、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可以投资设立企业法人,也可以设立非法人的经营机构,但不得以社团自身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社会团体从事经营活动,必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三、社会团体申请营业登记,其经营范围应与社团设立的宗旨相适应;申请企业法人登记,其经营范围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以2006—2012年间32个国家的公司—年度观测值为样本,研究了法律制度、文化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法律、文化和宗教信仰对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影响。在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强的国家,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低。在宗教信仰比例较高的国家,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也相对较低。从国家文化维度来看,个人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主义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也显著不同,国家文化维度中的个人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主义与投资者法律保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交互作用。宗教信仰与投资者法律保护对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也具有交互效应。上述结论在控制潜在内生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会计准则差异后仍然成立。  相似文献   

17.
为使行为服从理性或是某种必然性的统治,以摆脱任意或是偶然性的操控,人们对法律客观性的追求从未中断,他们将法律视同真理,认为法律是逻辑自足的体系理论,拥有完备的行为模式及解决各种纠纷的标准答案.然而,法律语言的隐喻性、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动态性、法官个性的不确定性等,却使法律客观性陷入了困境.法律本身是否具有客观性是法治命题能否在理论上成立的前提,人们在质疑法律客观性的同时,亦在为法律客观性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8.
胡建强 《经济论坛》2006,(2):132-133
一人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它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股东仅以自己的出资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也是一人公司区别于独资企业之处。一人公司有两种,一种是指公司的出资额或股份在设立时为单个股东所持有,另外一种是指公司设立时股东人数为复数,但在公司存续过程中,公司股东的全部出资或股份转让后归于一人。这两种情形下的一人公司分别被学者称为原生型一人公司(设立时的一人公司)和继发型一人公司(变更后的一人公司)。一、世界主要国家关于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目前,世界各国对一人公司所持…  相似文献   

19.
吴玉阁 《经济经纬》2005,2(3):150-153
现行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法人清算期间的法律地位的规定存在缺陷,没有有效地区分法人自愿解散与法人强制解散,导致立法相互矛盾与执法的不统一。在未来民法典中,应有效区分法人的自愿解散与强制解散,明确法人自愿解散进入清算期间仍具有法人人格;而法人强制解散进入清算期间,法人人格消灭,相当于非法人团体。同时需要进行相关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00,(8)
企业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服务性业务的经济组织。企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企业是专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服务性业务的社会组织。其他社会组织 ,如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不具备这一特征。2、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服务性业务 ,旨在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 ,并使投资者因此获得经济利益。其他社会组织不具备营利性的特征。3、企业是独立的经济组织 ,这表现在 :(1)企业必须依法登记注册 ,取得法律关系主体资格 ,以企业自身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