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后殖民时代的流散族群来说,文化身份不是一个本质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处在不断建构和再建构的动态的认同过程。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爱》就是一部描述20世纪美国非裔流散群体,尤其是女性流散群体身份的迷失与建构的小说。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来看,以小说中的黑人女性L为代表的流散主体在流散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要面对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多重压迫下,以L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只有固守民族文化,捍卫女性独立,才能完成对流散身份的建构,从而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相似文献   

2.
奴隶制结束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下,非洲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边缘化,非裔美国人面临种种身份困境.如何重建美国黑人文化身份也成了非裔美国作家莫里森关注的重点.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身份认同、 文化霸权、 民族文化主义等术语分析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文化身份困境,反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弘扬黑人民族传统文化是非洲民族文化的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3.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体现了她对创伤与身份问题鞭辟入里的思考.本文拟从小说女主人公们所遭受的创伤为切入点,分析小说的女主人公们疗治创伤、重塑自我身份和实现文化认同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4.
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犹太人特有的文化和身份。文章从解析犹太文化入手,分析其历史、宗教和思维方式与犹太作家笔下人物身份认同的关联,揭示人物身份认同的三个阶段:身份坚守、身份迷失和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嫁妆作为人类社会的调解与控制机制之一,有着多重社会和文化意义。通过追溯苗族嫁妆的历史变迁,解读嫁妆类型所折射出的丰富的文化象征意涵,可以看出嫁妆对于女性的流动与身份建构及在新家庭地位确立和自我认同的建构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喜波 《理论观察》2010,(5):141-142
美国族裔文学中的主人公姓名缺失现象很少有人涉猎,探究其缺失的原因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处在主流文化下的边缘群体如何寻找自我的身份和归属感,导致姓名缺失的原因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一、对边缘与弱势地位的无能为力;二、对身份的认同和归属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辜志强 《老区建设》2007,(10):15-16
城市认同是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文化心理问题.本文描述了农民工身份转换的现实状况、从转型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认同缺失及其社会原因,建议农民工提高素养,培养城市认同,完成社会身份的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法)米歇尔·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分析了高校规训效应和大学生的应对反应,论述了群体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冲突、自我认知与话语理解的偏差、群体包容和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校园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传记电影《摔跤吧,爸爸》 及《沙漠之花》 中关于女性身份认同这一问题进行比较,对比不同文化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身份的构建,以女性主义角度为出发点,从传记电影叙事、 印非传统文化、 女性意识觉醒三个方面分析比较这两部影片.希望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两部典型的传记电影,能使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女性加入到女性解放的队伍中去,使更多的女性摆脱身体和精神的枷锁.  相似文献   

10.
身份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自我、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综合研究认同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认同二维矩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身份认同的三个层面:自我认同、角色认同和归类认同。  相似文献   

11.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接骨师之女》中的"失语"和"文化认同"问题,在异质文化下第三世界女性从"失语"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自我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种文化逐步达到融合。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书写多集中于"边缘人".遭遇文化冲击和碰撞的困境.相对于主流社会而言,华裔群体尤其是华裔女性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发展等方面一向处于弱势,理所当然地成为"边缘人".作为"他者文化"的一个群体,无论是早期的华裔女性文学还是新移民女性文学,她们的跨文化书写不仅是一种社会阶层对美国社会文化身份的寻求,更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贺静  李兴军  王玉玺 《理论观察》2023,(11):142-148
身份认同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和高校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法获取数据,着重分析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认同特征及其与形象认知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认同呈现差异性与积极姿态,个体认同、角色认同及阶层认同等维度趋于中庸型认同,情感认同维度偏好进取型认同;形象认知与自我认同整体上呈现弱关联,不过,高校和大学生形象认知与个体认同呈现较强关联,中庸式形象认知形塑平凡认同,高阶式形象认知形塑精英认同。这些结果表明,在个体化转向语境下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可能被高估或社会放大,他们认同平凡生命姿态,却也向高阶认同暗自奋进,营造高校和大学生高阶形象是强化积极型身份认同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英里森以她卓越的文学成就将非裔女性的作品推向了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的前沿.语言作为莫里森作品的特色之一,给予我们无限的启示.莫里森通过作品清晰并深刻地表达了她对语言的态度,即语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证据和动力,她也一直为了让黑人语言重获生机而努力奋斗着.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出版的《呼唤》是考林.麦卡洛近年来最为轰动的一部家世小说。本文探讨了玉女性自我认同从困惑到成熟的心路历程。玉是中英混血儿,从小就体会到性别和种族的歧视和压迫。在小说中,她的自我认同始于被文化同化的象征界。在象征认同过程中,玉的女性自主意识逐渐觉醒,追求实现完整自我人格。玉执着地追求死亡以达到真实界,选择以死来实现自己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晚安,妈妈》 《心之罪》 《海蒂编年史》 是美国戏剧重要作品,作品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 自我意识、 自我身份的深刻剖析,揭示出女性只有拥有自主意识,才能获得自我身份,才能改善生存境遇,才能不依附于男人,真正地拥有一切.《晚安,妈妈》 在时间、 地点及行动上均遵循戏剧创作上的"三一律"原则,《心之罪》 中使用表现主义手法,《海蒂编年史》 使用人生片段展览方式,分别获得艺术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法)米歇尔·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分析了高校规训效应和大学生的应对反应,论述了群体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冲突、自我认知与话语理解的偏差、群体包容和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校园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解读巴拉克·奥巴马的自传,以奥巴马为个例来透视其文化身份的嬗变,认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主体很可能产生一种分裂的文化身份认同,引起急切的身份焦虑,造成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多元文化背景使奥巴马在逐渐理解和包容中,建立其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艾丽丝·门罗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女性心中的呐喊,其作品聚焦女性的命运,将女性所面临的困境、挣扎、渴望和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其代表作品《逃离》中,门罗用质朴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女主人公卡拉的遭遇,揭示了女性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对自我身份的无比困惑。女性通过女性自我身份意识的萌芽、探寻、确立,完成了女性自我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随着英语专业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材所选的课文也逐渐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不仅有主流作家的作品,也出现了黑人文学、华裔文学和印第安文学等少数裔作家的文章.少数裔作家有着与白人主流作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再加上他(她)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因此其提供的知识是丰富多维的.从美国非主流文化的角度来思考英语专业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扩展知识面,全面地掌握美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