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6,(20):168-171
桐树沟金矿赋存于中泥盆统牛耳川组及大枫沟组构造破碎带中,矿体受区域大断裂及其次级构造控制,呈脉状产出,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铁方解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本文根据对矿体赋矿层位及岩石、构造条件、化探异常分布规律、矿化蚀变类型等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桐树沟金矿属构造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造破碎带内石英脉是主要赋矿岩石,区域构造及其次级构造是控矿主导因素,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和规模,化探异常的分布显示了矿化在地表的范围,矿化蚀变特征提供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德化县下尖铜、金矿位于东南沿海火山活动带寿宁—华安火山基底隆起带中段东侧。铜、金矿赋存于上侏罗统南园组第三段酸性火山碎屑岩中,主要受祭坑—淳湖北西向断裂控制。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褐铁矿)化、绢英岩化等。目前已发现2条铜、金矿体,矿体呈脉状、长透镜状,长200~500 m,厚1.2~3.5m m,走向310~335°,倾向北东,倾角75°~85°,矿石品位:Cu 0.35%~1.12%;Au0.19~14.67 g/t。矿石主要为黄铁矿化石英脉型、绢云母化黄铁(褐铁)矿化硅化蚀变岩型。初步研究表明该铜、金矿为与晚侏罗世火山作用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铜、金矿。找矿标志主要有:古采坑、黄铁矿化、次生石英岩(石英脉)、缓倾角断裂、铜、金化探异常(土壤或重砂)等。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7,(25):182-187
秦州区猪波沟金矿分属北秦岭柴家庄-庞家河金及多金属成矿带和中秦岭李坝金成矿带,区内岩浆活动频繁,热液蚀变强烈,容矿、导矿构造发育。本文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整理勘查区的地质特征,认为猪波沟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古生代丹凤群泥盆纪舒家坝组和附近的侵入岩体,成矿的热动力来自于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加之地下水的参与,成矿作用以交代和充填两种成矿作用共存,以交代作用为主。故此,认为该矿床具有复合热液型矿床特征。勘查区出露的下古生界丹凤群大草坝组、黑湾里组中的绿泥绢云石英片岩及绢云母石英片岩和泥盆纪舒家坝组第一性段第二、三、四岩性层中的粉砂质板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是找金的有利岩相、岩性标志;北东向断层破碎带以及断裂旁侧与其平行的分支的次级断裂的膨大部位、断裂交汇部位是金银矿的储矿空间;黄铁矿化、黄铜矿化与硅化共同发育的地段是矿体主要赋存的地段;近南北向展布的石英脉与金矿化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企业技术开发》2015,(7):48-51
通过对矿区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在深部控制了萤石矿体的规模、产状、形态和空间位置。矿区萤石矿体主要产于F2构造破碎带内,矿体形态、产状受断裂构造所控制。矿石类型主要有萤石型、石英—萤石型、角砾岩—萤石型,多呈网脉状、角砾状、块状矿石构造。文章根据矿体产出特点及围岩蚀变特征,结合国内类似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  相似文献   

5.
玲珑金矿田面积近70平方公里,矿田内矿脉以石英脉为主,大小金矿脉数百条,成群、成带状有规律的展布,石英脉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走向以北东为主,其次为北东东和北北东。经多年来的开采和勘探,斑杂状成矿模式是继玲珑金矿石英脉型主要成矿模式之后新的突破,为玲珑金矿中段服务年限的增加势必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构造石英脉型矿脉在自身成矿的同时,为斑杂状矿脉矿体的形成和矿化富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赣南地区是赣南成矿区(带)中重要多金属矿产聚集地,已探明黑钨矿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区内主要矿化元素为W、Sn、Pb、Zn、Ag、Au、Nb、Ta、Mn等。主要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钨矿,斑岩型、层间隐爆裂隙带型锡矿,隐爆角砾岩型铜矿,形成了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钨锡多金属成矿系列。文章分析了赣南成矿区地质特点,并对多金属成矿区找矿方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石英是各类矿床中普遍出现的脉石矿物,同时也是重要的造岩矿物和金的载体。石英的形态、微形貌、结构、化学成分及各种物性中赋有大量金矿化成因信息。本文研究了金矿床中石英的标型特征,指出了石英的标型特征在地质找矿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萝北-嘉荫成矿带是我国比较重要的金成矿带,该成矿带上分布有团结沟特大型斑岩型金矿以及杜家河等中、小型金矿床和矿化点,其中绝大部分严格受控于近SN向的乌拉嘎-嘉荫河深断裂带。斑岩型金矿矿体主要产于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区,而破碎带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矿体则平行于主断裂呈雁行状排列或密集平行斜列。对矿床产出地质背景的分析认为,区域内的花岗岩体、花岗斑岩体、斜长花岗斑岩体为寻找斑岩型金矿的首选靶区;而横道河子和杜家河上游为寻找破碎带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清原县下大堡金矿主要为控矿构造,下大堡金矿即赋存于F1、F2、F3三条北西向断裂中。北西向断裂具多期活动的特点,早期为张性断裂,充填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煌斑岩等脉岩;晚期为压扭性。延走向及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平面展布上具膨缩,及分叉现象。断裂规模一般长在50~400m,最长达1150m(F1断裂),宽一般十几厘米至1.5m,倾角40~75°,断裂一般由两条边界明显的断面控制着上下盘的界线及其间的矿化体,断裂带内发育有断层泥、蚀变岩及黄铁矿化硅质脉。北西向断裂多呈斜列式平行展布,断裂带内金矿化较好,为本区主要的导矿和储矿构造。  相似文献   

10.
辽东五龙金矿床以石英脉型为主,蚀变花岗斑岩型为辅的大型金矿床,金矿体呈脉状产出于大面积混合花岗岩、混合花岗片麻岩中,矿床严格受Ⅰ、Ⅱ、Ⅲ花岗斑岩脉带控制,矿体定位于近南北、北西向压扭性断裂中,与细粒闪长岩伴生。文章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多年野外地质找矿实践和矿山生产实际,系统总结了矿区断裂构造控矿规律,确定了找矿标志,对下一步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瑞 《价值工程》2013,(35):322-323
海南省儋州市走兵岭多金属矿,是受北东和北北西向两组断裂控制的石英脉型金矿床。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区Au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的分析研究,为该矿床或同类矿床的找矿提供一定线索。  相似文献   

12.
半坑萤石矿位于南岭东段成矿带,萤石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团块状赋存于侏罗纪中世花岗岩体(J2γ5^2-3)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与围岩界线较清楚,为典型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矿区构造简单,主要为断裂构造,北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形成的“X”型构造,断裂性质多样并具多期次变形的特征。断裂构造为成矿元素的迁移通道和沉淀与富集的空间,是矿区主要的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8,(3):184-186
浙江省石平川钼矿位于浙江东南沿海火山活动带。通过研究表明石平川钼矿应为典型的石英脉型钼矿,该区含矿断裂构造以北西向为主,其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等。断裂的这些产出样式是受到区域应力场控制的结果。石平川火山穹窿的环状断裂发育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空间延伸远,常由数条平行断裂组成长几百米~上千米,宽几十米的裂隙带,这些构造裂隙是石平川矿区主要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了红岭石英脉型钨矿床的地质特征,探讨了钨矿化的富集规律,认为钨的成矿作用严格受区域南北向构造所制约,构成一个地层、构造、岩浆、矿田"四位一体"的南北向成矿带,石英脉型钨矿床具较明显的"五层楼"式形态分带规律。  相似文献   

15.
五道沟金矿区内构造形迹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在北东向断裂构造破碎带及热液交代和挤压作用下,使阎王殿组地层形成片理化带、剪切带、小褶曲和小揉皱现象,为金矿体的形成提供有利的空间;闪长岩脉的侵入,为金矿化的进一步富集提供了热源,并使硅化、褐铁矿化砂质板岩和细粒闪长岩中的高含量Au元素经过活化、迁移,使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成矿;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阎王殿组地层中。  相似文献   

16.
小秦岭矿脉主要由石英脉组成,局部为糜棱岩及少量碎裂岩和蚀变岩等,它们相间出现,而蚀变岩多出现于矿脉厚度方向的上、下盘。各矿脉或同一矿脉的不同地段的组成均不尽相同,含脉率有所差异,深部往往高于地表。一般来说,具有工业意义的矿脉中含矿率高者,其含脉率也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17.
姜坑铅锌多金属矿属于武夷成矿带的一部分,区内的含矿地层主要位于中生界三叠系溪口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及中酸性陆相火山岩建造。矿区内NS向及EW向构造发育,所发现的主矿体均受控于NS向断裂,呈脉状或复脉状产于构造破碎带中,属构造控矿热液蚀变硫化物型。文章在综合研究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矿床成矿规律,指出找矿标志及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6,(7):196-197
甘肃宕昌县下坪头锑矿床位于甘肃省宕昌县,处甘肃厂坝-代家庄铅锌金银成矿带中部。该成矿带内已发现有著名的代家庄铅锌矿、厂坝铅锌矿、崖湾锑矿等蚀变岩型铅锌锑矿,是一中低温热液破碎带蚀变岩型锑矿床。矿体赋存于泥盆系鱼池坝组泥灰岩夹灰岩及粉砂质灰质板岩中,北西-南东向逆断裂控制了矿体的产出,印支期酸性岩浆活动及华力西期小儿山超基性岩与成矿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该区地质特征及矿床特征分析,提出了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河北省平泉县杨家店金矿区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地质因素,矿化作用,远景评价,为下一步地质找矿提供依据。杨家店金矿化成因,属典型的热液充填交代型金矿,即沿断裂破碎带,成矿热液运移充填交代蚀变形成。  相似文献   

20.
兰坪县大村头铁矿区位于池江与澜沧江断裂之间,矿区出露地层有:下第三系果朗组、云龙组;上白垩统虎头寺组、南新组,下白垩统景星组;上侏罗统坝注路组,中侏罗统花开左组等地层。断裂构造发育,断裂构造具容矿又控矿,矿(化)体基本赋存构造破碎带中,矿化标志主要为褐铁矿,构造规模与破碎带成矿成正比,与地层岩性关系不大,矿区内的破碎带是寻找铅锌矿、铜、铁、汞、金主要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