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建构主义的集大成之作.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外第三种主流学派范式,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本文指出了温特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认为这样的分类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相似文献   

2.
以《国际组织》与《国际研究季刊》两家代表性学刊在1997~2006年期间刊发的论文为考察文本,作者将这些文本纳入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个理论范式之中,以其为线索剖析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进展,分别表现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了改进并得到了一定发展,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领域和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得到了丰富和延展。作者通过分析认为,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进展的特点表现为:不同知识传统出现彼此深化与融合、国际关系分析层次重新回落、理性选择方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李彦伟 《魅力中国》2009,(24):15-16
在当今国际关系理论晃,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是两大主流理论。然而,现实主义看起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建构主义的质疑和挑战。本文主要尝试着从本体论方面对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建构主义原则上可以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实体理论相融合,建构主义试图在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因此它与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并非截然对立,这就为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而成的现实建构主义有两个核心假设:一是国际政治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二是国际政治无法超越权力政治。因而,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探讨权力的多种形式及其在建构国际政治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实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的权力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建构主义原则上可以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实体理论相融合,建构主义试图在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因此它与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并非截然对立,这就为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而成的现实建构主义有两个核心假设:一是国际政治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二是国际政治无法超越权力政治。因而,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探讨权力的多种形式及其在建构国际政治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考察和评估现实主义理论内部诸分支之间的争论是国际学术界最近的理论动向,不少批评者在对各分支之间的概念、假定、结论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认为,现实主义已经成为一个趋于退化和衰败的理论范式。近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著述很多,比较有影响的辩论主要有:围绕瓦斯克斯(JohnVasquez) 1 997年发表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上的《现实主义范式及其退化与进化的研究纲领》一文,包括沃尔兹在内的几位现实主义者做出了回应;勒格罗(Jef freyW .Legro)和莫拉弗茨克(AndrewMoravcsik) 1 999年在《国际安全》提出了《还有人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在学理上的革命,正是发端于对这一概念的质疑,其标志是温特1 992年在《国际组织》上发表的文章:“An archyiswhatstatesmakeofit:thesocialconstructionofpowerpolitics”。由于题目点明了作者的观点,如何在汉语中准确表达就成了关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借用量子力学提出了两点回应:其一,社会建构主义所发展的历史情境是一个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都不适用,而由社会建构主义所加以统合的国际关系历史背景;其二,社会建构主义的国家概念涉及了丰富的情感成分,不可能不与思想认知互动而径自抽象且稳定地存在。从这两点,作者推论出社会建构主义与民主和平论的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9.
由于9·11事件之后,反对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核心议题之一。文章以温特在《国际政治中的社会理论》一书中阐释的建构主义作为基本的理论框架,来探讨这个主题。认为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文化事件是文化构建的结果。由于可能会构建出反人类文明的共同文化,恐怖主义具有巨大的危害。我们必须构建公正的国际秩序,以合作、对话、平等协商的方式来消除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理论的行动者-结构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 ,一批新锐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借鉴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之光 ,把行动者与结构的关系纳入到国际关系理论中来 ,一方面把矛头对准主流理论对行动者 -结构关系的功能主义理解 ;另一方面 ,在非主流理论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形成了建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葛兰西主义等理论视角。虽然这种争论还没有也很难有一个最后的结论 ,但这种争论有助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利用现有的理论文献对这种争论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 ,并对我们理解世纪之交的国际政治理论新变化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1.
亚历山大·温特体系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身份理论至今仍然是国际关系理论界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身份理论,但是温特的身份理论在概念运用的合理性和逻辑推演的自洽性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困境。作者将温特的身份理论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背景中予以考察,结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内身份研究的相关成果,指出温特理论建构中的结构主义和认知主义本体倾向是造成其理论存在概念与逻辑困境的根源。同时,在比较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了温特将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个体导向社会身份普遍化的错误做法,尝试提出与个体导向社会身份相对应的关系导向社会身份的概念。关系导向的社会身份概念有助于克服温特身份理论的结构主义、认知主义本体倾向,恢复社会身份的情感意义和行为体的情感施动性,为推进建构主义身份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更为开阔和包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80年代 ,各种非主流国际政治思潮汇成一场针对新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批判风暴” ,挫伤了新现实主义的锋芒 ,使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为90年代建构主义的兴起准备了必要的前提。在这次“批判风暴”中 ,作为批判阵营内主力军之一的“批判社会理论” ,深受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霍克海姆的“传统理论”启发了考克斯提出“问题解决理论” ;哈贝马斯的“旨趣学说”被阿希利用来批评新现实主义 ;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还促成了林克莱特“道德实践理性”革命主义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朝核问题的演变牵动着朝鲜半岛局势的安全走向,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国际政治理论对朝核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读,积极互动和增加共识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欧洲的国际关系理论传统既包括现实主义范式,也包括基督教思想、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现实主义原则在西欧大陆已经遭到直接、深入和根本性的质疑,这有利于多元主义、欧洲新制度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融合。而现在的美国政府更青睐单边主义、反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欧洲的思想文化潮流不仅对美国的新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了批判,而且有利于推进全球治理体制的建立。全球和地区治理中的多边主义有两种:威斯特伐利亚范式内的国际多边合作和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行为体参与的“超越国家的治理”,后者对权力与主权概念提出了质疑。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欧洲的和平统一是具有历史和哲学意义的事件,二者越来越多地承担着作为全球治理主要行为体的政治和经济责任。在这一背景之下,中欧国际关系学者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密切和深入,这有助于促进双方新多边主义的研究议程,构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共同知识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与外交政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虽然肯尼思·沃尔兹一再阐述国际政治理论不是外交政策理论 ,但就宽泛的意义而言 ,新现实主义还是有自己的外交政策理论。自由主义则从国内行为体在利益上的讨价还价来理解国家的对外政策。不过 ,主流理论的理性主义视角遭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挑战。建构主义从国际体系的观念分配入手 ,把国家和国际体系的互动结合起来 ,用国际和国内体系的规范和认同概念来考察国家的对外政策。外交政策分析的范式转换为我们认识国家的对外政策提供了新的路径 ,也对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具有一定的学理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出现了合流的趋势。作者认为,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物质主义+结构取向",而建构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观念主义+过程取向"。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梳理,作者发现这些文本中包含大量的相互融通和交叉的内涵,而两大学派相互融合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政治哲学中汲取灵感。现实主义的哲学思维来源是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而建构主义的哲学思维来源是康德,对康德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发展的黑格尔处在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对黑格尔思想进行继承的两条路径对两大学派合流后的发展有重要启示。"黑格尔-马克思-哈贝马斯路径"可以对现实建构主义的发展有所启发,而"黑格尔-尼采-福柯路径"则可对建构现实主义的发展有所启发。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规则性文化、社会化和认同,而建构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关系性权力、规训和他者。尽管这两个新发展的理论都基于西方的哲学传统,但是它们与中国外交的一些传统和特征有相似之处,并可能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某种支撑。  相似文献   

17.
卢泽无 《黑河学刊》2012,(10):66-67
《世界政治中的反美主义》是著名政治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彼得.J.卡赞斯坦和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O.基欧汉这两位研究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权威性人物合作的一本巨著。全书针对"谁在反对美国?"和"为什么反对美国?"这两个看似浅显,却有其深层次原因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总结,这对研究反美主义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论集萃     
现实主义的道德困境  石斌 :《“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 ,载《欧洲》 ,2 0 0 2年第 1期。现实主义理论的非道德特征经常被夸大或误读 ,其实现实主义者本质上都不乏基本的道德关注 ,只是伦理立场的支点和道德诉求的对象与其他传统有所不同。然而片面的人性论和僵化的国际社会观与复杂多变的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 ,“非道德”的学理立场与人和社会的基本道德需求之间的冲突 ,使其陷入逻辑与现实的双重困境。国际政治思考之所谓“价值中立”的企图 ,在理论上是徒劳的 ,在现实中是虚幻的。现实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自国际政治领域出现社会学转向以来 ,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 ,文化内容最为丰富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当属社会建构主义。但建构主义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化理论 ,也仍然未能贯通作为共有知识的文化这一意义网络系统。要构建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 ,需要借鉴建构主义 ,但也需要超越建构主义。首先要厘清的是文化理论不可或缺的三个概念 ,即文化结构、文化单位和文化力。其中 ,文化力的概念尤为重要 ,因为它促成私有知识上升为共有知识 ,编织了体系层次的意义网络 ,也推动了现有文化内容的变革和更新  相似文献   

20.
张辉 《理论观察》2011,(3):26-27
马克思是西方建构主义思潮的奠基人,其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点,对学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分支都从认识论层面借鉴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对国家与国际体系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与阐释,从而带来了各自理论上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