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河南省G镇互助养老模式发展迅速,现已有"政府主导型互助养老""精英带动型互助养老""合租型互助养老"等多种类型,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G镇农村互助养老也面临着资金来源单一、覆盖范围狭窄、互助内容简单、互助养老的认可度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互助养老的覆盖率,完善互助内容,培育互助养老文化,从而更有力地推进农村互助养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日益严峻,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种养老模式不断涌现。然而在民间,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和现实的养老与老年人再婚困境的影响下,同居式养老得以流行。同居式养老具有民间性、协议性、互利性、不稳定性等基本特征,其本质是一种雇佣法律关系。同居式养老既有现实合理性,也有一定的风险和缺陷。这些风险和缺陷是可以通过司法的和社会的力量加以规范和化解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我国目前较为棘手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等方式,对河北省贫困山区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河北省贫困山区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如何保障河北省贫困山区农村老人的利益,解决养老上遇到的问题,使得老人能够安享晚年,从大力发展山区经济、不断完善政策制度、积极倡导"孝道"文化、改善山区养老服务、鼓励"医养结合"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尊老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作为中国家庭养老主要的文化价值理念,尊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积极的社会功用.由于受到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自由平等思想传播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尊老文化受到挑战,如何构建和谐的养老文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区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示,中国现有60岁以上的人口近1.4亿,占总人口数的10.2%,出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作用,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发展很快,预计今后50年内,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并踏上了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列车,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汹涌澎湃的白发浪潮,社区养老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重要形式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引起各界的关注。一、传统养老方式受到挑战1.家庭养老…  相似文献   

6.
人口问题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养老问题是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我国已不可避免地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问题能不能很好解决,势必影响人们的计划生育观念,影响新形势下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杨宝玉 《黑河学刊》2013,(12):183-184
我国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养老模式中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未来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模式。但现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还需要政府、社区和社会等多方的参与合作来逐步完善社区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口养老保障的现状和养老的投入、观念与期望等问题进行调研,在对我市农村人口养老保障的基本现状和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与缺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障制度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倡导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老年人口的福利问题,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文章对我国农村现行的几种养老模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我国已加速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群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而"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多年持续,家庭逐步小型化的发展,使得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日益弱化,独居、空巢、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不断增多,社会化养老已是大势所趋,除却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互助养老等形式外,机构养老已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转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更为迫切。为了解省会养老机构特别是民营养老  相似文献   

11.
王磊 《魅力中国》2014,(21):33-33
随着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不再适应我国快速老龄化的现状。社区在养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许多老年人的优先选择。但是随着长期的实践发展,社区养老存在的资金来源单一,政府财政压力大、社区养老管理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日渐凸显。为此笔者从资金渠道、社区自身管理、从业人员素质和法规政策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老龄人口呈现的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以金东方CCRC3+1养老模式为例,对其进行积极探索,以期创新模式,突破“中国式养老”难题。  相似文献   

13.
林源 《改革与战略》2010,26(12):149-152
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不少人士认为,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这种观点尤其在新农保制度开始启动后得到了支持。文章通过从农村家庭养老的历史变迁、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及新农保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家庭养老仍是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主体,并提出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完善农村家庭养老法律制度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等完善家庭养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养老问题是关系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模式有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近年来,虽然我国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文章借鉴了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社会养老模式的优化与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老龄化进程持续加速的背景下,人们由传统的养老方式逐步转向社会养老,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护理员作为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我国养老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面临职业认同难题,不仅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造成影响,也阻碍了养老护理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通过对湖北Y福利院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感现状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养老护理员这一群体的需求和问题,并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其提供服务,达到增加职业认同感、稳定护理员队伍的目的,促使我国养老服务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人口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大、老年人口呈现高龄化和空巢化背景下,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核心化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我国农村中年农民的养老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并随之对养老方式产生影响。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发现,在保留对子女的依赖性的同时,农村中年居民的养老独立意识显著增强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意识;持有不同养老观念的农村中年居民对其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不同,农村居民的养老独立性越高、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的意识越强,对社会化养老的认同感越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化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已不在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需要,由此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紧迫。在对农村现存的各种养老保障模式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之上,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模式应向"1+1+5"的复合型模式转型,形成一种内源式生长、逐步向外扩展的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同时提出做好转型工作的相关配套措施并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之一,以孝道为核心的孝文化在保障家庭养老、促进社会稳定、规范社会道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文化教育的忽视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都促使孝文化弱化,导致其养老保障功能的缺失。因此,为解决养老问题,必须回归孝文化,重塑家庭养老。主要通过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孝道教育;建立完善养老法律制度;集结各方力量共担养老等方式来完善家庭养老。  相似文献   

19.
正据统计,2012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3%,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均高于国际老龄化率的标准线,同时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首次下降。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创新养老模式,加快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科学解决"老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在城市社区里,由于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存在差异,教育背景也不尽相同,不同老年人所选择的文化养老形式存在显著不同。本文通过走访宿迁市宿城区永阳社区、幸福社区、康颐孝德园九如城康养中心以及宿迁市老年大学等地,在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探究文化水平差异对城市社区文化养老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