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尝试在"金融——实体经济"内生性框架下重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努力渐成潮流和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内生性金融周期变量的宏观经济模型,为分析金融周期、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二是金融周期波动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三是包含金融稳定因素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在正常时期维护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双稳定",而且能在压力时期显著降低金融波动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冲击。  相似文献   

2.
朱太辉  黄海晶 《金融研究》2018,462(12):55-71
本文在国内外金融周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中国金融周期的实证方法。根据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制度特征和发展实践,选择广义信贷、广义信贷/GDP以及房地产价格作为金融周期的构建指标以及具体的代理指标,在实证方法上对识别周期的转折点法和带通滤波法的参数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提高了中国金融周期实证研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1998年一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的数据,对中国的金融周期进行了实证分析和交叉检验。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短周期与国家金融调控政策导向高度吻合,与经济短周期峰谷交错。金融中周期的持续时间和波动幅度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反映出中国主动的金融调控政策在调控经济周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降低了中国金融体系的中长期波动。  相似文献   

3.
彭文生 《新金融》2015,(3):4-10
我们应该从金融周期而不是一般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待近期经济和市场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未来的走势。金融周期强调货币信用和房地产价格的相互作用,形成加速器影响,导致与一般经济周期不同的规律,其时间跨度可能超过经济周期的时间跨度,导致的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幅度也会较大。中国已经开始进入金融周期的下半场,大宗商品、房地产将大概率出现调整,经济增长率面临下行压力,在"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的政策组合下,只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利率将会下降。未来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将使实体经济较长时间疲弱,总体储蓄相对于实体投资增加,将提高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对资本市场有利,但提升金融资产估值最终仍需靠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结构改善来加以支撑。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使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充分意识到,宏观审慎监管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日本作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代表,为应对巨额银行坏账,从2002年开始实施金融再生计划,并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成功注入金融监管中,金融体系稳健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以2003年为分界点,检验了日本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关联性的前后变化。结果表明,日本向宏观审慎监管过渡后,信贷周期存在阶段性逆经济周期现象,即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抑制了信贷顺周期性,阻止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向实体经济的转移。日本宏观审慎监管实践对于中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顺周期效应是指主要的金融变量如信贷、利差、贷款损失等与实体经济变量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共同运动。并以正反馈方式加剧经济周期波动现象。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就与这些顺周期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保险资金来源与运用两方面探讨了我国保险投资顺周期效应形成机制。监管当局应研究出台逆周期监管政策以削弱保险投资顺周期影响,稳定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一个综合反映金融周期因素的金融周期指数,通过扩展型IS曲线模型和扩展型货币政策规则模型,将金融周期指数分别纳入其中进行实证检验,探究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周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显著影响,即金融周期波动确实已成为经济周期调整的重要来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应考虑将金融稳定框架纳入货币政策决策,并考虑管理金融周期的时机和工具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7.
三个周期(信贷周期、资产价格周期和金融监管周期)的同周期性是绝大部分金融危机背后共同存在的基本机制。解决三个周期的同周期性问题是未来中国宏观货币金融稳定框架的核心,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宏观调控体系应该把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的稳定、资产价格稳定与商品、服务价格的稳定同时纳入目标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8.
准确把握金融周期的规律,对发现金融冲击、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衡量金融风险累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波分析解决了传统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中存在的时域和频域局部化矛盾问题,能够同步分析金融周期的时—频特征。通过对新增贷款、货币供应量(M1)、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和GDP增速进行小波功率谱分析,得出了中国金融周期的基本特点,以及和经济周期的基本关系。尽管当前正处于经济和货币供应量新一轮周期起始的重叠期,但金融周期的频率远比经济周期低,且多项金融指标周期的功率谱幅度均未达到峰值,表明总体上中国仍处于第一个金融周期,金融市场的基本面仍是好的。小波相干性分析结果表明,宏观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金融周期起到了良好的调控作用,调控操作具有周期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金融冲击成为引起经济频繁波动的重要因素,金融市场自身的周期波动对实体经济运行也产生了显著的周期效应.在此背景下,从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出发来研究金融周期波动和金融危机形成的内在机制的金融周期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一个新兴热点领域.因此,本文试图系统性地研究金融周期,首先,文章梳理了金融周期理论文献的发展脉络,探讨了金融周期波动的两种主要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描述了我国当前金融运行特点,进一步研究了我国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后金融市场所表现的主要特征,最后根据金融周期的特征提出了货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很早就注意到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强化经济周期过程中的作用,围绕"银行信贷波动是否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信贷恐慌和金融危机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等核心问题,展开了长时间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实证研究的结果相差很大.20世纪80年代,Bernanke等人的开创性研究对货币和证券"中性论"进行了批判,金融经济周期理论才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后的一系列工作,奠定了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并建立起一般理论框架.Excerpt将金融经济周期定义为,用与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金融变量度量经济实质性、持续性波动.因此,金融经济周期实际上反映了经济波动与金融因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重要金融变量对真实经济周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基于我国企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的信贷配给规则,其次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厘清信贷配给规则与金融周期的内生机制,再次利用信贷配给规则划分我国金融周期,对当前周期进行分析,最后基于金融经济平稳运行的角度,提出完善信贷配给规则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等经济主体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反映出当前信贷配给规则的主要特征;二是当前配给规则会对银行不良贷款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效应;三是基于信贷配给规则的金融周期仍在相对高位运行,当前信贷配给规则还有深度调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波动有不同的反应。借助协整检验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发现企业贷款利率指数短期顺经济周期,长期逆经济周期;企业贷款利率指数短期逆调控周期,长期顺调控周期。其中,小型企业贷款利率受经济波动的短期影响最为显著,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弱,中型企业贷款利率指数随经济周期逆向波动的幅度较大。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变化的监测力度、用活支小再贷款、运用金融手段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以及提高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彭文生 《新金融》2016,(7):8-15
当前经济复苏表现出好转的迹象,但在结构不平衡的情况下,这种复苏能持续多久、复苏幅度能有多大?本文通过考虑信贷扩张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来分析考量其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信用货币时代,银行偏好决定了信贷投放结构,由于市场自发的信贷分配和政府干预的信贷分配并存,我国信贷的结构性效应非常明显。过去十多年国内信贷大幅扩张,严重恶化了经济结构。总量与结构可能会有短暂的背离,但是长期来看一个扭曲的结构难以支撑总量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宽信贷刺激下,中国经济在"顺周期陷阱"中越陷越深。当前的政策应放弃宽信用,重新回归紧信用以"打破"信贷与房地产相互促进的顺周期组合,同时,坚定拥抱"松货币、宽财政",最终通过改善企业盈利等对资本市场形成利好。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各主要中央银行的政策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导致了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重大变革,促使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本文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我国实际经济数据对模型中的结构参数和外生冲击过程进行了校准和贝叶斯估计,同时展示了这一分析框架在我国经济分析中的三个具体应用,结果发现:(1)信贷冲击是驱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力量;(2)减少信贷摩擦能够平抑我国的经济波动,并且扩大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3)模型对CPI的预测结果与真实数据拟合程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全球68个主要经济体1981-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系统考察了金融周期和金融波动对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高涨期和衰退期,经济增长率较低,同时容易爆发金融危机;相比之下,金融正常期的经济增长率更高,同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更强。这意味着,只有当金融周期处于相对平稳的正常状态时才有助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反之,不论金融周期过热还是过冷,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都会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此外,无论金融周期处于何种阶段(高涨期、衰退期或正常期),金融波动的增加都伴随着更低的经济增长率和更高的金融危机发生概率,这意味着,金融波动的增加不仅会显著削弱一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还会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金融周期领先并引导经济周期,石油作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能源,金融周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样也将传导到石油的需求上。美、中、日三国是全球前三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状况、金融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却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实证研究探寻自1991年到2018年这3个国家的广义货币增长率、证券市场总市值增长率、银行贷款利率变化与石油消费量之间的关系,以金融周期的视角解释石油需求变化的特征,探寻美、日等国的能源发展经验,为优化中国的能源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二者结构性"脱节"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造成经济震荡的重要根源.影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关系的首要因素是货币在各经济领域的投放比例差异.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货币投向角度构建修正的货币数量论模型,分析经济周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效应是导致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本文对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认为不仅在信贷市场上存在顺周期效应,资本市场同样也存在顺周期效应,且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促进作用,通过金融加速器、财富效应等传导至实体经济,放大经济波动周期.本文随后在顺周期的框架下探讨了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发展、演变机制,并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实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西安金融》2008,(2):13-15,36
经济周期循环过程中,银行盈利水平、贷款质量变化、贷款损失拨备水平以及从外部筹集新资本的成本和可能性与经济周期同步起伏。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信贷表现出很强的顺周期特点,监管当局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尤其是高度关注经济高涨期信贷快速扩(Lending boom)的潜在后果,因为这是金融危机至少是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20.
2000年至今,中国绛济进入新一轮上升经济周期,本轮经济周期经历了8年持续上涨,呈现出上升持续时间长、周期跨度大、波动幅度小的特点,是前所未有的.本文从流动性视角分析本轮上升周期的因素特征.经检验,流动性是本轮上升周期的突出因素,货币不仅是"非中性"的,而且具有自我调节的"内生性",在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后,本轮经济上升周期将可能终结,经济增速放缓,但降幅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