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宁果 《新金融》2015,(6):43-46
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放松,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贷款规模、缓解资本压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商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梳理,研究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综合收益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设计和模拟具体CLO产品来计算银行的综合收益。此类业务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募集资金再投放的收益。在现行监管规则和市场行情下,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应该按照监管规定的最低比例持有次级档证券。  相似文献   

2.
邱彦华  陈新 《海南金融》2004,(8):35-36,34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难点及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府、银行、监管机构、社会信用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资金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余宗辉  康锐 《上海金融》2012,(2):51-54,117
信贷资产转让的监管问题应归属于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命题范畴。针对我国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发展,央行和银监会采取了"疏、堵"不同的监管路径。通过对信贷资产转让和影子银行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特征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现存的监管制度还存有缺失,信贷资产转让监管可以借鉴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在其中跨行业风险、制度变迁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4.
贷款规模作为计划金融体制下的调控工具,在国内银行不良资产剥离、股改上市后,资本充足率和存款来源都迅速提升,商业银行贷款额呈现过度扩张态势.监管部门采取对新增贷款规模限额管理的政策,以控制信用膨胀,对此,商业银行与监管部门围绕贷款规模展开了创新与监管的博弈.本文对此类博弈的形式与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摒弃贷款规模和贷存比控制,建立统一的信贷资产转让交易平台,实施风险资产和动态资本监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对传统银行的监管逐渐加强的背景下,影子银行的活跃程度也越来越高,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加强.影子银行主要是以银行体系内部少受或者不受监管的准信贷活动及游离于相关机构监管范围以外的民间金融活动.在金融总量调控趋紧、资金供需失衡的情况下,游离于规范信贷活动之外的影子银行资产规模迅速膨胀,整个影子银行体系已开始影响整个社会的金融生态和结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利贷活动的扩张与深化,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敞口日渐扩大.因而,厘清影子银行产生与发展的根源,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整个金融与经济体系的稳定发展,已成为目前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一项议题.  相似文献   

6.
杨智华 《海南金融》2004,(1):26-27,33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非信贷资产作为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银行业应以非信贷资产的资产价值的安全程度为核心,参照贷款质量的风险分类标准对其风险进行识别、衡量、监测和管理。银行监管部门应督促其对非信贷资产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进一步提高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银监会近日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监管重点指向银行理财产品在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领域的投资行为。《通知》从投资运作、会计核算、信息披露、风险管理、合作机构管理等方面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类业务进行规范,表明监管层此次出手,并不是为了叫停某一类投资或合作,而是在承认该类银行理财产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扩张规模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就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继续推进,监管层也达成了一致意见。但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法律法规不健全,投资主体范围较窄,中介服务机构落后,资产支持证券流通性差等问题影响其健康发展。只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扩大市场需求,规范中介服务,才能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谈呆帐准备金运作中的几个问题□刘宪声刘顺谋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拓宽,金融业务的不断增长,在以存款为主体的银行负债快速增长的同时,以信贷资产为主体的银行资产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信贷资产总量增加的同时,信贷资金效益低、风险大却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VAR模型对我国银行业盈利结构的实证检验表明,信贷规模与利差是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但银行净利润对于资产规模的脉冲效应大于对利差水平的脉冲效应。高投资驱动增长模式是信贷规模扩张、银行高利润的根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实现我国银行利润增长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大量投资于非标资产是由于其具有不受限于信贷规模控制、资本消耗、存贷比等监管政策的优势;但该类资产交易结构不透明、难以监管,使风险在金融体系内不断积聚。随着银行非标业务相关监管政策的不断出台,对存量非标资产如何符合监管规定,成为了商业银行必须要面临的问题。目前资产证券化是非标准化债权向标准化债权转变的主要手段,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周转效率,也是银行通过"非标转标"实现非标出表的主要渠道。本文通过介绍海印公司信托收益权资产证券化项目,阐明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非标资产转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开展理财业务已成为银行发展和竞争的重要手段,银行借助自身优势开发设计和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是银行理财业务的重点之一。银行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声誉风险、政策风险、监管风险、操作风险等,本文提出了应对和化解上述风险的主要措施,以期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谈我国中央银行对银行业资产风险的监管赵文杰,王建欣金融监管的内容繁多,其核心是对银行业资产风险的监管。而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历史包袱沉重,中央银行监管的难度极大。现阶段找出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原因,排除各种障碍,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刻不容缓。我国银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巴塞尔资本监管协议实施以来几次重大的经济衰退及信贷紧缩过程的分析发现,在银行面临资本监管约束的情况下,经济衰退过程中的信贷紧缩造成经济波动放大是一个资产价格、资本充足率和银行信贷相互影响、自我实现的过程,资产价格波动是银行资本监管约束实现其亲周期性的重要途径。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并通过改变资本约束影响信贷供给,因此,逆周期资本缓冲同资产价格挂钩是必要的。基于资产价格对于银行信贷波动及顺周期的影响,可以将资产价格作为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挂钩变量之一。  相似文献   

15.
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银行将自有资金和吸收的存款进行贷款、投资等去获得收益的业务活动。贷款资产是银行的主要资产,一般占总资产的60—70%以上,对银行本身来说,在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情况下,信贷资产业务是银行赖以生存的支柱,同时也发挥了信贷杠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作用。信贷资产管理的好坏,关系到银行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务院决定1991年为“质量、品种、效益年”。银行部门如何利用信贷杠杆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为“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开展作出贡献?最根本的是要强化信贷资产管理,正确掌握信贷资金投向,优化信贷结构,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龙芳 《财政监督》2004,(12):23-24
近几年随着银行业监管部门对信贷资产监管力度的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在不断地改善和提升。与此同时,非信贷资产的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伴随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伐的明显加快,不良非信贷资产的消化作为上市的必经关隘,不容置疑被国有商行列入议事日程的前列。非信贷资产内容复杂,种类繁多。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划分,非信贷资产被分为非风险性和风险性非信贷资产两大类,每一项非信贷资产又分为若干明细,内容包罗万象、错综复杂,银行多把历年积累的待处理损失和各种挂账放在其中。而长期以来非信贷资产并未受到各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已经沦为银行"藏污纳垢"的垃圾袋。不但占用大量营运资金,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而且威胁到资产的安全,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埋有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肖娅  薛原 《金卡工程》2010,14(3):305-305
本次金融危机使美国金融业遭受重创,破产银行数量日渐上升。不论是运用高杠杆运作衍生品的投资银行,还是传统的储蓄银行,都难逃厄运。而对于那些接受政府出手拯救的金融机构,从此则需要接受联邦监管机构严密的监管。本文力图以美国银行业的破产带给我国商业银行警醒与反思,重视其在不良信贷资产方面的问题,并对监管机构行使监管职能提出若干建议,期望我国银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银行增强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种融资方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制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我国于2005年3月21日才正式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和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工作.我国也先后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监督管理办法)及其他配套的会计、税收规定。本文试图通过国开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分析.提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DSGE模型,探讨包含影子银行在内的金融中介机构、资产价格和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金融中介机构自身净值变化通过资产价格和杠杆率向实体经济传播的机制.结果表明:增加金融中介净值比直接放松信贷约束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作用更大,引入影子银行后的双中介模型对金融部门和宏观经济变量形成放大效应,对影子银行监管的严格程度也会对金融经济变量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决策者需在限制影子银行规模、维持金融稳定和放宽对影子银行监管、促进经济增长之间进行权衡.  相似文献   

20.
《国际融资》2011,(4):32-3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首席风险官汪建熙这样建议:尽快重新启动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证券化的信贷资产通过资本市场出售给机构投资人,减少商业银行持有风险资产的规模,以缓解银行资本金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