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对改革金融监管架构的讨论成为了学界和实务界的热点,但尚无研究者针对官方监管结构与市场约束的关系展开研究。因而,本文通过跨国嵌套数据,利用分层线性模型首次考察了官方金融监管结构对存款人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存款人能够通过存款选择途径和存款利率途径对银行的风险变化做出反应,监督银行。金融监管机构集中度越高,存款人出于对监管质量的担心而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的约束就越强,不过危机期间该种约束反而削弱了。央行涉足金融监管削弱了存款人对银行不良率的敏感性,并且涉足的金融部门越多,这种削弱越强。同时,金融监管结构安排对存款人约束的影响不仅在日常时期和危机时期存在区别,而且在不同规模的银行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3.
4.
5.
本文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债务陷阱的发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负债处于较低水平时,经济表现为债务驱动型,而随着债务水平不断上升,当负债率超过某一阈值后,出现负债率上升和实体经济下行的背离走势,从而经济陷入债务陷阱。本文进一步基于企业数据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理论分析,并表明,从企业层面来看,我国已落入债务陷阱状态。上述研究结果所派生的政策含义是,数量型货币刺激政策并无益于解决当前经济增速下滑问题,要重在通过降息、资本重组和发展股权市场等方式来去杠杆和刺激投资。 相似文献
6.
7.
银行竞争程度关系金融稳定和发展,而对其的测度业已成为理论界的新兴研究领域。本文在梳理银行业竞争测度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三种非结构经典测度模型,并对其运用价值和发展状况进行简述,目的是明确模型优劣,以便准确描述新形势下的银行行为来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8.
沪港通的实施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里程碑事件,本文基于国际资产定价模型(IAPM),采用PSM-DID方法检验了沪港通的实施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应。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可以使沪港通标的公司价值显著提升,在更换政策时间、虚构处理组、替换核心变量后该结论仍然显著;拓展性检验结果表明,沪港通通过增加资本市场流动性、改善公司治理、降低系统性风险等机制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英国公司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起着显著的作用。中国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较小。仅发现两职分离的领导权结构以及分散的股权结构能够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没有发现董事会、债权人以及经理人激励合约等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在产品市场的强烈竞争对公司治理控制机制形成约束之后的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内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英国公司,产品市场的强烈竞争并不降低内部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相反,对于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中国公司,产品市场的强烈竞争会进一步降低内部控制机制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一个具有生产部门的OLG模型中,在考虑政府具有公共资本(或债务)的情况下,分别在新古典生产函数和阿罗-罗默生产函数下,研究了经济的多重均衡和经济效率,并讨论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本文研究表明,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下,经济存在两类均衡,一类是传统均衡,这时无政府公共资本(或债务);另一类是利率等于人口增长率的均衡,这时或存在公共资本,或存在公共债务。利率等于人口增长率的均衡是社会最优均衡,满足资本积累黄金法则;传统均衡在古典情形下是帕累托最优,但在萨缪尔森情形下不是帕累托最优。本文还在阿罗-罗默内生增长经济中讨论了经济的多重平衡增长路径,以及不同平衡增长路径的经济效率。论文分析表明,政府通过公共资本(或债务)介入经济能提高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经济环境动荡加剧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备受关注。本文采用偏t分布的GARCH-时变Copula-Co Va R模型测度了内地和香港两地股市和汇市四个市场两两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类别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同一地区(不同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次之,跨地区、跨市场的最小;长期来看,股市和汇市间的风险溢出方向是变化的。2015年"8·11"汇改以后,股市和汇市间都存在正向的风险溢出,即一方发生风险事件时,会导致另一方的风险显著上升;不管是在汇改前,还是汇改后,离岸人民币市场对在岸市场的风险溢出始终大于反方向的溢出,且在汇改以后两个市场间的联动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实施能够提高标的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深入研究发现沪港通实施后的积极作用独立于其他相关政策,沪港通通过引入境外投资者,改善标的公司的信息环境,从而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本文研究结论对沪港通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了证据,亦为后续资本... 相似文献
13.
股票市场开放及外资股东对上市公司分红的作用一直是个谜,本文则基于沪港通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证分析发现:股票市场开放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结果在经过安慰剂测试、更换度量指标等检验后依然稳健;进一步地,对于非国有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股权制衡度较低以及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企业,股票市场开放对现金股利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结论从上市公司分红视角提供了中国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影响微观企业实际经济后果的因果证据,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具有较强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14-2015年我国股市剧烈波动期间,融资融券是否助涨助跌曾引发激烈争论。本文基于波动非对称性视角,运用EGARCH模型研究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波动存在显著的双重非对称性,但融资融券对熊市波动非对称性和牛市反向波动非对称性都没有显著影响;我国融资融券既没有助推牛市上涨,也没有加剧熊市下跌,它对股市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是中性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采用基于协整VAR模型的动态溢出指数方法,对"811汇改"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量化考察了"811汇改"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初至"811汇改"前,中间价的方向性溢出持续下跌,其市场性和基准性不断下降,选择合适的时机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十分必要。在"811汇改"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价格体系的总体溢出、中间价受到其他价格和对其他价格的方向性溢出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中间价与单个汇率价格相互溢出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CNY即期和远期等在岸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因此,"811汇改"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整个系统的联动水平大幅提高,中间价的市场性和基准性显著提升,其市场基准地位得到了巩固提高。目前,中间价接受信息溢出的规模与其他市场价格基本无异,中间价作为基准汇率所需的市场性得到了满足;然而,中间价的对外溢出在"811汇改"后虽有明显提高,但相比其他市场价格的对外溢出,中间价影响其他价格的能力仍相对较弱,中间价作为基准汇率所需的基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标志事件并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显著降低企业风险承担。进一步分析发现,“沪深港通”的实施可通过抑制风险承担发挥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和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为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构建短期动态VEC模型,并利用我国2000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四季度数据来实证研究金融总供给、金融总需求、融资供给结构、融资需求结构和通胀预期对我国融资成本的短期波动影响及动态效应,并进行了稳健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融资成本短期波动更多来源于金融结构和通胀预期变化。在金融结构中,金融总供给中的狭义金融深化比例的变化对融资成本短期波动有负向影响且最显著,金融总需求的变化对融资成本短期波动有正向影响,融资供给结构的变化对融资成本短期波动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融资需求期限结构、主体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变化分别对融资成本短期波动有负向、正向、正向影响,但融资需求主体结构影响不显著;在通胀预期中,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的变化对融资成本短期波动均有正向影响,且理性预期影响较显著。(2)冲击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表明,狭义金融深化比例、广义金融深化比例、金融总需求、融资供给结构、融资需求期限结构、融资需求功能结构、适应性通胀预期、理性通胀预期的冲击均会在短期内引起融资成本较大波动,而狭义金融深化比例、广义金融深化比例、金融总需求、融资需求期限结构、融资需求功能结构和理性预期的冲击对融资成本方差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的月度数据,选取国内原油期货市场微观指标(原油期货价格、成交额、持仓量)与人民币国际化指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外汇市场交易额、外国投资者购买国内资产总额、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总额、外汇储备、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额、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额),采用Granger...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生产率、研发和资产收益率的视角,利用2002-2008年BVD(Zephyr)统计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数据,研究了跨国并购对企业的影响。我们利用马氏距离匹配法为跨国并购企业找到了最相近的对照组。通过运用倍差法检验,本文主要有以下3点发现。第一,跨国并购明显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更快增长,且存在持续推动作用。第二,跨国并购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的更快增长。第三,跨国并购可能没有显著促进我国企业资产收益率的增长。总之,本文发现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促进了生产率进步和研发投入,且持续推动作用较明显,但对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