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基于我国34类工业行业的年度数据,识别信贷配置偏向特征对结构性杠杆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应对效应的特征事实:信贷偏向的存在导致不同产权性质企业杠杆变化呈现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所产生的结构性杠杆现象因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而异,传统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有效解决结构性杠杆问题。为更深入理解这一现象以及结构性去杠杆下货币政策最优选择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信贷配置偏向特征、企业杠杆结构变化特征、总量型与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特征的DSGE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量型货币政策数量工具的宽松操作可以有效应对技术冲击下结构性杠杆问题;总量型工具紧缩资金供给,结合结构型工具定向紧缩,是应对成本推动冲击下结构性高杠杆问题的较好选择;当经济面临风险冲击下结构性杠杆和经济下行并存问题时,需要结构型货币政策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同时操作,紧缩国企贷款,同时降低民企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2.
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纠正了金融错配,为结构性去杠杆提供新机遇。文章以2011-2020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考察数字金融赋能对企业结构性去杠杆的助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赋能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水平,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系统GMM、分位数回归来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进一步从企业内部视角检验发现,数字金融赋能更有利于企业调整短期杠杆率;从企业间异质性的视角检验发现,数字金融赋能促进国有企业以及低盈利企业去杠杆更加显著。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校正金融错配这条路径,引导信贷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  相似文献   

3.
结构性去杠杆要求在精准识别企业杠杆率和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去杠杆、稳杠杆和加杠杆,而数字金融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政府和金融机构准确识别企业杠杆率和经营状况,为企业结构性去杠杆提供可行思路。本文根据修正MM理论和权衡理论,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2011-2018年上市企业数据,研究数字金融对企业结构性去杠杆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企业具有加杠杆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对优质企业具有加杠杆效应,对普通企业具有稳杠杆效应,而对劣质企业具有去杠杆作用。政府应充分利用数字金融,强化数字金融监管,稳步推动企业结构性去杠杆;企业应提高发展质量,保持合理的杠杆率水平。  相似文献   

4.
自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去杠杆要求以来,去杠杆被列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然而,在诸多现实约束下,高杠杆企业去杠杆并非易事,因而可能出于以下动机进行杠杆操纵:(1)迎合政策和监管要求,形式上完成去杠杆任务;(2)粉饰企业杠杆状况,增强企业投融资能力。杠杆操纵的常用手段主要有:(1)表外负债;(2)名股实债;(3)其他会计操纵手段。杠杆操纵的潜在影响主要表现有:(1)增大会计信息风险,误导股东、债权人和政府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2)增大代理成本,降低企业投融资效率。鉴于此,应当同时从微观企业层面和宏观监管层面采取措施,防范和限制企业杠杆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分析我国企业杠杆率变化趋势和特征、“去杠杆”过程面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企业杠杆操纵动机与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杠杆和杠杆操纵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过高的企业杠杆推高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加大了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去杠杆过程中的杠杆操纵,则降低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因此,为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建议:正确理解和有序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助推平稳发展;优化公司治理和增强自我约束,避免过度负债;加强表外负债、名股实债等信息披露,缓解信息不对称;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处罚力度,防范杠杆操纵风险。  相似文献   

6.
杠杆比率、资产价格泡沫和银行信贷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杠杆比率对Allen和Gale(2000)基于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模型进行了拓展,分析了杠杆比率与资产价格泡沫、银行信贷风险的关系。分析表明杠杆比率是资产价格泡沫和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中央银行在应对资产价格波动时,要采取信贷规模控制手段,重视信贷中杠杆比率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根据权衡理论、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理论以及结构性去杠杆的政策逻辑,当企业经营风险上升时,应该下调财务杠杆以控制财务风险,进而实现长期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的。本文以经营风险上升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将财务风险控制界定为下调财务杠杆,并据此研究财务风险控制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经营风险上升时,下调财务杠杆有助于提高高管薪酬,这种效应在经营风险上升程度大、国有企业和控股股东分散化投资程度低的情况下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薪酬财务风险控制敏感性越强,企业下一年度的股价崩盘风险和破产风险越低。在理论上,本文对最优薪酬契约、结构性去杠杆和产权性质的相关研究进行创新和拓展,为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在实践上,为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去杠杆政策提供实证支持,为提高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瑶 《财会学习》2021,(12):70-72
本文采用2011-201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选取其中的过度负债企业,实证研究了过度负债企业去杠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负债企业去杠杆可以提升企业绩效;在影响路径方面,财务风险在过度负债企业去杠杆对企业绩效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结构性去杠杆提供一定的启示,即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比率,规避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杠杆率不断攀升,潜在的债务风险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杠杆"作为五大任务之一,随后一系列去杠杆措施逐步落地,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由于信用大幅收紧,非正规融资渠道受到管制,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恶化,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对去杠杆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找出出现当下困境的原因,对改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前,以地方政府部门降杠杆为主的结构性去杠杆正有序推进.始于2016年下半年的上一轮去杠杆在推动宏观杠杆结构性去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金融风险,也为2020年疫情冲击下的再度加杠杆腾出了一定空间.在大国博弈导致外部复杂性上升并经历了新冠疫情冲击的当下,本轮结构性去杠杆所面临的环境与上一轮去杠杆已经有明显不同,因此注定其手段与着力点也将有明显不同.本文将本轮结构性去杠杆与上一轮去杠杆进行了详细比较,详细分析了两轮去杠杆在实施背景、着力点、节奏和力度等方面的异同,提示了本轮去杠杆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以国内领头钢企的行业特征为基础,引入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概念、传导机制、作用等建立传导机制模型,从杠杆的角度去剖析钢企亏损的必然性,并提出建议,望对当前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经营杠杆进行企业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以来,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水平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金融风险形势整体平稳可控,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然而,杠杆率总体可控的表象下则是日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是前一阶段加杠杆的主体,而民营企业却成为现阶段去杠杆的主要对象。"权""责"错配的非对称性去杠杆极易诱发"次生风险",威胁区域金融稳定,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高度重视这一"化解风险的风险",实行结构性去杠杆政策,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发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方略。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企业的高杠杆、高负债限制了企业进一步融资的能力,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带来的系统风险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促使经济不断下行,进而可能引发全社会的信用危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杠杆",引导社会资本"脱虚入实"。本文首先从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和企业重复产能建设、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追求GDP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等入手,剖析企业"高杠杆"的成因;其次,从直接减债、债务重组、企业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探讨企业"去杠杆"的方式;最后,从政府加杠杆、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轮驱动、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创新融资方式以及实行差别化信贷享有权,营造健康的金融环境等方面,提出企业"去杠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一直普遍存在。近年来的"去杠杆"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又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变得更难,这与我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存在冲突。本文结合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分析了"去杠杆"改革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去杠杆"的重点应是负债率高企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金融机制的扭曲造成了资源错配,低效的僵尸企业挤占了优质中小企业的生存资源,导致中小企业杠杆应用程度低,因而中小企业不存在"去杠杆"的基础。伴随着经济下行、结构调整,"去杠杆"的大环境对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风险控制、财务管理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将更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10-2016年中国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债务对企业杠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政府债务的扩张,企业杠杆率有所下降,同时相比于投资者投资组合对企业债券融资的挤出路径,政府部门对企业信贷融资的挤出路径影响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在股票市场发展较不完善的地区、对金融机构贷款依赖较高的地区和金融开放度较低的地区,挤出效应相对较强;在小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和非从事公用事业的企业,挤出效应相对较强。在现阶段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在实现稳增长的同时减少对民营企业融资资金的挤占,重点关注国有企业的杠杆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掌握我国杠杆情况,剖析杠杆的结构性特征,认清去杠杆的含义,本文构 建宏观分析架构,梳理了去杠杆逻辑,归纳总结了我国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及变化趋势,同 时选取部分上市企业作为样本,对杠杆率与企业经营绩效及未来成长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 验。结果表明,企业杠杆率与经营绩效之间并不是稳定的相关关系,而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必 要的杠杆支持。去杠杆应结合企业所有权性质、行业特征、成长规律等具体分析、差异施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制度背景,以2007-2019年非金融上市企业为样本,构建企业去杠杆策略的度量指标,实证检验企业去杠杆策略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增权”策略,采用“减债”策略去杠杆显著提高审计定价。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现象在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以及机构持股比例高的情形下得到缓解;企业的去杠杆策略通过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信息披露风险三条路径影响审计定价。最后,进行了敏感性测试和内生性检验,证实了上述结论。研究不仅拓展了企业去杠杆经济后果与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而且对政府实施去杠杆政策和企业制定去杠杆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倩  赵铮 《金融研究》2018,460(10):89-105
本文基于2003-2017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GMM和固定效应模型从融资角度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杠杆的顺周期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总体上杠杆倍数与经济波动显著正相关,但国有商业银行杠杆相对稳定,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杠杆较高且有显著顺周期性;宽松货币环境下,银行发展状况差且流动性强的银行倾向“加杠杆”,且杠杆越高,顺周期性越强。同业融资会增强杠杆的顺周期性,且股份制和城商行的卖出回购有显著的顺周期性。本文研究表明,稳杠杆的重点是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重心是控制新兴同业业务的顺周期性,需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与结构性逆周期杠杆监管。  相似文献   

19.
申广军  张延  王荣 《金融研究》2018,462(12):105-122
本文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利用2004年增值税转型的政策变化,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结构性减税的去杠杆效应。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降低了企业的流动负债率,提高了企业的长期负债率。这一结论在不同类别的企业间存在差异,说明企业去杠杆需要有针对性的减税政策。本文有助于理解减税对企业杠杆率的异质性影响,并为制定具体政策提供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20.
金融杠杆是金融机构最为典型的特征,而去杠杆是"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近年来资本市场上融资融券交易逐步放开,在一定程度上可平抑资本市场动荡,也可成为投机手段增加股票价格波动,亟需通过适度监管合理控制其杠杆水平。本文采用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研究方法,构建了融资融券交易的股票交易市场的仿真模型,通过对资本市场宏观和微观指标的分析,论证了金融杠杆的合理区间并进行了优化。本文还提出,前瞻指引、宏观审慎和激励相容应成为制定融资融券杠杆监管政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