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当规模报酬不变时,资本产出弹性等于资本收入份额,劳动产出弹性等于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采用1978—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3年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还是以中性技术进步模式为主;1997年前各地区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偏向型,而1997年后表现为资本偏向型;1997年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抑制作用。技术进步偏向直接影响到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高劳动产出弹性、降低资本产出弹性有助于减缓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滑,进而促进各地区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文章采用DEA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山东省相关数据,测度并分析近年来混合所有制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指标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从整体层面和分类型层面看,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在2008年以后总体为下降趋势,呈现“技术进步放缓,技术效益下降”的双重低端化发展趋势.通过整体层面的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的变动趋势;还同时发现了,政策变化、资产配置比例、融资方式、劳动力等因素,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长三角地区10个制造业行业2005-2012年的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测算,并从行业、地区两方面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析期内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且波动较大,其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制造业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差异显著,变化方向均与技术进步一致;两省一市中,上海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且波动幅度最大,江苏和浙江增长相对乏力.  相似文献   

4.
浙江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贡献率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完全竞争均衡假设条件下,新古典主义将技术进步理解为是传统的要素投入的增长所不能解释的那部分产出增长,并把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良好指标。通过运用计量模型构建与引入制度变量和经济结构变量的C—D函数,运用浙江省1985--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资本、劳动、科技和制度要素共同作用下的经济增长,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结构因素与制度因素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离出去,从而测算出比较真实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江苏省2003—2009年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十年间,江苏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4.3%,其中制造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2%,技术效率增进年均增长率为2.3%。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主要原因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增长缓慢。因此,加快行业技术进步,提高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增进指数必将成为提升我省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TFP变动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4年-2004年间年均增长6.5%,其中技术进步率为4.9%,技术效率改善了1.5%.技术进步对TFP增长起主要作用,是支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动力;技术效率则对TFP增长起着补充作用.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增长很不平衡,全要素生产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产前沿理论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不仅将技术无效率和环境代价纳入了分析框架,而且还与“物质平衡思路”一致;该模型将绿色经济增长的源泉分解为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资本深化3大部分.对重庆市27个制造行业的经验分析结论表明:经济增长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无效率现象,但50%以上行业的技术效率都得到了改善或维持不变;资本深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进步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在其中的贡献相对较小;技术进步是引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充分发挥重庆市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潜力,后续发展中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环境约束下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地区面板数据,在测算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变化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本、R&D与生产率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动力来源;人力资本与R&D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种提升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的,对技术效率反而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湖南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1996-2005年湖南服务业中的9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在这期间,湖南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5.8%,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效率的提高;服务业大部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增长、降低交替,而非持续增长;10年间除了1998年几乎所有各行业的生产率水平都在下降,而其他年份则各有改善.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测算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并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就业增长分解为资本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性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三部分,分析表明:1979—1989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偏向不太明显,但在1990—2013年,我国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投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技术进步偏向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度;因此,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是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应优先构建以促进就业增长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大力发展与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并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78~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组成部分,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个不同方面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997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减缓;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的改善程度明显低于技术进步的改善程度;1991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的波动较1991年以前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进口贸易渠道的R&D溢出对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研究显示,整体来看,国际R&D资本显著地促进了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但是其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促进了东部地区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对中西部地区省份却起了阻碍作用。实证研究还发现,国内其他省份R&D资本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皆为负值。因此,加强各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各省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的贸易结构,加强与欧美等研发投入比重高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成为当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运用江西省11个市区2000—2012年间教育投入和产出数据,在测算出江西省教育支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基础上,分析教育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均GDP对教育支出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负的影响,政府规模对教育支出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的影响;人均GDP对教育支出技术效率有显著正的影响;人均GDP对教育支出技术进步有显著负的影响,政府规模对教育支出技术进步有显著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变化趋势研究:1980-2006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Malmquist指数及结构分解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析认为,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的下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造成了逆向作用。从地区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来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文章对此提出了基本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0-2007年中国30个行政区域物流业的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现阶段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要素的动态作用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测算与分解,分析了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源泉、区域差异原因与跨期生产率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速最快,各区域物流业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技术效率均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成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物流业规划及各地区物流业生产率的提升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我国11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成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变动。研究表明,我国总体上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由技术进步为主转变为技术效率的提高为主。行业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较大的差别,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农业和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保险公司在1999~2003年期间的年度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我国保险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和初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保险业的技术效率逐年有小幅下降的趋势;股份保险公司和国有保险公司的技术效率差距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但全国性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明显高于区域性保险公司;我国保险公司基本上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者不变区域;保险业的全要素增长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在15.9%;前沿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保险业TFP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保险公司因前沿技术进步平均每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达16.7个百分点;保险公司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差距拉大,已出现阻碍TFP增长的趋势,这种技术效率的差距主要是受规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研究了2001-2005年期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及其变迁情况,并对其子行业和地区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对那些影响制造业上市公司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1.9%,相对比较低,呈现出波动性特征.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共同引致的;开放程度比较高的行业,生产率也比较高,而高度垄断以及开放度低的行业如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生产率就比较低.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东部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1.7%、0.4%.股权集中度、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年龄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以及生产率的提升显著正相关,而股权制衡度、控股股东的性质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以及生产率的提升并不显著;企业年龄与上市公司技术进步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企业规模对对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进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考察我国不同地区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文章建立了一个新古典增长函数,运用我国1993至2006年数据测算了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散点回归方法分析了地区对外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表明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显著促进了技术进步,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有抑制作用。通过进一步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出口商品结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认为出口商品结构不同是引起地区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影响作用不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能源消费的增长会促进工业产出的增长,但也会阻碍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将能源作为生产要素引入C-D生产函数,利用中国2000—2014年工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相关数据,测算能源消费和其他要素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并运用LMDI能源强度分解模型分析技术进步和结构转换对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增长具有“资本和能源双驱动”的特征,能源产出弹性接近同期资本产出弹性,远高于劳动产出弹性,要素贡献则表现为“资本和能源为主,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为辅”;工业能源强度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趋缓;工业能源强度的降低得益于各行业普遍的技术进步,但通过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能耗已越来越难;工业结构升级进展缓慢,高耗能产业增加值比重不降反升,结构因子对能源强度降低具有负作用。因此,未来要进一步降低工业能源强度,必须重点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升级,减少工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