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经济逐渐转入萧条的大背景下,伴随着2007年中国经济出现的通货膨胀,中国宏观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波动.为了有效的降低这轮通货膨胀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央行已经采取了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在内的一系列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时,全国经济金融工作会议已经为2008年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定下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格调.但是,面对逐步攀升的CPI指标,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经济逐渐转入萧条的大背景下,伴随着2007年中国经济出现的通货膨胀,中国宏观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波动.为了有效的降低这轮通货膨胀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央行已经采取了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在内的一系列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时,全国经济金融工作会议已经为2008年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定下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格调.但是,面对逐步攀升的CPI指标,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已相当明显,治理通货膨胀仍将是未来一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通过对1993年~1995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2011年通货膨胀情况的比较,发现2010年~2011年的通货膨胀具有如下特点:膨胀型经济,扩张型货币,外向型贸易,速度型投资,拐点型周期.为了探讨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我们对1993年~1995年和2007年~2008年紧缩性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并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2007年~2008年在更加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下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发现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文末针对2010年~2011年通货膨胀的新特点,提出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纵观1994年以来的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的检验标准人手,对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冲突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两者出现的冲突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人民币对内币值和人民币对外币值之间的矛盾,前者包括控制通货膨胀和遏制通货紧缩两个方面.可见造成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通货膨胀面临快速泡沫化的风险情况下,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快速而全面退出。但是在目前国内外经济还未根本性改善的情况下,其不可避免受到质疑。为更好地认识这一问题,对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退出与通货膨胀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主要涉及扩张性货币政策退出与否选择与通货膨胀,扩张性货币政策退出时机选择与通货膨胀,控制通货膨胀的扩张性货币政策退出的政策选择等,并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现状作以评述。  相似文献   

6.
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自1990年新西兰率先实行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章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构建思路等,认为在当前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可靠性变差的条件下,加强货币政策各层面的透明度建设,强化央行责任,积极推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变是一种可能的理性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7.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由于广义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度最大,因此货币供给变动尤其需谨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发展虚拟经济以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以抵御外部货币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及力促经济内外均衡,可以作为弱化扩张型经济政策通货膨胀风险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年1月—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本文建立了修正的新凯恩斯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门限值以区分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的变化,来检验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同时在修正的新凯恩斯模型基础上建立SVAR模型来检验货币政策的时间效果。结果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整体上是有效的;金融危机前的货币政策在保持低通胀水平下带来了经济的增长;金融危机发生后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经济的衰退,但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并带来了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9.
基于灵活目标规则条件,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降低通货膨胀偏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等方面相比其他货币政策规则具有优势。为检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否适合当前我国最优货币政策选择,文章从中央银行独立性、短期货币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利率市场化及通货膨胀指标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以中国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尚未完全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所需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适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这样不会引起明显的通货膨胀,现阶段中国处于温和的通货膨胀状态。本文试就通货膨胀的相关问题作浅显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14年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其他经济体增长疲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相并行,相应地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同时,石油与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挫,美元对主要货币大幅升值.展望2015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分化还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存在着失衡的风险;通货紧缩、财政赤字、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等都会成为新一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趋势,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我们应该结合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科学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好是采用把数量型中介指标和价格型中介指标相结合的组合策略,重点突出价格指标的优势;可以考虑在必要时提高利息率,同时不断寻找和运用新的中介变量,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和多种经济调控手段,保证最终目标及时、准确实现。  相似文献   

13.
于璟怡 《大众商务》2010,(12):64-64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实施困难,结合货币政策的本质作用,得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要性。然后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探究通货膨胀目标值在中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8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经济金融季度数据,以贷款规模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价格效应的有效性,尤其是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显著且存在时滞;与货币供应量相比,贷款规模更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用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经济模型来理解中国货币政策。模型及其估计结果表明,至少在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仍然是适用的,而泰勒规则类的利率规则并不适用于现阶段的货币政策。模型及捡验结果还表明,在我国经济中存在着较大的名义刚性,由于名义刚性的存在,供给冲击不是影响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因素,影响产出波动和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冲击来自需求方面的家庭偏好及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化。经济中存在的名义刚性对理解从需求方面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2004~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时滞发现,对于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的从紧货币政策对物价和国民总支出的作用时滞较长,而对于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时滞较短,并且宽松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优于从紧政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实施困难,结合货币政策的本质作用,得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要性.然后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探究通货膨胀目标值在中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20年里,资产价格的波动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同时,资产价格的波动也给货币政策规则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货膨胀指标是否应扩展以反映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价格水平的变化?资产价格波动能够预测未来的通胀吗?在通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规则应该对资产价格的波动作出反应吗?本文就上述问题对国外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19.
央行采取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是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但这只是理想状况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前,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强烈的限制,这使得在通货膨胀时使用三大法宝进行调整的传统思想受到了挑战,本文分析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货膨胀惯性内生于通货膨胀动态演进系统中,并会制约外生货币政策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而导致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成本增大。纯前瞻性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不包含内在的通货膨胀惯性,无法用来描述和解释通货膨胀惯性问题。构建包含通货膨胀粘性假设的后顾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采用1996—2013年的季度数据来描述我国通货膨胀的惯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具有较强的惯性,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显著。较高的通货膨胀惯性意味着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较高的反通货膨胀成本,中央银行应该赋予控制通货膨胀目标更高的权重,并将市场型货币政策工具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